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汽车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从汽车诞生开始,围绕汽车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汽车文化。以客观真实著称的纪录片,当然不会对汽车这个富有魅力的特殊题材视而不见。为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出现了拍摄精美、制作精良的汽车类纪录片。《The Cars That Made America》、《Das Auto: The Germans, Their Cars and Us》、《The Cars That Made Us》是国外较为知名的汽车类纪录片,国内则有《汽车百年》、《与汽车同行》、《“候鸟”汽车工程师》等纪录片。《“候鸟”汽车工程师》是2018年6月2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一部较为独特的纪录片,本文尝试从题材选择、叙事策略、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对汽车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汽车类纪录片;精选人物;独特视角;感人细节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84
1. 冷门题材 精选人物
自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问世以来,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出现了罕见的繁荣景象,并且长盛不衰。相对于美食类纪录片,汽车类纪录片在中国并未得到强烈追捧。然而,如果创作者一窝蜂的把镜头对准美食,久而久之,观众也会审美疲劳,进而“厌食”。为此,需要纪录片人独具慧眼,另辟蹊径,选择并不为人熟知的题材,精心创作出好作品。
汽车集工业、创新、艺术、灵感与一体,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国,一个堪称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纪录片《The Cars That Made America》以影响美国的福特、雪佛兰、道奇、克莱斯勒等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为核心,从美国汽车的起源开始,运用故事化的手法,结合情景再现的手段,讲述美国汽车先驱的传奇故事;《汽车百年》是以汽车百年发展轨迹为线索,表现汽车的产生、发展、进化历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这是第一部以中国人的视角来讲述汽车百年历史的纪录片。纵观国外还是国内的汽车类纪录片,讲述的都是汽车以及和汽车相关人物的故事。
2018年,我国第一部反映汽车试验工程师的纪录片《“候鸟”汽车工程师》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它选取特殊的群体——汽车试验工程师作为表现内容,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精美独特的画面,讲述工程师在极寒、极热、极高等极限条件下如何进行汽车试验,展现了不为常人所见的特殊场景,可以说填补了中国汽车类纪录片的空白。
汽车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很少有人知道,汽车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才能量产。其中,需要在高寒(-20℃至-30℃)、高温(40—70℃)、高原(海拔4000米至5000米)(简称“三高”)等条件下进行汽车试验。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对汽车性能的测试,更是对汽车工程师身心的极大考验。在纪录片《“候鸟”汽车工程师》中我们看到,年轻的汽车工程师们来自于广州的一家大型汽车企业,每一年,他们都要在黑河、吐鲁番、青藏高原进行近半年的汽车试验;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工程师们既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最终到达拉萨,一边前行一边进行汽车试验。有汽车工程师说,他们行走的方向与候鸟迁徙的路线刚好相反,于是自诩为候鸟。在前期调研中,导演同汽车试验团队的上百名工程师进行了交流,根据“性格鲜明、独具魅力、岗位不同”的标准,最终选择了孙建忠、陈涌填、涂成林、林容宾等典型人物作为拍摄对象。
2. 独特视角 巧设悬念
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纪录片面对的现实世界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创作者对题材的选择,既离不开故事,也离不开视角。“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叙事既包括‘事’(事实本身),又包括‘叙’(讲述事实的方法与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如何选择独特的叙事视角,对纪录片能否吸引观众起着关键作用。
从时空上看,《“候鸟”汽车工程师》的故事内容大概分为冬季的黑河、夏季的吐鲁番和青藏高原。在叙事上,作者清晰的理出了两条叙事线。空间线:从北向南(黑河—吐鲁番—青藏高原);时间线:从冬季到夏季。这两条线既增强了时空的对比,也避免了简单叙事的平铺直叙。纪录片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也是创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对社会现象或者特殊人群的认识和看法,《“候鸟”汽车工程师》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深入观察,以情感化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一个以时间为纽带、以空间为链条的汽车人的故事。
在叙事上,本片将工程师的故事和汽车试验有机结合,表面上是在讲述汽车的试验过程,实质上却是对工程师个性化的展现。比如在片子开始部分,冰天雪地里,户外温度-20℃左右,熊俊西和罗泽敏两位工程师联合进行着一项汽车极限条件下的性能试验。熊俊西负责驾驶,罗泽敏观测数据。车速时快时慢,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漂移现象。这样的汽车试验惊险刺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稍有不慎,車辆就会侧翻。在试验的过程中,两名工程师的配合默契是试验成功的前提。罗泽敏把这样的合作,用狙击手和瞄准手来比喻,十分形象的告诉观众两名工程师的密切关系。
