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很多企事业单位却存在着用工荒,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求才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里固然有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问题,但主要还是高等教育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学科类别和专业结构等不合理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麦可思(MyCOS)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法学、英语、中文、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毕业生失业量占毕业生失业总量的1/3,结构性矛盾可见一斑。
造成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在于,高校面对市场经济反应相对滞后,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不相协调。扩招之初,一些高校热衷于扩大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盲目设置热门专业,盲目追求学科齐全,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而继续扩招势必使结构性矛盾雪上加霜。
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政策,在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超常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但这些举措都只是疏导毕业生就业,要在源头上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需要加强高校招生的宏观调控。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4个方面分18条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挂钩,但效果尚不明显。目前各高校并不承担教育产出的效益责任,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比如一些专业设置以后很难下马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市场“无形的手”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政府“有形的手”要进行干预,从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专业设置调整以及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促使高等教育平衡发展。
政府在制定高校招生调控的策略时,要立足现实需要,解决高等教育的现实适应性问题;同时要兼顾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引导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招生往往会受到来自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相对过剩、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趋同化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出在结构上而非整体。政府应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综合运用经济、计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扶持,增加有效供给;对就业过剩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约束,防止重复建设,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在加强高校招生宏观调控的同时,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市场主体性质,尽快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促使高校适应和服务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大学生就业难,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学科类别和专业结构等不合理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麦可思(MyCOS)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法学、英语、中文、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毕业生失业量占毕业生失业总量的1/3,结构性矛盾可见一斑。
造成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在于,高校面对市场经济反应相对滞后,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不相协调。扩招之初,一些高校热衷于扩大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盲目设置热门专业,盲目追求学科齐全,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而继续扩招势必使结构性矛盾雪上加霜。
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政策,在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超常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但这些举措都只是疏导毕业生就业,要在源头上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需要加强高校招生的宏观调控。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4个方面分18条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挂钩,但效果尚不明显。目前各高校并不承担教育产出的效益责任,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比如一些专业设置以后很难下马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市场“无形的手”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政府“有形的手”要进行干预,从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专业设置调整以及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促使高等教育平衡发展。
政府在制定高校招生调控的策略时,要立足现实需要,解决高等教育的现实适应性问题;同时要兼顾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引导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招生往往会受到来自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相对过剩、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趋同化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出在结构上而非整体。政府应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综合运用经济、计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扶持,增加有效供给;对就业过剩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约束,防止重复建设,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在加强高校招生宏观调控的同时,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市场主体性质,尽快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促使高校适应和服务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