“非遗”舞蹈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

来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涵传承、保护与创新传统民族文化,“非遗”舞蹈进校园既是在舞蹈教育中传承民族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延续性与发展重构性,也是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的实践展示,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整理、数据分析、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六盘水师范学院舞蹈表演、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艺术展演等方面进行梳理与解读,探索“非遗”舞蹈进校园贵州地方高等院校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发展途径.
其他文献
在清代的黔西南地区,广大布依村寨曾以乡规民约作为村寨的主要管理方式.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是研究黔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文献.在这些乡规民约的制定上,体现出民族地区独有的特点.在清代前期,乡规民约主要由官府发布,突出震慑性;清代中期的乡规民约,存在由官府制定与民间公议制定两种情况,体现出民族融合中的矛盾性;到了清代晚期,乡规民约基本全由民间公议制定,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新乡贤即生长于农村,具有贤德和贤能,出于乡情乡愁和乡土奉献精神而积极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技能和财富服务于乡村造福于桑梓的能人贤士.贵州省黔西南州当前已有不少乡贤返乡并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有力助推了全州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自身和参与的一些问题,需要去认识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以进一步发挥乡贤作用,以助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全课程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同频”的最有效方式,它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彰显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以及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具有深远意义.“教育政策与法规”是一门教育类必修课程,在融入课程思政时应充分挖掘蕴含其中丰富的育人元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真实”的内容激发学生“真心”的学习态度,创新课程思政策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