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bill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围绕一位老渔夫捕获大鱼,但最终大鱼却被鲨鱼吃掉,老人无果而归的故事,着力展现老人身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老人生活贫苦,但并不自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命运带给老人种种磨难,但他接受命运,积极迎接挑战。本文试对老人的抗争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抗争精神;命运;硬汉精神
  作者简介:马逸超(1996.1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引言:
  《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虽已年迈,体力大大衰退,很长时间内都不曾捕到鱼,但他从未绝望。他在同行的讽刺挖苦中,开始了又一次出海。然而这次历经艰险的出海,却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回报。老人肯接受命运,但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他身上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硬汉精神。
  一、永恒的自信
  老人圣地亚哥年轻时是一名捕鱼好手,备受人尊敬和羡慕。但当他年老体衰之后,却再难征服大海,再难依靠从前的捕鱼事业获得荣光。面对同行的挖苦嘲讽,日益窘迫的生活境况,老人终于再次出海。他依靠的是他对命运的自信。
  那条大马林鱼出现时,老人明知不是他的对手,但依然选择与它斗争到底,。他用了所有能够当武器的东西,对付这条罕见的大鱼,老人与大马林鱼经历了很长一番殊死搏斗后,最终还是杀死了大马林鱼。老人胜利了,但这却是老人接受挑战的开始。在遇到鲨鱼后 老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自己捕到的食物,与鲨鱼又是一番恶斗。
  无论遇到什么,老人都敢斗,敢抗争,因为他是自信的。他曾经获得捕鱼冠军的时候,他自信,因为他也确实有能力;年老与孤独衰老为伴,外加邻里同行挖苦,他却仍然自信,他也必须自信,因为他必须为了尊严而战。即使面对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悬殊力量对比的情况时,老人也不会不做任何抗争就放弃,无论结果如何。他只能自信地迎战——老人是一位硬汉。
  二、不息的奋斗
  老人从年轻的捕鱼好手渐渐成为同行眼中带有晦气的人,这之间数十余年的光阴,老人在经历着别人对他态度的一点点转变。但是这个过程中逐渐衰老的身体和逐渐失去的力气,却没有把老人折磨成一个失去尊严和自信的人,因为他在奋斗,一刻都不敢停地奋斗。若生命不息,圣地亚哥的奋斗便不止。
  老人在一个本应在家安享晚年的时期,成为了一个最寂寞孤独的穷人。妻子过早离世,老人也不曾有儿女。老人的晚年,便注定是要靠自己奋斗的。老人出海遇到任何困难、危险,都只能面对并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命运强加给老人磨难,老人便只能选择用不息的奋斗作为回应。老人试图通过奋斗与命运的抗争,但他总是失败,却又总是抗争。老人是傲骨铮铮的硬漢。
  三、不止的抗争
  老人的抗争过程是艰难的,抗争的结果是悲剧的。每一次悲剧性的抗争会使老人迅速投入下一次的抗争中,尽管结果仍不尽如人意。但老人绝不会灰心失望,任听命运的摆布。
  最后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仅剩骨架后,老人扔将它带回港口。那是老人抗争的结果——一条大鱼,一条只剩骨架的大鱼。这是一次物质上失败的抗争,却是精神上成功的抗争。面对这样的结果,老人只能自我安慰后沉沉睡去,因为第二天老人必须继续他的事业。老人的抗争,很难有结果,但却永远不能停止。
  总结: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老人圣地亚哥本身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永远对明天充满希望、充满自信,不向命运妥协的硬汉。他平静坦然地接受命运给他的打击和苦难,但又不得不为此永远奋斗,永远抗争。老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对无情命运的响亮应答。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李玉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吴元迈.外国文学名著导读[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于冬云.硬汉神话与生命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0.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特德·蒋作为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在其《你一生的故事》中,悖论是其人文反思的一方面,显示了他对人类因与果,自由意志与预见未来的哲学思考。他为读者提供了在这个决定论的世界中保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通过小说中自由意志与因果论相容的可能性宽慰读者。  关键词:特德·蒋;悖论;因与果  作者简介:王清燕(1990-),女,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获奖小说《紫色》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从忍受压迫到奋起反抗,从体认痛苦、不断超越到创造自己的事业,从实现个体人格到找到生存意义。这正契合了洛克的个体人格论之说。洛克个体人格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人格即人的价值即自由。其首要内容是抗争;实现个体人格需要体认痛苦,不断超越;个体人格的本质是抗争和创造。西丽用行动向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对于我们理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项目号2015SJB5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黑人民族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其一生创作了众多描述美国黑人社会生活的诗歌,讲述黑人民族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描写处于社会底层黑人女性的诗歌。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休斯在其4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等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读《雪国》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塞登施帝克  作者简介:胡备,男,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摘 要:“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中比较积极的思想,它显示了人所拥有的权力,但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和限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便体现了“自由选择”的不自由。这种悖论式的自由选择,不是为了自由而选择,而是为了选择而选择,具有强烈的被动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逃离;自由选择;不自由;悖论;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等全球危机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似乎早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重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万物有灵且美》所描写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以及乡间风景的优美,更是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思和向往。  关键词:生态;《万物有灵且美》;“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高榕(1993-),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
摘 要:作者赫斯顿在她的前后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后期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都运用了树的意象,其象征意义既是为了了解成长的主题也对于人物的刻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分析这两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意象——梨树和桑树,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树的意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对梦想与自我的追求。  关键词:树木;梨树;桑树;象征;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