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上大学,我也没能离开我出生的城市。坦白说,高中时我对大学并没有什么概念,我原本的愿望是成年后能摆脱家里的“管制”,前往北京或者上海,去感受更大的城市的优越气氛。但最终,这个愿望没有达成。我依照父母之命,填报了本地的南京大学。此后,这所学校赋予了我全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南京,我的家乡,在我眼里是这样一个城市:它很低调,“全身上下”都不是很光鲜,但它很厚重,厚重到你不自觉地会依赖它。往后我知道,南大也是如此。在确定被录取后那个夏天,我曾去南大鼓楼校区(老校区)去参观,这个校区很低调地“窝”在市区的一个角落,它的汉口路校门(正大门)真是非常贴切校训中的“诚朴”二字,长宽都不超过10米,乍看一眼,你绝不会将它与百年名校联系在一起。校园也不大,半个小时足以让你完整地逛完。但是,它的每一个角落(北大楼、青铜鼎、校史博物馆……)都会让你若有所悟,就像那旧楼上的爬山虎,爬上你的心头,永不消逝。
鼓楼校区多少还能让你觉得有历史感,可当年我们新生要去的地方并不是这个老校区,而是南京的另一个角落——只有区区10多年历史的浦口校区。这里甚至连个大学的样子都没有:整个学校坐落在名曰“龙王山”的小山丘之后;校门两侧旁边有两个很小的湖,整体形状很奇特;教学楼破旧不堪,篮球架东倒西歪,足球场泛着白沙,食堂散发出一股令人厌恶的糟糕气味……这就是多数本科新生对南大浦口校区的第一印象。
这个第一印象无疑坏透了,初次与校园见面的新生,似乎都很失望。报名那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懊悔的气氛——我们被丢在这个角落里了,这里连我们的高中校园还不如。
学长们却很兴奋,他们像看到新鲜的水果一样看着我们,然后把我们这些“水果”分门别类,带往各自的宿舍。迎接我的学长李耘耕对我说了一句我四年都没做到的话,“多读书,会很有好处”,然后就离开了。
我常拿这一幕与哈利·波特初次到霍格沃茨相比较,一边比较,一边会说,这简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哈利·波特第一次到霍格沃茨,看到的是壮观的城堡、施了魔法的星空天花板、自动出现的大餐、机智神奇的分院帽……哈利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我们呢?我们也呆了,只不过是吓呆了。
接下来的事情很奇特,我们新生发现,虽然校园很破旧,学长、辅导员、教授却非常喜欢它,时时刻刻都在说它的好处。
学长钟方亮让我进了足球队,他给我看当年新闻传播学院足球队在那“白沙足球场”上夺冠的视频。他很激动地描述着球队达到巅峰的种种,还说来年我们要勇夺两连冠、三连冠,那眼神,就跟赤木刚宪说湘北要“称霸全国”一样坚定。他告诉我,这块“沙土场”很容易蹭破球员的腿,流血简直是最正常不过了。但没有人嫌弃它,这里可能是全南京足球氛围最好的足球场,每天都有一大波人在上面踢球,因为大家热爱足球,都想为学生时代能拿到“院系杯”冠军而努力。学长说,南大的球场无论多破,都是南大足球人奋斗的见证。
学姐窦晓星面试并批准我进了院学生会,她带着我们几个新人一起做活动。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会活动室在一个平板房里,由于是在校园的南面,我们称之为“南平”。这里冬冷夏热,条件简陋,但是那一块块好看的活动展板、一件件有趣的晚会道具,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学姐说,这有点漏风的平板房,是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努力工作的见证。
辅导员常对我们回忆那段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她说,校园门口那两个湖,一个叫星湖,一个叫明湖,是前几代浦口学生被“锁在”这个角落里特无聊,然后齐心协力手工挖出来的。湖里那些荷花,湖边那些树,也都是当时他们种植的。辅导员说,明湖和星湖虽然没有太多美感,却是一代代“浦口大学”(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戏称)学子建设校园的见证。
副教授胡翼青常给我们讲课余的种种去处,诸如龙王山哪儿可以吃烧烤,门口哪家餐馆的东西还蛮好吃,哪些地方适合谈恋爱,哪些教室还略有一点诡秘等等。这些地方他似乎每年都会说,一开始你去实地看一下,会觉得蛮无聊的,但慢慢地会发现,这些地方还真有点意思。他告诉我们,“浦口大学”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值得我们体会。
我们新生也渐渐发现,“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的说法是多么正确。学校里真是藏龙卧虎,平板教室里,挥汗如雨、认真写板书的可能是国学领域的领头人;课堂上,不善用电教设备,坚持口述的老人,可能是新闻学界的知名教授、这一领域的泰山北斗。这让你不能不抛弃对这里条件简陋的怨念。
似乎每一个南大人在浦口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会从前辈那里听到各种各样赞美学校的声音,一开始不相信,继而是适应,后来真的爱上了这里。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个校园是个极其单纯美好的地方,虽然它略显荒凉,晚上能听到龙王山的狗吠,能听到呼啸的江风,出门只有很挤的公交,校园门口永远都是那几家杂乱的店铺和网吧。但它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安心和同学、教授开心地度过这几年的时光。我想,这种力量就是对南大的爱的传承。
这个破旧角落如今已大变模样,它甚至已不再是南大的校园,但终究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也无法割舍我对这所学校的感情。
