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追溯最悠久的长江文化渊源
从远古时代起,长江便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星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江文明不断演进变化,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旧石器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就相继产生了河姆渡、马家浜和南京北阴阳营三支自成系统的原始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宗教、礼制和工艺等方面,对中原地区的商周文化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长江流域还是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长江流域水稻的栽培距今大约有九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目前水稻种植的总面积达五亿亩,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江文化展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文明的辉煌画卷。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既有作为炎黄文化的共性,又有作为中华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从分区来看,长江文化区可分为四部分。(1)巴蜀文化区:山川重阻,其地四塞,但借助于奔腾不息的岷江、嘉陵江等,巴蜀人唱响了嘹亮的川江号子,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2)荆楚文化区: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富有热情和想象,表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敢爱敢恨、自由奔放。(3)江淮文化区:地处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素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说。(4)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接彭蠡,自古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两浙之富,国用所恃”之说,人文荟萃,群星灿烂;“饭稻羹鱼”造就了其文化所特有的精致、灵动、细腻。
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的文化影响力是沿着黄金水道的轴线逐步向南北两翼扩散,从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周边区域渗透,进而辐射全国的。长江流域正在凝聚为一条无形的“文化带”,进行着文化立体的、多维的交流。打造“文化长江”,追溯文化渊源,既能够把握和突出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深刻内涵,又能够发掘长江文化带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亲缘关系,推动共建、共享、共生、共同发展。
挖掘最深刻的长江文化意蕴
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长江文化的多重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长江文化蕴含着绿色发展的朴素理念。建设美丽江苏是绘好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的重要使命。在大保护的政策支持下,对长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形式日益丰富,有助于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政策的实施。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片、纪录片,传播当代长江的壮阔之美,记录长江守护者的担当和情怀,唤醒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不仅提升了国民的精神素質,而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长江文化承载着守正创新的使命意识。长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仅有对历史的怀想,更有对现实的期许。纵观整个长江流域,沿岸人民正在党中央带领下,充满信心地建设自己的文化家园。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既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又要创新发展不止步,引领全国作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大业的坚强脊梁。
长江文化展现了协同合作的实干精神。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包括多处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长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存及研究被放置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组织搭建研究团队,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对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流域特色、时代影响、社会价值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建设也将得到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长江流域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濒危技艺、珍贵史料等也得到了系统性的研究整理和抢救性保护。不少地区拥有大量手工技艺、节事活动、民风民俗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因此,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应依托上述优势,协同作战,在整体上保护长江文化,为后世留下灿烂的文化瑰宝。
绘制最壮美的长江文化发展蓝图
新时代新使命,长江的未来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视角下被谋划、协同和推进,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加速绘就。
守护长江文化自信,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在认识长江文化的基础上,保护和丰富长江文化,让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人民为长江文化而自豪;在长江文化中找到精神栖居,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发展方向上,建构出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建设好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
宣扬长江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加大长江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和发展长江文化的优秀成果,阐释长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品性和价值理念。同时,加大流域文明的比较研究,提出崭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促进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沟通和对话,有利于提升长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加大长江文化的推广,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正在不断凸显,日益成为中国的文化标签。我们要树立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理念,让长江文化“走出去”,通过和世界各地流域文明的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长江文化的优秀成果。这不仅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世界性研究,也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优特色,让世界瞩目长江文化的全球价值和特殊贡献,进而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国际地位和认可度。
挖掘长江文化的内涵,积极讲好长江故事。长江文化作为与黄河文化并肩的华夏文明之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髓,发挥出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要健全长江文化产业体系,深化长江文化体制改革,完善长江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长江文化产品供给,实施长江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长江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长江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长江文化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流域文明对话。
(作者系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伟龄
追溯最悠久的长江文化渊源
从远古时代起,长江便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星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江文明不断演进变化,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旧石器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就相继产生了河姆渡、马家浜和南京北阴阳营三支自成系统的原始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宗教、礼制和工艺等方面,对中原地区的商周文化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长江流域还是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长江流域水稻的栽培距今大约有九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目前水稻种植的总面积达五亿亩,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江文化展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文明的辉煌画卷。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既有作为炎黄文化的共性,又有作为中华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从分区来看,长江文化区可分为四部分。(1)巴蜀文化区:山川重阻,其地四塞,但借助于奔腾不息的岷江、嘉陵江等,巴蜀人唱响了嘹亮的川江号子,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2)荆楚文化区: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富有热情和想象,表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敢爱敢恨、自由奔放。(3)江淮文化区:地处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素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说。(4)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接彭蠡,自古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两浙之富,国用所恃”之说,人文荟萃,群星灿烂;“饭稻羹鱼”造就了其文化所特有的精致、灵动、细腻。
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的文化影响力是沿着黄金水道的轴线逐步向南北两翼扩散,从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周边区域渗透,进而辐射全国的。长江流域正在凝聚为一条无形的“文化带”,进行着文化立体的、多维的交流。打造“文化长江”,追溯文化渊源,既能够把握和突出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深刻内涵,又能够发掘长江文化带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亲缘关系,推动共建、共享、共生、共同发展。
挖掘最深刻的长江文化意蕴
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长江文化的多重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长江文化蕴含着绿色发展的朴素理念。建设美丽江苏是绘好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的重要使命。在大保护的政策支持下,对长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形式日益丰富,有助于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政策的实施。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片、纪录片,传播当代长江的壮阔之美,记录长江守护者的担当和情怀,唤醒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不仅提升了国民的精神素質,而且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长江文化承载着守正创新的使命意识。长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仅有对历史的怀想,更有对现实的期许。纵观整个长江流域,沿岸人民正在党中央带领下,充满信心地建设自己的文化家园。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地到“生态文明”先行区,长江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既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又要创新发展不止步,引领全国作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大业的坚强脊梁。
长江文化展现了协同合作的实干精神。长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包括多处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长江文化的发掘、整理、保存及研究被放置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组织搭建研究团队,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对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流域特色、时代影响、社会价值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建设也将得到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长江流域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濒危技艺、珍贵史料等也得到了系统性的研究整理和抢救性保护。不少地区拥有大量手工技艺、节事活动、民风民俗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因此,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应依托上述优势,协同作战,在整体上保护长江文化,为后世留下灿烂的文化瑰宝。
绘制最壮美的长江文化发展蓝图
新时代新使命,长江的未来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视角下被谋划、协同和推进,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加速绘就。
守护长江文化自信,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在认识长江文化的基础上,保护和丰富长江文化,让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人民为长江文化而自豪;在长江文化中找到精神栖居,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发展方向上,建构出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建设好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
宣扬长江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加大长江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和发展长江文化的优秀成果,阐释长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品性和价值理念。同时,加大流域文明的比较研究,提出崭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促进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沟通和对话,有利于提升长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加大长江文化的推广,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正在不断凸显,日益成为中国的文化标签。我们要树立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理念,让长江文化“走出去”,通过和世界各地流域文明的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长江文化的优秀成果。这不仅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世界性研究,也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优特色,让世界瞩目长江文化的全球价值和特殊贡献,进而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国际地位和认可度。
挖掘长江文化的内涵,积极讲好长江故事。长江文化作为与黄河文化并肩的华夏文明之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髓,发挥出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要健全长江文化产业体系,深化长江文化体制改革,完善长江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长江文化产品供给,实施长江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长江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长江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长江文化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流域文明对话。
(作者系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