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花钱才能有高级感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级感,是一种比较玄妙的东西。有钱不一定有高级感。有的人明明花了很多钱,甚至是花了冤枉钱,但总给人感觉并不太体面,缺少高级感。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你对比郭襄和郭芙,同一个家庭,郭芙花钱就比较缺少高级感,暴发户的味道很浓。而郭襄花起钱来就自带高级感。
   原因在哪里呢?缺乏高级感的人他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金庸小说里都有答案,第一就在于他们往往都带着一种压力,叫做“证明自己的压力”。
   有的人时时刻刻活在这种压力下,举手投足间都泄漏着这种压力,花钱的时候也带着这种压力,所以他气息就不对。郭襄花钱为啥总有高级感?因为不需要用钱证明自己,超越了这种压力,高级感自然就出来了。
   再举一个对比的例子就更明白了——乔峰和鸠摩智。
   两个人明明都是大高手,在原著里武功大概也差不多,但为啥总给人感觉鸠摩智就low一点?好像层次就低一头?这种低级的气息是哪里泄漏来的呢?
   关键就在于鸠摩智无法摆脱证明自己的压力,他无时无刻不活在这种压力下。你看他东跑西颠、到处串门,挨家挨户证明自己会少林七十二绝技,我是真的会少林七十二绝技,不骗你。而且他还动辄现场演示,到天龙寺演示,到少林寺演示,为啥演示?怕别人不信啊,怕不能证明自己啊。一个绝世高手老得证明自己是绝世高手,因此他的气息就low。
   乔峰有这种压力吗?没有。乔峰需要到处证明自己真的会降龙十八掌、真的会擒龙功吗?根本不需要。你爱信不信。乔峰自然就有高级感。他早就已经超越了这种压力了。
   这和花钱的道理是一样的。“时刻必须证明自己有点钱且过得不错”,这种气息很微妙,但是又很明顯,像煤气味儿一样明显,人人觉察得到。你和有的圈子接触,会发现到处弥漫着这种味道,人人身上都有这种压力,但是他们自己还觉察不到。
   世界上的一切商品永远只分为两种——服务自己的和证明自己的。你买来服务自己,你就比它高。你买来证明自己,你就比它低。所以乔峰就比降龙掌高,鸠摩智就比七十二绝技低。如果一个人老需要靠花钱吃饭、买商品、住酒店这种事来证明自己,他气息就死都高级不起来。
   以上是第一点。再总结第二点,叫做经常暴露自己的价格。这也是高级感立不起来的原因。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用2000块的酒店来标榜自己,就暴露了你的层次就是2000块;你用3000块的酒店来标榜自己,就暴露了你的层次就是3000块。反之如果你住500块的酒店,却安之若素,那么别人反而窥探不出你的价格,你给自己保留了深度。
   一样商品,你只要不用来标榜自己,它就没有价格属性。你拿一个两万块的包,吃一次999的下午茶,却不用来标榜自己有钱,那么这个包、这顿饭就没有价格属性,别人无从窥探出你的深度。乔峰打最简单的太祖长拳也好,用最华丽的擒龙功也好,都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你无法从中窥见乔峰的深度。可一旦你用它来证明你有钱,它就立刻有了价格属性,一秒钟就暴露了你的价格。
   “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这话的真正问题在哪里?注意并不是什么太物质,而是暴露了自己的价格,原来她没有宝马,并且坐宝马的机会也不多。而所有可以轻易拥有宝马的人都会得到一个信息:哦这姑娘不贵嘛。
   任何好的商品都有价,再贵的东西这世上都有人可以轻易拥有。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尊严和这些东西捆绑起来,一旦捆绑,就必定有人觉得你廉价。一个踩着滑板车的女生是无价的,因为你不知道她什么价。你知道张家口的小乞丐黄蓉什么身价?你知道无量山光着屁股买饭吃的段誉什么身价?
   那么除了以上两点,还有第三点,也是金庸告诉我们的,怎么花钱才有高级感?就是让旁人觉得舒适。
   郭襄也花钱,也挥霍。她在风陵渡口的酒店拔金钗换银子,请全部人吃饭,打十斤酒,切二十斤牛肉,又打十斤酒,切二十斤羊肉,所有人都高兴,所有人都舒适。因为她花这个钱不冲着别人来,除了逗她姐姐外,不是踩在场的任何一人,没有贬损在场的任何人,所以大家都舒适,“笑逐颜开,齐声道谢”。她花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姑娘天生有钱,活该有钱,她越有钱旁人越高兴,高级感应运而生。
   如果换了别人、换个场景,同样也是请客埋单,对方可能就不舒适了。比如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家伙说呵呵这个地方比较贵哦你们可能不常来,我常来,这顿饭我请吧。
   你舒适不?特别不舒适对不对?为啥不舒适?因为他花钱表面上是请客,实际上目的是贬损别人,抬高自己,和上述郭襄那种正好是反面。你就不会觉得他有什么高级感,他越有钱你越不服,恨不得把朋友里最有钱的叫过来弄死他。
   这就是金庸小说告诉我们的道理:有钱人怎么才能有高级感。所以金庸小说真的是百科全书,什么都有,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读金庸。
   下面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了:首先,怎么才能变成有钱人?