也许真正的大学就是这样,不需要像霍格沃茨一样有视觉方面的奇观,但却有一股传承的精神,让你永远铭记。
马操,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供职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南京,我的家乡,在我眼里是这样一个城市:它很低调,“全身上下”都不是很光鲜,但它很厚重,厚重到你不自觉地会依赖它。往后我知道,南大也是如此。在确定被录取后那个夏天,我曾去南大鼓楼校区(老校区)去参观,这个校区很低调地“窝”在市区的一个角落,它的汉口路校门(正大门)真是非常贴切校训中的“诚朴”二字,长宽都不超过10米,乍看一眼,你绝不会将它与百年名校联系在一起。校园也不大,半个小时足以让你完整地逛完。但是,它的每一个角落(北大楼、青铜鼎、校史博物馆……)都会让你若有所悟,就像那旧楼上的爬山虎,爬上你的心头,永不消逝。
鼓楼校区多少还能让你觉得有历史感,可当年我们新生要去的地方并不是这个老校区,而是南京的另一个角落——只有区区10多年历史的浦口校区。这里甚至连个大学的样子都没有:整个学校坐落在名曰“龙王山”的小山丘之后;校门两侧旁边有两个很小的湖,整体形状很奇特;教学楼破旧不堪,篮球架东倒西歪,足球场泛着白沙,食堂散发出一股令人厌恶的糟糕气味……这就是多数本科新生对南大浦口校区的第一印象。
这个第一印象无疑坏透了,初次与校园见面的新生,似乎都很失望。报名那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懊悔的气氛——我们被丢在这个角落里了,这里连我们的高中校园还不如。
学长们却很兴奋,他们像看到新鲜的水果一样看着我们,然后把我们这些“水果”分门别类,带往各自的宿舍。迎接我的学长李耘耕对我说了一句我四年都没做到的话,“多读书,会很有好处”,然后就离开了。
我常拿这一幕与哈利·波特初次到霍格沃茨相比较,一边比较,一边会说,这简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哈利·波特第一次到霍格沃茨,看到的是壮观的城堡、施了魔法的星空天花板、自动出现的大餐、机智神奇的分院帽……哈利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我们呢?我们也呆了,只不过是吓呆了。
接下来的事情很奇特,我们新生发现,虽然校园很破旧,学长、辅导员、教授却非常喜欢它,时时刻刻都在说它的好处。
学长钟方亮让我进了足球队,他给我看当年新闻传播学院足球队在那“白沙足球场”上夺冠的视频。他很激动地描述着球队达到巅峰的种种,还说来年我们要勇夺两连冠、三连冠,那眼神,就跟赤木刚宪说湘北要“称霸全国”一样坚定。他告诉我,这块“沙土场”很容易蹭破球员的腿,流血简直是最正常不过了。但没有人嫌弃它,这里可能是全南京足球氛围最好的足球场,每天都有一大波人在上面踢球,因为大家热爱足球,都想为学生时代能拿到“院系杯”冠军而努力。学长说,南大的球场无论多破,都是南大足球人奋斗的见证。
学姐窦晓星面试并批准我进了院学生会,她带着我们几个新人一起做活动。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会活动室在一个平板房里,由于是在校园的南面,我们称之为“南平”。这里冬冷夏热,条件简陋,但是那一块块好看的活动展板、一件件有趣的晚会道具,都是从这里诞生的。学姐说,这有点漏风的平板房,是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努力工作的见证。
辅导员常对我们回忆那段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她说,校园门口那两个湖,一个叫星湖,一个叫明湖,是前几代浦口学生被“锁在”这个角落里特无聊,然后齐心协力手工挖出来的。湖里那些荷花,湖边那些树,也都是当时他们种植的。辅导员说,明湖和星湖虽然没有太多美感,却是一代代“浦口大学”(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戏称)学子建设校园的见证。
副教授胡翼青常给我们讲课余的种种去处,诸如龙王山哪儿可以吃烧烤,门口哪家餐馆的东西还蛮好吃,哪些地方适合谈恋爱,哪些教室还略有一点诡秘等等。这些地方他似乎每年都会说,一开始你去实地看一下,会觉得蛮无聊的,但慢慢地会发现,这些地方还真有点意思。他告诉我们,“浦口大学”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值得我们体会。
我们新生也渐渐发现,“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的说法是多么正确。学校里真是藏龙卧虎,平板教室里,挥汗如雨、认真写板书的可能是国学领域的领头人;课堂上,不善用电教设备,坚持口述的老人,可能是新闻学界的知名教授、这一领域的泰山北斗。这让你不能不抛弃对这里条件简陋的怨念。
似乎每一个南大人在浦口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会从前辈那里听到各种各样赞美学校的声音,一开始不相信,继而是适应,后来真的爱上了这里。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个校园是个极其单纯美好的地方,虽然它略显荒凉,晚上能听到龙王山的狗吠,能听到呼啸的江风,出门只有很挤的公交,校园门口永远都是那几家杂乱的店铺和网吧。但它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安心和同学、教授开心地度过这几年的时光。我想,这种力量就是对南大的爱的传承。
这个破旧角落如今已大变模样,它甚至已不再是南大的校园,但终究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也无法割舍我对这所学校的感情。
也许真正的大学就是这样,不需要像霍格沃茨一样有视觉方面的奇观,但却有一股传承的精神,让你永远铭记。
马操,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供职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