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从小学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的案例出发。对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了提高品德课合作学习的策略:树立理念、培养习惯、把握时机、关注发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品德课上,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多起来,小学品德课教师纷纷运用合作学习来推动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小学品德课程性质告诉我们,品德课程为我们运用合作学习打开空间。怎样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品德与社会》六上)时,教师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惊喜,但同时引起社会各方的争议,克隆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请大家说一说,克隆技术有哪些利与弊?”没人回答。老师说:“这样吧,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学生立即围起来开始交流。有的小组很热闹:你这样说,我那样说,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只有一两个同学在发言,其余的在旁边当听众;还有的小组鸦雀无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道该说什么。教师在教室里穿来穿去,有些手足无措。最后全班汇报的内容肤浅、空洞……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品德与社会》六上)时,为了弄清“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课前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搜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并提醒学生,可以从什么是克隆技术、克隆技术带来的好处、克隆技术的危害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孩子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1996年的绵羊多利,到含有人类细胞的“人羊”……小组长组织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搜集调查,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方式作了精彩的分析与交流……整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搜集调查而生動。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这位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堂存在着“假合作”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这是无效的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也没有合作学习的规则,老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有难度,学生经过讨论也解决不了,很难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目的。
  案例二,教师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孩子的喜好组成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在课前围绕话题收集资料、进行体验、展开研究。由于指向性明确,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参与活动,在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就会畅所欲言、精彩纷呈。小组合作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基本策略
  1、树立理念——合作学习的根本。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恰当的小组合作的理念。我们应该看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由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是品德教师意识的提高,要认识到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合作学习理念,才能有效的指导合作学习。其次是学生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缺少合作意识,而小组合作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找到自身价值,品尝到合作的甜头,才会越来越喜欢上合作。
  2、培养习惯一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活而不乱”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个“会”:第一,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中,回答别人提问、纠正别人发言、提出疑问和参加小组讨论都需要表达。比如纠正别人发言时要先指出对方发言中对的优点,再诚恳地指出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时需要用语言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用商量的语气,不能影响旁边的人。第二,会倾听。有的学生听别人发言时很不耐烦,有的不经同意抢着说,还有的根本没有倾听。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学会倾听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除了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欲望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怎么听,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倾听。第三,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敢于提出疑问。
  3、把握时机一合作学习的基础。观察品德课堂,我们发现很多合作学习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时机的把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当学生有生成性问题不能解决时——如“人们明明知道生活中的陷阱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里跳?”(《品德与社会》六上《学会拒绝》),这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盲点,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时,如“鸦片战争中哪些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划分?给中国带来哪些伤害?”(《品德与社会》六上《不能忘记的屈辱》),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当学生思路打不开,需要相互启发时,如“选什么样的人当班干部最合适?”(《品德与社会》五上《我们的班干部选举》)……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4、关注发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有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时讨论两三分钟就停止,课堂上依然是那些优等生的几言堂,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使合作学习中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发展,教师一定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织者、记录者、资料员、报告员等等,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角色,每个角色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为顺利高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样的合作才会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