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学中的理论框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建立起现代汉语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讲解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的整体认识,使学生更易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如何构建理论框架?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从整体上构建理论框架
  
  现代汉语尽管分了几个部分,但总的看来,还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现代汉语,必须建立整体的语言观,要从整体上观察现代汉语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发现其中的规律。不但现代汉语的各个部分联系紧密,就是某一个问题,我们也要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我们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而是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去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会更客观,更符合语言的事实,反之,如果就事论事,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往往会陷入重重迷雾中不能自拔,当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就语言的发展而言,也常常是由某一部分引起,而后波及到别的领域。所以,从整体上观察语言现象非常重要,建立整体的语言观,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的整体认识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现代汉语语言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又构成系统。语音是语言的声音形式,语音和意义相结合,构成了语言的词汇系统,词与词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起来并加上特定的句调就构成句子,语言就是靠句子进行交际,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语音作为语言的外在形式,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作为语言形式的语音,词语的意义也就无所依附。语法是词语组合起来的规则,单有词语并不能进行交际,词语只有组合成为句子才具有交际的资格,才成为交际的单位。可见,现代汉语的三大组成部分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
  2.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汉语
  任何语言都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会使语言不断调整词汇系统,改进语法规则以适应新的表达要求。现代汉语也是如此,现代汉语是承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而来,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现象,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理解,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通今还要知古。比如说词义的演变,词的比喻义的产生,词义的泛化等都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了解词义演变的过程,不能随便地就得出结论。另外,新的语法现象能不能得到承认,异读词读音的规范,汉字的规范,汉字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也都需要语言理论的支持以及广泛的调查研究,如果不作深入的调查,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很可能就制定不出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方针和政策,很可能制定的语言政策不符合语言的实际。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
  3.以联系的眼光看待汉语现象
  语言是一个可以运作的庞大系统,语言的内部各种因素处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而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系统内部的其他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汉语也是如此。比如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词与词之间的区别作用很明显,所以,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到了今天,语音系统大大简化,词与词之间语音的区别作用大大减弱,很多古汉语中能够互相区别的词(或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够相互区别,产生了很多同音词。同音词太多不利于言语交际,所以,现代汉语做出调整,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强化词与词之间的语音区别。这是语音系统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系统的变化。双音节词的增多会引起构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发生轻重主次的变化,有的语素意义虚化变成词缀,产生派生词,从而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由此可见,汉语的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系统的变化必然会波及到其他系统,引起连锁反应。所以,我们必须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某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往往可以从其他有关语言现象中找到原因。
  4.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汉语现象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语言的三大系统中,语音和语法发展得比较缓慢,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发展也比较缓慢,一般词汇发展较快,几乎经常处在变动中,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词汇上。就发展较慢的语音、语法、基本词汇而言,它们的稳固性也不相同,相比较来说,基本词汇和语法更稳固一些,二者构成了语言的基础。三大组成部分发展不平衡,这是语言发展的一个特点。这种不平衡还反映在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平衡。比如,尖团合流现象,在北方已经完成,南方的情况不尽相同,比较苏州、上海、宁波的方言可以看出:苏州的方言里既有尖音,又有团音;上海方言里尖音已大为减少,清声母的尖音已变成团音;宁波方言里尖音已基本消失,很少的几个字偶尔有人发尖音。这些情况说明,南方的宁波已完成了尖音并入团音的历史语音变化,上海只是一部分完成,苏州还保留着尖团两套语音系统。从上海的方言情况来看,尖团合流的先后与发音方法有关:清音和浊塞擦音先合流,浊擦音后合流。这些情况说明语音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果我们把全国方言的差别作一个系统的比较,几乎可以整理出一部汉语语音发展史。这就告诉我们:各地的方言事实上是不同时期的历史语言在不同地域上遗留下的痕迹。我们只有了解了语言发展的历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方言,才能从理论上看待方言问题,理顺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更好地学好普通话。
  
