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但其实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历史科幻正是建立在这些可能性之上。当回望历史的“恋旧”心态与天马行空的现代科幻思维相碰撞时,究竟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东晋飞人
公元4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南北朝分裂对峙之中。在东晋统治下的南方,一个民间工匠以竹、布为材料,制作了一只巨大的风筝。他把风筝绑在自己身上,从山岗上一跃而下,竟然奇迹般地在空中飞了起来。就这样,工匠无意中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滑翔机。可事有凑巧,这个“飞人”被晋元帝发现了。皇帝害怕这项发明会辗转流落到北朝手中,用以突破晋军的长江防线。于是,他命令那个匠人降落在皇宫里,然后吩咐左右砍掉了工匠的脑袋。
这个有关“东晋飞人”的故事并非出自中国史籍的记载,而是来自美国科幻作家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飞行器》。在小说中,作者故意把人类探索飞行科技的历史“戏说”了一回,将原本属于“滑翔机之父”—德国人奥托·李林塔尔的殊荣,记在一个早他1400多年的中国工匠身上。当然,最后为了自圆其说—滑翔机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者让晋元帝当了反角,用皇帝的一己私利扼杀了这项伟大的科学发明。
其实,既然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就有了科学幻想的空间。无论是记述中国人最早实现了动力飞行,还是郑和船队征服了西欧(刘慈欣《西洋》),又或者是希特勒赢得了世界大战(菲利普·迪克《高堡奇人》),历史科幻让原本显得刻板沉闷的历史变得活泼生动,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描述这种可能性,就是历史科幻的迷人之处。
晚清时代的抗争
郭与时同学的《光绪二十六年》就是这样一篇有趣的幻想故事。一个生活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留着小辫子的学生娃,不知怎的就穿越到了两百年后的现代大都市北京。然后,他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并融入其中。五年后,他又回到了1900年,但却因为散播“邪说”而掉了脑袋。虽然,郭与时同学文笔还略显稚嫩,限于篇幅,很多情节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但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郭与时同学在努力表达他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密切联系的思考;同时,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文字去鞭挞愚昧无知,歌颂文明进步。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实,在历史上真实的晚清时代,跟郭与时同学有类似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个时代的很多仁人志士,都把复兴中华的梦想寄托于科幻小说之中。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梁启超先生发表了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小说中,改革成功的中国推翻了帝制,成为了真正的共和国,彻底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摔进了太平洋,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到了“孔子降生后2513年,即西历1962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国人民都带着羡慕和崇敬的眼光来到中国。巧合的是,梁启超当年预言的世博会会场是在吴淞和崇明一帶,而现实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真的把会场选在了那里。
无独有偶,同时期还有一位署名为“碧荷馆主人”的作者,在1908年创作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纪元》的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中国与西方列强联军在1999年爆发的战争。此时已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中国,利用日光镜—类似于于太阳能聚光炮﹑消电药水—类似于化学绝缘剂等神乎其技的先进武器,彻底打败了列强联军,取得了全面胜利。列强诸国不得不与中国签订和平条约,承认中国的权益。中国由此扬威于世界!
