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基础》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凸显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础”精品课设计,形成实践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的实效性教学服务。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歩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歩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揮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鮮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囯主义教育广场、国防軍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作者简介:范立仁,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精品课设计与建设研究。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歩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歩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揮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鮮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囯主义教育广场、国防軍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作者简介:范立仁,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精品课设计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