   毕竟我不关心什么高级感,我只关心怎么才能变成有钱人!
  魏蕾蕾摘自《优格》
其他文献
如果说杠精总爱杠别人,拿别人说的话挑刺,那海草精就是生活中那些热衷对自己抬杠的人,总是在装做一副很纠结的样子来问你解决方案。  你说这个他觉得不妥,说那个又不太对,浪费一通时间也不做选择。  海草精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像一颗海草,随波飘摇。他们一直在选择,却从未有过答案。  犹豫是常态,果断一点选择根本不存在,最关键的是,还喜欢拖别人陪他们一起“摇摆”。  ——他太烂了,要不要和他分手?可是他对我
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李叔同为什么变成了弘一大师,但丰子恺除外。  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写道:“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在世间也有很多;还有一种人脚力大,再爬
当下世界流行乐坛最红的歌手是谁?如果你报出的名字还是Lady Gaga或者贾斯汀·比伯,那你就已经落伍了。这个头衔毫无疑问该属于本名朴载相、外号“鸟叔”的韩国歌手PSY(中文发音同“赛”)——他的嘻哈单曲《江南Style》刚刚在18个国家创下了下载量第一的奇迹。长相“土肥圆”的PSY在音乐电视里自创的骑马式舞步让全世界的“粉丝”争相模仿。“一秒钟,可以变疯子”是很多人看完这首“神曲”音乐电视之后的
朋友K打電话问我,怎么这么久不和他联系,我给出的答案是,最近经常四处奔走,难得有片刻安稳。但我知道我心里真正的答案,我在躲避他,他的处境让我焦虑,那种焦虑,就像在茫茫无际的海面上,看到一块浮冰上有人求救,你无力回应,也无力施援,因为你自己也不过是另一块浮冰上的幸存者。  他是个秦腔演员,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乃至叔叔婶婶,都是秦腔演员,有个婶婶,还曾经得过“梅花奖”,那是戏剧界的最高
从小我就不喜欢睡午觉,因为每次我不是睡不着,就是睡起来难受一下午。可能我天生就是觉少的那种人吧,睡不着,还睡得少。  小时候被要求午睡的时候,我都会先躺着,然后趁妈妈睡着了再自己起来,要么看看书,要么就坐在客厅的门槛上看着院子发呆。午间的阳光非常灼热,我家的菜地都被热得蒸腾着水气,好似因为热,全世界都入睡了,连我家的鸡鸭都非常安静,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甚至还能听到更远处的驴叫声。  有一次我坐在院
“一夜成名”的周正良,不仅没能光宗耀祖,反而平添了不少烦恼。  10多年前,周正良从农村走进城市,渴望的就是成名成家。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因为被爆出参加了20多场听证会而真的成了名人,网民们更直呼其“听证帝”——这个“帝”充满了戏谑讽刺的意味。  在长沙,像周正良这样的“专业”听证人员还有不少。他们已经成了一个群体,一个寄生在城市各种会议上的“啃会族”。      “听证帝”的三宗罪  1995
伦敦奥运会上,美国游泳选手夺得16枚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奖牌总数31枚。其中27岁的迈克尔·菲尔普斯夺得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男子200米混合泳和男子100米蝶泳4枚金牌,17岁小将米西·富兰克林则获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女子100米仰泳和女子200米仰泳金牌。  老“菲鱼”功成身退  伦敦时间8月4日,“菲鱼”菲尔普斯拿到
7月13日上午11点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被各路记者围得水泄不通。一小时之前,他通报了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二季度GDP增速持续回落,同比增长7.6%;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跌破8%。实际上,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GDP增速就开始了漫长的回归之路:9.8%、9.7%、9.5%、9.1%、8.9%,直到今年一季度的8.1%和二季度的7.6%。一路下滑是中国经济增
年轻人,是该多吃些苦、多走些弯路吗?  我有两位远房长辈,吃过许多苦,绕过许多弯路,极其厌恶这两句话。  半个世纪前,他们本来在苏州读高中,然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送到无锡乡下去了。每当他们开挖田埂、捉取泥鳅、夏天被晒掉皮、冬天冻得要死、被乡下的穿堂风嗖嗖时,就对吃苦这种事厌恨无比。每当去找人反映情况,总能听到这句话。当然词句并非完全一样,意思却翻来覆去,万变不离其宗:  年轻人,吃苦是福,要多
有个奇怪的悖论: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希望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很多人爱说“将心比心”,这在常态下可行,在特殊情形之下,就不那么灵光。   我认识一些女朋友,爱穿奇形怪状的衣服,理由就是“我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恐怕可以印证上面的说法。   其实,一样和不一样,都是相对的。我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的时候,最驚讶的是那些尸体上肌肉的起止点,居然和书上写的一模—样。   我问老医生:“有没有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