催人奋进的历史科幻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百年前中国人对未来的构想时,其中一些已经变得荒诞不经,就如同1899年法国漫画家在描绘一百年后的中国人时,仍旧让他们穿着清朝服饰一样。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无视这些小说中饱含的浓重的家国情怀。百年前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饱受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然而,哪怕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仁人志士仍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不甘沉沦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走出困顿漆黑的隧道,迎来光明辉煌的今天。这个过程比任何一部小说都更加精彩,更加令人动容。而小说家们借由对未来中国的想象,把心中富国强兵、民族复兴的梦想寄托其中,并以此激励国人勉力前行,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
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把历史当成是电子游戏中可以被随意点开的进程树,否则,历史科幻也就变成了荒诞的穿越剧。所以,历史科幻的创作首先要建立在对历史和历史科学尊重的基础之上。这就如同让大象带上链锁起舞,虽然困难,但却可能通往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值得去挑战。
东晋飞人
公元4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南北朝分裂对峙之中。在东晋统治下的南方,一个民间工匠以竹、布为材料,制作了一只巨大的风筝。他把风筝绑在自己身上,从山岗上一跃而下,竟然奇迹般地在空中飞了起来。就这样,工匠无意中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滑翔机。可事有凑巧,这个“飞人”被晋元帝发现了。皇帝害怕这项发明会辗转流落到北朝手中,用以突破晋军的长江防线。于是,他命令那个匠人降落在皇宫里,然后吩咐左右砍掉了工匠的脑袋。
这个有关“东晋飞人”的故事并非出自中国史籍的记载,而是来自美国科幻作家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飞行器》。在小说中,作者故意把人类探索飞行科技的历史“戏说”了一回,将原本属于“滑翔机之父”—德国人奥托·李林塔尔的殊荣,记在一个早他1400多年的中国工匠身上。当然,最后为了自圆其说—滑翔机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者让晋元帝当了反角,用皇帝的一己私利扼杀了这项伟大的科学发明。
其实,既然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就有了科学幻想的空间。无论是记述中国人最早实现了动力飞行,还是郑和船队征服了西欧(刘慈欣《西洋》),又或者是希特勒赢得了世界大战(菲利普·迪克《高堡奇人》),历史科幻让原本显得刻板沉闷的历史变得活泼生动,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描述这种可能性,就是历史科幻的迷人之处。
晚清时代的抗争
郭与时同学的《光绪二十六年》就是这样一篇有趣的幻想故事。一个生活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留着小辫子的学生娃,不知怎的就穿越到了两百年后的现代大都市北京。然后,他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并融入其中。五年后,他又回到了1900年,但却因为散播“邪说”而掉了脑袋。虽然,郭与时同学文笔还略显稚嫩,限于篇幅,很多情节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但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郭与时同学在努力表达他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密切联系的思考;同时,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文字去鞭挞愚昧无知,歌颂文明进步。这些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实,在历史上真实的晚清时代,跟郭与时同学有类似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个时代的很多仁人志士,都把复兴中华的梦想寄托于科幻小说之中。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梁启超先生发表了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小说中,改革成功的中国推翻了帝制,成为了真正的共和国,彻底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摔进了太平洋,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到了“孔子降生后2513年,即西历1962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国人民都带着羡慕和崇敬的眼光来到中国。巧合的是,梁启超当年预言的世博会会场是在吴淞和崇明一帶,而现实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真的把会场选在了那里。
无独有偶,同时期还有一位署名为“碧荷馆主人”的作者,在1908年创作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纪元》的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中国与西方列强联军在1999年爆发的战争。此时已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中国,利用日光镜—类似于于太阳能聚光炮﹑消电药水—类似于化学绝缘剂等神乎其技的先进武器,彻底打败了列强联军,取得了全面胜利。列强诸国不得不与中国签订和平条约,承认中国的权益。中国由此扬威于世界!
催人奋进的历史科幻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百年前中国人对未来的构想时,其中一些已经变得荒诞不经,就如同1899年法国漫画家在描绘一百年后的中国人时,仍旧让他们穿着清朝服饰一样。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无视这些小说中饱含的浓重的家国情怀。百年前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饱受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然而,哪怕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仁人志士仍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不甘沉沦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走出困顿漆黑的隧道,迎来光明辉煌的今天。这个过程比任何一部小说都更加精彩,更加令人动容。而小说家们借由对未来中国的想象,把心中富国强兵、民族复兴的梦想寄托其中,并以此激励国人勉力前行,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
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把历史当成是电子游戏中可以被随意点开的进程树,否则,历史科幻也就变成了荒诞的穿越剧。所以,历史科幻的创作首先要建立在对历史和历史科学尊重的基础之上。这就如同让大象带上链锁起舞,虽然困难,但却可能通往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值得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