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比较成熟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形式,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着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学过的知识如果不能得到巩固是很难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正确的复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只知道上课重要,作业老师要查,反正复习与否老师也不知道,岂不知因为忽视这一环节而逐渐变成了学习的落伍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上课是认真听讲的,但课后并不注意复习,特别是上课听讲时有些知识一知半解,课后又不复习;从表面上看,学生作业也都完成了,但这种完成只是完成了“写”的任务,对于那些不是“写”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这样不久,他们就将所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造成恶性循环。可以说,很多学习上的落伍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什么老师上完课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呢?主要是为了防止遗忘。古人云:“重复是记忆的母亲”。这说明记忆建立在重复的基础上的。教师每天至多讲一至两个新的知识点,其余时间主要是巩固练习,将教师讲的知识点重复应用到习题中,每个知识点就要有几次甚至十几次的重复,便于学生识记和理解掌握。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作业外,还要督促学生抓好复习这一环节。我们前面谈过遗忘是初期快,以后就缓慢了,即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要防止它必须尽早地加以复习,一般说来,在八九个小时内把一次记忆的内容再度复习一下,才能记得住。
课后复习全面读,是促使学生读书入门、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心理学中的注意力理论和实践证明,一次阅读往往不能提取到材料中的全部信息,因此要重视复读。所谓复读就是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具体的阅读任务是:1.通过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厘清知识间的关系,加强记忆;2.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单元或章节中出现的解题方法或思想明确化,书写在阅读笔记或章节总结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3.对本单元或章节中相关的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4.对具有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的数学对象归类成知识网络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重点强调独特的符号语言是数学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的显著特征之一。字斟句酌的数学教材是普通文字语言与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的统一体,比如,在学习集合一章时(中职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对于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对象组成的总体叫集合”。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为集合就是指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组成的“集体”。在教材中列出这样几个例子:1.某校一年级的全体学生;2.某图书馆的全部藏书;3.某工厂的所有机床。它们中都出现了“全体”、“全部”、“所有”等字样,在阅读这一段时,要让学生重点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建立集合的概念。在讲元素和集合间的关系时,教材给出了“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通过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推敲,引导学生得出集合元素的特点:①元素具有确定性;②元素具有互异性;③元素具有无序性。这就是把语言文字符号化,形象直观的说明了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通过找语言描述中关键词语与符号,使学生学会联想,知道所以然;通过咬文嚼字,达到辨析概念、定义的目的,从而建立起数学概念是反映数与形的本质思维方式。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注重了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就能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是班级授课,教师的复习指导安排针对的是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握好两种关系:一是教师复习指导和学生复习的关系,学生要跟紧教师的复习指导,要做好信息处理分析,注意教材在暴露和展示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思路时的思想过程,做到真正理解和领悟,同时再根据老師安排和自己的特点安排好课后复习;针对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进行有针对的查缺补漏。
复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复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找出那些被学生遗忘的或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而解决它们,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复习获得满意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
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只知道上课重要,作业老师要查,反正复习与否老师也不知道,岂不知因为忽视这一环节而逐渐变成了学习的落伍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上课是认真听讲的,但课后并不注意复习,特别是上课听讲时有些知识一知半解,课后又不复习;从表面上看,学生作业也都完成了,但这种完成只是完成了“写”的任务,对于那些不是“写”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这样不久,他们就将所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时间一长,问题越积越多,造成恶性循环。可以说,很多学习上的落伍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什么老师上完课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呢?主要是为了防止遗忘。古人云:“重复是记忆的母亲”。这说明记忆建立在重复的基础上的。教师每天至多讲一至两个新的知识点,其余时间主要是巩固练习,将教师讲的知识点重复应用到习题中,每个知识点就要有几次甚至十几次的重复,便于学生识记和理解掌握。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作业外,还要督促学生抓好复习这一环节。我们前面谈过遗忘是初期快,以后就缓慢了,即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要防止它必须尽早地加以复习,一般说来,在八九个小时内把一次记忆的内容再度复习一下,才能记得住。
课后复习全面读,是促使学生读书入门、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心理学中的注意力理论和实践证明,一次阅读往往不能提取到材料中的全部信息,因此要重视复读。所谓复读就是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具体的阅读任务是:1.通过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厘清知识间的关系,加强记忆;2.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单元或章节中出现的解题方法或思想明确化,书写在阅读笔记或章节总结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3.对本单元或章节中相关的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4.对具有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的数学对象归类成知识网络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重点强调独特的符号语言是数学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的显著特征之一。字斟句酌的数学教材是普通文字语言与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的统一体,比如,在学习集合一章时(中职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对于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对象组成的总体叫集合”。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为集合就是指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组成的“集体”。在教材中列出这样几个例子:1.某校一年级的全体学生;2.某图书馆的全部藏书;3.某工厂的所有机床。它们中都出现了“全体”、“全部”、“所有”等字样,在阅读这一段时,要让学生重点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建立集合的概念。在讲元素和集合间的关系时,教材给出了“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通过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推敲,引导学生得出集合元素的特点:①元素具有确定性;②元素具有互异性;③元素具有无序性。这就是把语言文字符号化,形象直观的说明了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通过找语言描述中关键词语与符号,使学生学会联想,知道所以然;通过咬文嚼字,达到辨析概念、定义的目的,从而建立起数学概念是反映数与形的本质思维方式。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注重了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就能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是班级授课,教师的复习指导安排针对的是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握好两种关系:一是教师复习指导和学生复习的关系,学生要跟紧教师的复习指导,要做好信息处理分析,注意教材在暴露和展示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思路时的思想过程,做到真正理解和领悟,同时再根据老師安排和自己的特点安排好课后复习;针对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进行有针对的查缺补漏。
复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复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找出那些被学生遗忘的或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而解决它们,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复习获得满意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