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物流现代化的发展,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预定成为可能。“订单农业”风生水起,发展迅速,企业以及城市居民中按特殊需求预定农产品的人日趋增多。
较之于传统农业的“先生产、后销售”模式,“订单农业”最大的特点是以销定产,市场有消费需求,农户按要求去生产,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这一特定的“私人定制”模式,让不少农户一度销路稳定、增收致富。
然而,近期记者调查发现,因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变化频繁,屡屡出现收购方违约“跑路”的“坑农”事件。
企业变脸 农民买单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羊盖板村的彩椒种植户们最近心情“很抑郁”。“千辛万苦找来的10万斤彩椒订单被意外‘跑单’。”该村村民云岗告诉记者,原本与他们签约的一家山东寿光企业说好彩椒成熟后负责全部收购,可刚收了一茬,企业就玩起了“躲猫猫”。
“辛苦种植的彩椒就这么烂在了地里,心里真不好受,只能拿来喂羊。”云岗长叹了一口气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五个大棚种植彩椒,一个棚一年的租金是5000元,每棚约2200株彩椒苗,一株苗成本1.6元,加上农机、化肥及人工成本等,每年的投入约在一万两千元左右,全村120多个大棚种彩椒,预计亏损超100万元。
云岗们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梳理发现,在黑龙江、海南、江苏等地,都曾出现因订单农产品预期价格高于市场价,企业避免亏损,拒不履约,将严重的经济损失转嫁于农民。
在宏观环境稳定、物价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的情况下,订单农业会有很好的效果,不但能提高农户收入,还能保障其他环节都有收益。“但是一旦外部形势发生明显变化,订单农业就会受到巨大冲击。”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说。
一锤子买卖?
在呼和浩特市商务局市场科科长刘建光看来,一些农户和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寻找买家时往往舍近而求远,忽略了其中的高风险,“实际上滞销的10万斤彩椒如果投放到当地市场中早就销售一空。”
刘建光指出,广大农户和种植合作社在与农产品批发流通企业签订合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了解收购企业的实力和背景,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地企业更应进行深入摸底;签订合同时应详细浏览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如发现有遗漏或模糊的内容即时与对方交涉,以免后期造成危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按照市场经济契约,签了合同就应该履行,但目前很多订单农业却不是这样。“就像一锤子买卖,赚了就赚了,赔了就不干了,而不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农户还是公司,面临损失时双方都不愿意承担,合同通常变为一纸空文,这表明订单农业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中规定的一方进行依法处理,倡导重信守约、诚实担当的精神,保护弱势的一方的权益不受损害,消除收购方收涨不收跌的投机心理。
打造品牌 立足长远
履约难已成为制约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履约率仅为20%左右。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锋正认为,应探索一种新型农产品交易模式,借助现货、期货的市场机制,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信息实时更新,帮助供需双方对市场做出相对准确的预判,来有效避免订单农业“坑农”现象再发生。
分析人士指出,“订单农业”这一农产品“私人定制”模式是个新现象,是市场需求的客观反映。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目前农产品、食品供应链模式的一种补充,所占的规模很小。
此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产品成本和价值要比一般的农产品高得多,消费群体更多来自于一些高收入人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表示,在发达国家,农产品“私人定制”也不是主流模式。
未来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农产品定制整个链条上的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经营者要在质量安全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品牌的打造扩大客源,唯有提高标准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整个生产过程要可监控,同时产品质量、营养也要标准化、透明化,如果这点做不到的话,这种定制模式就很可能会‘昙花一现’。”韩一军说。
较之于传统农业的“先生产、后销售”模式,“订单农业”最大的特点是以销定产,市场有消费需求,农户按要求去生产,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这一特定的“私人定制”模式,让不少农户一度销路稳定、增收致富。
然而,近期记者调查发现,因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变化频繁,屡屡出现收购方违约“跑路”的“坑农”事件。
企业变脸 农民买单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羊盖板村的彩椒种植户们最近心情“很抑郁”。“千辛万苦找来的10万斤彩椒订单被意外‘跑单’。”该村村民云岗告诉记者,原本与他们签约的一家山东寿光企业说好彩椒成熟后负责全部收购,可刚收了一茬,企业就玩起了“躲猫猫”。
“辛苦种植的彩椒就这么烂在了地里,心里真不好受,只能拿来喂羊。”云岗长叹了一口气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五个大棚种植彩椒,一个棚一年的租金是5000元,每棚约2200株彩椒苗,一株苗成本1.6元,加上农机、化肥及人工成本等,每年的投入约在一万两千元左右,全村120多个大棚种彩椒,预计亏损超100万元。
云岗们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梳理发现,在黑龙江、海南、江苏等地,都曾出现因订单农产品预期价格高于市场价,企业避免亏损,拒不履约,将严重的经济损失转嫁于农民。
在宏观环境稳定、物价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的情况下,订单农业会有很好的效果,不但能提高农户收入,还能保障其他环节都有收益。“但是一旦外部形势发生明显变化,订单农业就会受到巨大冲击。”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说。
一锤子买卖?
在呼和浩特市商务局市场科科长刘建光看来,一些农户和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寻找买家时往往舍近而求远,忽略了其中的高风险,“实际上滞销的10万斤彩椒如果投放到当地市场中早就销售一空。”
刘建光指出,广大农户和种植合作社在与农产品批发流通企业签订合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了解收购企业的实力和背景,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地企业更应进行深入摸底;签订合同时应详细浏览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如发现有遗漏或模糊的内容即时与对方交涉,以免后期造成危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按照市场经济契约,签了合同就应该履行,但目前很多订单农业却不是这样。“就像一锤子买卖,赚了就赚了,赔了就不干了,而不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农户还是公司,面临损失时双方都不愿意承担,合同通常变为一纸空文,这表明订单农业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中规定的一方进行依法处理,倡导重信守约、诚实担当的精神,保护弱势的一方的权益不受损害,消除收购方收涨不收跌的投机心理。
打造品牌 立足长远
履约难已成为制约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履约率仅为20%左右。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锋正认为,应探索一种新型农产品交易模式,借助现货、期货的市场机制,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信息实时更新,帮助供需双方对市场做出相对准确的预判,来有效避免订单农业“坑农”现象再发生。
分析人士指出,“订单农业”这一农产品“私人定制”模式是个新现象,是市场需求的客观反映。但从长远来看,它只是目前农产品、食品供应链模式的一种补充,所占的规模很小。
此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产品成本和价值要比一般的农产品高得多,消费群体更多来自于一些高收入人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表示,在发达国家,农产品“私人定制”也不是主流模式。
未来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农产品定制整个链条上的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经营者要在质量安全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品牌的打造扩大客源,唯有提高标准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整个生产过程要可监控,同时产品质量、营养也要标准化、透明化,如果这点做不到的话,这种定制模式就很可能会‘昙花一现’。”韩一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