“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面临着聚焦选择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叙事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故事性的纪录片往往更能吸引观众,创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不仅需要一定的叙事技巧,还需要根据故事结构和内容安排,按照事态的不断变化,把故事讲述的精彩感人。同时,也需要创作者巧妙的在片子中间设置悬念,吸引受众持续观看。 在影片中,作者多次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进行叙事。片子的开场是温暖如春的广州,展现的是工程师孙建忠在家中和妻子、儿子道别的情节,随后镜头一转,马上是白雪皑皑、雪花飞舞的大兴安岭。而孙建忠的故事,却是在片子中间才展开讲述;在讲述工程师张丞的故事的时候,观众先是看到张丞在一辆汽车内贴满了温度感应贴之后就离开了,汽车则放置在太阳下进行长时间暴晒,疑问自然而然产生:这是什么试验呢?随后,作者讲述了陈涌填在沙漠进行高温条件下空调性能试验的故事。陈涌填的故事结束之后,又把场景转到张丞的故事,此时,已经是五个小时之后。暴晒后车内的温度高达80℃左右,张丞要在密闭的车里进行将近半个小时的试验。试验结束后,工程师张丞浑身湿透、头晕眼花。此时,导演并没有过多的渲染高温条件对工程师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是用一个张丞走出车辆后拿起一瓶矿泉水一饮而尽的镜头,克制而不失理性,形象的刻画出工程师此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在讲述人物故事过程中,为了避免刻板的平铺直叙,较好的策略就是将几个完整的故事重新进行精心编排设计。把A-B-C-D,转化成A1-B1-A2-B2-C1-D1-C2-D2,同时,利用埋伏悬念、解释悬念的手段,把故事形成戏剧性情节,从而激发观众强烈的收看心理。
3. 个性展现 细节放大
一部纪录片是否吸引观众取决于很多因素:故事、矛盾、画面、音乐、字幕等等。其中,选择的人物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一部纪录片好看的基础。《平衡》中的索南达杰,《摇摇晃晃的人间》中的余秀华,《美国工厂》中的曹德旺,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有一个或多个性格鲜明、言语不凡的主人公让观众久久难忘。“纪录片应该突破现象表象的外在记录,而去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和人生外在与内在之间的奇妙关系,并捕捉到与内在性情相应的外在行为举止的蛛丝马迹,这样的纪录片才具有社会学和人学的意味”。
《“候鸟”汽车工程师》讲述的是群像,片中的人物多达十多个。对于一部45分钟的纪录片作品,要想包容下如此多的人物故事,一定要在人物个性上进行锤炼。同时,也要体现出汽车试验工程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性。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追求卓越,科学探索,不怕困难”是他们的共性,同时,我们也看到每个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孙建忠的积极乐观,涂成林的沉着冷静,林容宾的热情诚恳,陈涌填的机智敏捷,吴广新的时髦冷酷,张丞的内敛沉着,张志楷的坚忍刚强等。围绕人物的个性特征去讲述故事,每个人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从而避免了人物面孔的雷同。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于纪录片也恰如其分;细节是一个纪录片的灵魂,没有了细节,纪录片也就失去了生命。
《“候鸟”汽车工程师》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充分利用细节手段,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细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午夜时分,试验场的温度在-20℃左右。工程师陈涌填要在汽车上进行空调性能试验,他进入汽车里面想要打开电脑进行数据操作,却发现电脑因温度太低而无法打开。由于太冷,他不由自主的搓搓手,并且用嘴对着手呵呵暖气。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环境,并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张志楷是一位刚刚当上父亲的年轻工程师,小孩刚刚满月,并且患上了肺炎。但汽车试验不能耽搁,他只好告别家人离开广州前往千里之外的黑河試验场。近两个月的试验期,他十分牵挂家里的孩子,每隔几天就用手机和老婆视频通话,看看襁褓中的孩子。每次听到孩子的哭声,他的脸上总能显露出复杂的表情。这样的面部细节呈现,同张志楷在试验中全神贯注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汽车在中国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兴起,汽车类纪录片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纪录片类型,也会逐渐受到人们的喜欢。美国电影《速度与激情》从2001年至今连续推出近十部作品,每部都好评如潮,足见人们对汽车的热爱。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把镜头聚焦汽车或者和汽车相关的人物,只要善于观察,精心拍摄,发现典型人物的感人细节,也能够创作出好看的纪录片。
参考文献:
[1]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3.
[2]简婷.《飞向月球》的美学风格与科技寓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0):85-86+114.
[3]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第一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204.
作者简介:唐纪奎,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三级导演,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