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有效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主要从多思考、多交流、多启发、多实践等方面阐述课堂优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习惯培养
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现在乃至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反之,不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艰难,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在课堂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如何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是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 多思考,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传统数学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法,不仅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还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大胆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比如,在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教学中,首先,教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小数0.2末尾添加一个‘0’变成0.20,小数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思考过后,得出了两种不同结论,第一种结论是:“如果在2末尾添加一个‘0’,那么这个数就变成了20,也就是扩大为原来的10倍,所以0.20也应该是0.2的10倍。”第二种结论是:“学校商店物品标价为2.50元,结账时付款2.5元,所以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然后,教者把小数用“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现出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将其中一个正方形分成10份,并将其中2份涂上颜色,意为小数0.2;将另一个正方形分成100份,并将其中20份涂上颜色,意为小数0.20。最后,学生们细心观察发现,两个正方形中涂色的面积一样大,也就说明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检验了探究的正确性。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不同的探究方法:一种是结合实际生活探究;另一种是结合学过的知识探究。虽然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性存在差异,但是良好的探究学习方式值得肯定。
二、 多交流,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任何伟大的研究和社会建设,都是依靠多人参与、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因此,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學习习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目标相互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苏教版三下“混合运算”教学时,教者组织学生玩“算24点”的数学游戏。首先,教者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根据给出的4个数字,利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最终算出的结果是24.”接下来,教者将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个小组。然后,教者给学生定下合作目标:“分别用(1,2,6,6)和(3,4,7,9)这两组数字算出24点,并且都要写出两种算法”。学生对数学游戏充满兴趣,他们积极讨论、相互配合,很快写出答案:“第一种方法是1 2=3,3×6=18,18 6=24以及9-7=2,2×3=6,6×4=24;第二种方法是6 6=12,12÷1=12,12×2=24以及4 7=11,11×3=33,33-9=24.”要求学生写出两种方法的目的,是给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制定更有挑战的目标,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学生们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全身心投入思考,最终不负众望,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学生只有在数学课堂上多交流、多讨论,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互相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 多启发,培养分析推理习惯
数学学习应当是运用已知的数学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发现新知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某种结论,比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设计太复杂的推理目标,推理过程要简单,推理结果要易懂,不然学生会感觉十分乏味。同时推理的内容要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重视他们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比如,在苏教版四下“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教者用这个知识点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推理。首先是四边形,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 180=360度;接着是五边形,五边形可以分成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180=540度;然后是六边形,六边形可以分成一个五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六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180=720度。这时候,学生们观察发现,每增加一条边,就可以多分出一个三角形,也就是内角和多加180度。最后,学生总结并整理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边数-2)×180度。通过几个简单的步骤就能推理得出结果,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 多动手,培养实践操作习惯
实践操作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内容显得更形象、更具体,帮助学生在心中建立数学模型,充分打开数学思维,理解数学内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贯彻多动手实践的思想,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实践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首先,教者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二者的顶点和棱等特点,在心中建立空间模型。接下来,教者组织学生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根据刚刚观察发现的特点,在纸上画出来。学生很快画出黑板擦等长方体;魔方等正方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特点画出物体,并在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的精髓。
总的来说,教师一定要不停地研究教材内容,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钱如俊.小学数学活动实践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2(7).
[2]魏亚琴.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4(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习惯培养
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现在乃至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反之,不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艰难,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在课堂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如何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是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 多思考,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传统数学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法,不仅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还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大胆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比如,在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教学中,首先,教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小数0.2末尾添加一个‘0’变成0.20,小数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思考过后,得出了两种不同结论,第一种结论是:“如果在2末尾添加一个‘0’,那么这个数就变成了20,也就是扩大为原来的10倍,所以0.20也应该是0.2的10倍。”第二种结论是:“学校商店物品标价为2.50元,结账时付款2.5元,所以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然后,教者把小数用“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现出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将其中一个正方形分成10份,并将其中2份涂上颜色,意为小数0.2;将另一个正方形分成100份,并将其中20份涂上颜色,意为小数0.20。最后,学生们细心观察发现,两个正方形中涂色的面积一样大,也就说明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检验了探究的正确性。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不同的探究方法:一种是结合实际生活探究;另一种是结合学过的知识探究。虽然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性存在差异,但是良好的探究学习方式值得肯定。
二、 多交流,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任何伟大的研究和社会建设,都是依靠多人参与、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因此,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學习习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目标相互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苏教版三下“混合运算”教学时,教者组织学生玩“算24点”的数学游戏。首先,教者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根据给出的4个数字,利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最终算出的结果是24.”接下来,教者将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个小组。然后,教者给学生定下合作目标:“分别用(1,2,6,6)和(3,4,7,9)这两组数字算出24点,并且都要写出两种算法”。学生对数学游戏充满兴趣,他们积极讨论、相互配合,很快写出答案:“第一种方法是1 2=3,3×6=18,18 6=24以及9-7=2,2×3=6,6×4=24;第二种方法是6 6=12,12÷1=12,12×2=24以及4 7=11,11×3=33,33-9=24.”要求学生写出两种方法的目的,是给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制定更有挑战的目标,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学生们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全身心投入思考,最终不负众望,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学生只有在数学课堂上多交流、多讨论,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互相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 多启发,培养分析推理习惯
数学学习应当是运用已知的数学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发现新知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某种结论,比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设计太复杂的推理目标,推理过程要简单,推理结果要易懂,不然学生会感觉十分乏味。同时推理的内容要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重视他们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比如,在苏教版四下“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教者用这个知识点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推理。首先是四边形,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 180=360度;接着是五边形,五边形可以分成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180=540度;然后是六边形,六边形可以分成一个五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六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180=720度。这时候,学生们观察发现,每增加一条边,就可以多分出一个三角形,也就是内角和多加180度。最后,学生总结并整理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边数-2)×180度。通过几个简单的步骤就能推理得出结果,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 多动手,培养实践操作习惯
实践操作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内容显得更形象、更具体,帮助学生在心中建立数学模型,充分打开数学思维,理解数学内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贯彻多动手实践的思想,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实践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首先,教者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二者的顶点和棱等特点,在心中建立空间模型。接下来,教者组织学生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根据刚刚观察发现的特点,在纸上画出来。学生很快画出黑板擦等长方体;魔方等正方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特点画出物体,并在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的精髓。
总的来说,教师一定要不停地研究教材内容,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钱如俊.小学数学活动实践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2(7).
[2]魏亚琴.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