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高,达到了882.5 ind/m3.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4.0 ind/m3和48.4 ind/m3.冬季最低,为11.8 ind/m3.桡足类在秋季时,其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玛格列夫指数的平
【机 构】
: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3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高,达到了882.5 ind/m3.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4.0 ind/m3和48.4 ind/m3.冬季最低,为11.8 ind/m3.桡足类在秋季时,其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玛格列夫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高,夏季时桡足类的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达到了最低,桡足类在春季时,其物种玛格列夫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低.通过分析环境因子与桡足类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温度、盐度、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硅酸盐、pH和浊度等环境因子会对渤海湾海域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春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叶绿素a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夏季和冬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秋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反.
其他文献
为了解东海海域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监测和保护其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环境DNA技术对东海鱼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海水样本的采集,环境DNA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东海14个站点的环境DNA样本中共检测出2纲,23目,29科,42属,44种海水鱼类,大部分种类在东海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均有出现.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为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
伴随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新定位,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逐渐展现重要地位.文章利用案例分析、网络与文献调查,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的团队建设、政策引领、馆员发展、协同合作、一对一教学、主动学习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与梳理.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提出以下对策:重视团队建设,加强政策引领;培养专业能力,鼓励协同合作;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教学;建设在线学习资源,丰富图书馆游览.
Including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Arctic climate changes also exhibit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which is suggested to be related to 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event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different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为渔业资源和渔船捕捞活动管理和研究提供了可能.明确船舶作业类型是开展AIS信息渔业研究应用前提,为渔业研究和管理提供渔船捕捞类型基础数据支撑,保障渔船作业安全和监督非法捕捞渔业活动,作者通过搜集整理3000多艘已知类型船舶信息,从空间、时间和行为等多方面挖掘17种船舶特征参数,采用三层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方法,分别构建渔船/非渔船
基于调研归纳和文献检索等方法,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4个维度,调研国内健康领域科学数据标准规范,梳理现存问题:缺乏服务与应用类标准和管理类标准;现有标准体系层次关系有差异,国内外标准融合性差;标准化更新工作不及时.对此,需加强领域重点标准研究分析,补足标准体系短板;促进标准体系协调建设,融合领域国际标准;评估过时标准,创新领域特色标准.
通过分析东马努斯海盆中酸性火山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以及锂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前人数据,讨论盆地岩浆体系的演化过程.分析数据显示,东马努斯海盆主、微量元素与SiO2含量之间呈线性变化关系,表明岩浆结晶分异过程控制东马努斯海盆岩浆演化过程.东马努斯弧后盆地火山岩富集流体相关元素,指示东马努斯弧后盆地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在岩浆移出源区之后的演化阶段,岩浆体系演化以结晶分异过程为主.锂同位素与流体示踪指数具相关性,δ7Li随俯冲流体加入呈现升高趋势,而与岩浆结晶分异程度无相关性,表明锂同位素分馏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工程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选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雨课堂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互动和课堂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基于雨课堂,将教师的科研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同时采用“打卡通关”式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模拟实际测试,提供真实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本文依据鸭绿江口主汊道采集的K1和K12柱状样,进行了常量元素的富集特征、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及含量与特征参数垂向分布的讨论.研究表明:鸭绿江口属于涨潮三角洲,纳潮海湾泥质堆积区快速沉积的时间始于1960年.主汊道的沉积物具有多源性,K12柱状样受粒度控制显著,陆源碎屑为主;K1柱状样受粒度控制不显著,受海洋作用的影响较大.主汊道的沉积记录以1978年为界,分为上下2个沉积单元.主汊道的沉积物受到河口区水动力的强烈改造,与物源区的沉积物相比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分异和变化.该研究通过对鸭绿江口主汊道常量元素沉积
再分析风场资料在海洋气象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黄河口区域孤东59井验潮站和桩西106验潮站现场观测资料,对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ERA-interim、JRA-554种再分析资料的近地面10 m高度风场在黄河口区域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CMP风场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小,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最大,能够较好反映黄河三角洲海域海上风场特征.同时,
海岸线是海岸带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江苏中部海岸1989—2019年海岸线变化特点、潮滩围垦特征以及围填海潮滩断面地貌响应过程,研究人类围填海活动对海岸线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30 a来江苏中部海岸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对称性,变化速率变异系数空间差异显著,岸线的向海推进是在人类围填海活动驱动下的被动变化过程,二者相关性系数达93%.另外,在江苏中部海岸围填海对潮滩上部有促淤作用,但也引起潮间带下部潮滩的侵蚀,这种“上淤下侵”的潮滩地貌格局对未来海岸线资源的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