  二、各组成部分内部的理论联系
  
  1.语音部分的理论
  学习语音应非常重视发音,发音的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没有理论的指导,发音可能会出现错误。理解发音应从发音过程开始,通过发音过程理解发音原理。就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言,发音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流通过肺部的挤压产生动力,经过支气管到达气管,又到达喉头,在这里气流由于声带的调节作用,分成了两类音:振动声带的有浊辅音和元音,不振动声带的有清辅音。在这里分出了清辅音和浊辅音,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声带是否振动。气流继续上走,在咽腔里有小舌节制,小舌可以上下活动,小舌上升,堵住了鼻腔的通道,发出口音。小舌下降,堵住了口腔的通道,发鼻音。这里分出了口音和鼻音。气流经过口腔时,舌头的移动可以发不同的元音,因为发元音时气流在口腔是不受阻的,主要靠舌头来改变口腔的形状(共鸣腔)。发辅音时,气流必然受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a、在哪个部位受阻?b、采取什么方式破除阻碍?这分别形成了对辅音分类的两种方法,即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分类。通过口腔分出了元音和辅音。了解这些发音过程,对于区分不同的概念很有帮助。通过发音过程的学习,可以把语音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到一块,从理论上概括整个语音部分。另外,音位的组合理论,音节的构成理论等无不体现了组合及聚合的原理。如果这些能弄清楚,则语音部分的理论就很清楚了。
  2.词汇部分的理论
  词汇部分重要的是分清词汇和词义这两个系统。当然,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词汇部分要注意词汇单位、词的构成、单位之间的区别等。一般来说,我们从单位的概念(定义)、单位的确定、单位的划界、单位的分类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讨论,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词义系统,要抓住两个知识点:义项和义素。通过义项理解多义词和同音词,通过义项理解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对于义素,我们可以通过它理解同义词和反义词,探究词义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真正原因,揭示词义之间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词义相同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同的义素,并且不相同的义素又不矛盾,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是大同小异,大同是统一,小异是对立,同义词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反义词是词义相反和相对的一对词,词义相反或相对是因为两个词之间有符号相反的义素,这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同时反义词之间除了这一对符号相反的义素外其它的义素都相同,二者又有一个共同的意义范畴,所以,反义之外还有统一。反义词之间是大异小同,反义词也反映了词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只有抓住了两个系统的根本,才能以这个根本为核心,建立起词汇系统的理论框架。
  3.语法部分的理论
  语法部分的理论性更强,但要是抓住要领,也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首先,语法学习要抓住纲领。语法有词法和句法之分,词法讲词的构造和词类,句法讲短语的结构、句子的结构、短语的功能、句子的功能和类别。就词法而言,词的构造要抓住五种基本构造,由于词的内部构造和短语、句子的内部构造基本一致,所以,讲好这个内容对后边的学习很重要。词的分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这一点也很重要,应该讲清楚。短语部分主要讲短语的结构类别和短语的功能类别,结构类别和功能类别不同,结构类别是观察短语的内部,功能类别着眼于短语的外部组合,是内和外的关系,也就是吕叔湘所主张的两种观察的方法。句子部分主要讲句子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即结构类、特征类、语气类,根据结构归纳出句子的句型系统,根据特征归纳出句子的句式系统,根据语气归纳出句子的句类系统,三种分类是对句子不同角度的观察,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至于复句,也是句子的一种,它和单句并列,由于汉语不承认包孕句中的主谓结构是句子,所以,单句里边可以有主谓结构。复句的特点是彼此有逻辑关系的几个分句,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正是这个完整的句调,使得复句不是几个句子而是一个句子,当然复句中的分句很尴尬,它既不是短语也不是句子,而语法单位中一般认为只有四级,并没有分句一说。其次,语法的学习一定要活,不能死板。语法研究的是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关系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最基本的,那就是语法单位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语法单位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靠的是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再次,注意观察语言事实,理论和事实要结合起来,理论对不对,最终看是不是符合语言事实,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理论。
  
  三、某一语言现象的综合考察
  
  某一语言现象的综合考察,是指对某一语言现象,不能就事论事,要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这一现象可能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反复论证,把问题分析透彻,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比如,三个平面的分析理论,不光要从句法上,而且要从语义及语用上分析语言现象,句法分析是显性分析,分析句子的结构、句子的层次、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语义分析是隐性分析,分析各个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动词和名词的关系;语用分析则是考察语言单位活动的环境,借以说明其对句法、语义的影响。三个平面的分析相辅相成,互相解释印证,从而实现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综合考察。当然,我们更应该关心句法中的语义现象,这些语义因素直接影响句法结构的构成,词语之间的组合,以及整个句子的格式(句型、句式、句类)。句法中的语义限制,往往通过句法单位之间的比较,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常见的分析方法是变换分析法,通过句子或短语之间的变换、对比发现问题,从而找出起制约作用的语义条件。分析语言现象,必须综合考察、系统分析,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孤立地去看待某一问题,就不可能揭示问题的实质,当然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程书秋.关于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科学衔接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
  [2] 邓根芹.浅谈高校现代汉语教学[J].常熟师专学报,1999,(6) .
  [3] 潘国英.谈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
  [4] 徐秀芝.略论高校现代汉语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严戎庚.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改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
  [6]张丽丽.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3).
  (张国华,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世界粮食贸易状况之分析彭珂珊由于农业资源分布上的原因使粮食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而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却具有普遍性和常年性的特点。世界粮食问题就是总供给对消费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测绘管理,促进测绘事业发展,保障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广安市广安区粮食局近几年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注重培育粮油工业企业,不断壮大粮食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
“喝”和“饮”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用来表示把某种液体从口中咽下去的一种行为,但文言文中一般用“饮”。在近代汉语时期,“喝”开始与“饮”具有同义关系。本文从词汇史的角
四川省宜宾市粮食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因地制宜调结构,突出特色抓玉米,收到了初步效果.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放开,粮食企业大搞横向经营联合,结为"亲家",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但是,联而不紧,联而不稳,联而不信的问题也相当普遍,"亲家"变成"冤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大臣范质被迫认可了新政权。对相关史料中所使用的“召”“拥”“率”三个动词进行语义学和修辞学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历史阅读感受。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加了汉语词性注释,其中“转眼”一词的注释为:动词,表示极短的时间。例子:冬天过去,~又是春天了。这个例句,从功能上来讲,“转眼”在此主要是作副词。我们不妨从下面一些例句中再来看看“转眼”的词性:  (1)汶川大地震使得好多孩子转眼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  (2)青灯古佛,了却残生;敲敲木鱼,诵诵佛经,转眼已是百年。  (3)和他第一次约会是在2007年8月23号,转眼到
为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我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通过了第二次修正的《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
期刊
粮油食品工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困境,重振雄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这是摆在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面前一道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结合四川省南充市的实际,我们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