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更新观念,并以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新教师更应潜心钻研,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不仅需要意识观念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及时总结和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广大青年新教师应通过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精师、仁师。
关键词行为模式 学生观 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培养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新教师正处于教育教学行为的定型阶段,正在积极尝试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个时期及时掌握新课改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助于新教师早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
1 意识观念的转变
1.1 行为意识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敢接招,惟恐自己过去的辉煌业绩在课程改革中沫灭。因为许多优秀骨干教师是依靠自己从前的那些耳熟能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铸就了成功,现在一时丢掉这支拐杖,说实在的真还有点儿舍不得。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中,这些方法仍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尚方宝剑”。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平等的,大家又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优秀骨干教师,肯定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面对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生们,我们必须立即转变思想认识,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勇于超越自我,敢领课改之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执着追求,才能再铸课程改革中新的辉煌。
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和耳濡目染的教师形象为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了行为模式,使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沿用这些行为模式,妨碍了新教师对当前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理解。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首先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思维中已有的教师形象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不要盲目照搬看似有用的方法,而是要认真分析各种教育教学方式,并结合新的理论和实践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1.2 学生观的转变
从过去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到现在以学为主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体现出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把老师传授的和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怎样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成为教师首要探究的问题。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方法得到的量虽然相同、但质却不同,如“填鸭式”教学和“主体性”教学。每节课后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的总信息量一致,但在“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是被动学习;而在“主体性”教学方式下,学生是主动学习。就像登山一样,有的人非常想领略山间的风景,他会感到既轻松又快乐,从而产生不断向上的动力;而有的人不爱运动,却每天被逼着登山,他会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是厌恶。最佳教学效果是要培养学生 “我要学”的心态,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2 教学行为的转变
任教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应该用何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是“强权政治”还是“以理服人”?当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眼神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微笑,希望同他们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气氛融洽的课堂。
2.1 课堂氛围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在课堂上教师决定一切。从老师走进教室之时起学生就必须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不合要求就是错。学生不敢讲话是因为怕被老师点名,不敢不做笔记是因为怕受处罚,不敢不听讲是因为怕请家长。学生守纪律的行为都是在“怕”的约束下完成的,因而他们的学习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主动学习。
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不守纪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他的潜意识中对这节课缺乏兴趣。比如说有的学生对所有科目都毫无兴趣(这样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某门课或者某堂课缺乏兴趣,但归根到底是在内容上缺乏吸引学生的趣味点。学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课上的内容确实有吸引力、能够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我曾有一节课,内容是认识新同学——介绍一对双胞胎姐妹。在课上我请同学们依次到台前做口语练习,由一位学生扮演老师,向大家介绍双胞胎姐妹(由另外两名学生扮演)。当时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大家都踊跃上台,就连平时最不爱学的学生也出色地完成了表演。由此可见,好的课堂情景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融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课上“教师表现”向“学生表现”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总会去想自己应该怎么讲,这些环节在教学中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还是不能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终究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我尝试着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讲评试卷时,首先让学生更正答案,接着让他们思考自己做错的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机会可以很好地锻炼解答者的表达能力和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其他学生也能学习解答者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比如在讲到一篇阅读理解时,有一道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各自都不能很好地说服对方。其实这道题涉及的语法知识非常简单,只要稍加提示学生们便会恍然大悟,但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经过几轮唇枪舌战之后,双方仍僵持不下,最后我把正确的解法告诉了大家,全班同学都发出感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收到的教学效果也远比单一的“教师表现”更好。
2.3 努力拓展任务型教学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与人交流,培养实际运用能力是教学的目标。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为了考试而学的层面,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出既能熟练语法和句子又能实际运用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背单词和句子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学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课上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还能广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不再把学习当成枯燥乏味的事情。
任务型教学是指在课上向学生提出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学习必要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语言知识,还能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自如。比如在学习“What’s this?” “It is a pen.”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任务——调查并说明同桌的文具盒里有什么文具。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单词和句子,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学习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幅度提高。
3 教育行为的转变 —— 从“教师压力、教师惩罚”向“同学压力、教师说理”转变
从传统的教育行为来看,多数教师在精神上享受着“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即使有错也是学生的错。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自身行为角色的转换,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平等互助的学习促进者。
对学生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怎样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需较多地服从教师和家长。学生的服从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畏大于敬” ,往往由于教师的语气和惩罚使学生产生惧怕而服从;另一种是“敬大于畏” ,通过让学生“明理” ,使其心服口服。
中学生处于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已经具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一味地采取强制措施,学生即使在行为上会按照教师的标准去完成,但在心理上也不会完全认同,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说理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比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文背诵方面存在困难,于是我在课文中找了一段非常简单的对话,教他们学会强记(看到或听到新知识时有意识地迅速记忆)。我先放了一遍录音,让学生听完后齐读,然后再齐背,这样少数不愿背诵的同学在多数同学的带动下完成强记。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课后作业不认真,背诵任务也不能完成,于是我想发动全体学生的力量给不学习的学生制造压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课上检查背诵作业时让同学们评判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应该如何惩罚。课后我又单独找受惩罚的同学谈心,告诉他同学们的惩罚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他,而是在督促他学习和进步,其直接受益者是他本人。此时他终于明白了身在一个团结的集体,有这么多帮助和关心自己的同学,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4 课堂模式的转变 —— 和学生在一起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要求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要求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还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那现实教学中教师到底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角色呢?我认为既然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那就让我们和学生作朋友,和他们在一起。
(1)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而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中我深深感到和学生一起平等学习,学生更容易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榜样,学习热情更加浓烈,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学生一起读书。我布置学生早晨的时间放声朗读课文,开始学生兴趣不高,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朗读,并通过朗读从课文中获得感受,我首先按自己定的要求去做,早早来到学校放声朗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逐渐养成了放声朗读的好习惯。然后我将自己朗读的感受告诉学生,再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朗读及英语口语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常常将自己获得的感受和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兴趣大增。现在朗读已成了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活动。
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老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同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可以和学生激烈的争论。每次讨论我都将自己编入了其中一个组进行讨论,我首先提出自己的疑问请同学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气氛热烈平等,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知识窍门。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将你当成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平等,学习会更加轻松流畅,讨论交流时纷纷发言,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了。
和学生一起作文。为了促进学生对英语作文的兴趣及消除畏难情绪,我尝试和学生一起写作文,然后和学生一起交流写作当中的感受以及收获。每写完一篇作文,还和同学们一起将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别人听,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同时在自己作文时也会发现学生难以弄清楚的地方,便于更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以指导。
(2)和学生一起竞赛。以前组织一些竞赛,总是我提出竞赛的要求,然后学生们或小组准备参赛,或以个人参赛,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或领导者的身份观看,既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往,又使得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身份显得苍白无力。逐渐我知道了“对于教师而言,交往并不只意味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那我就在一次英文儿歌诵读竞赛中宣布老师也将和他们一起参加比赛,并且如果获得前三名将得到老师的大奖,学生们听说后劲头比哪次比赛都足。我也和大家一样认真的做着准备。也许是受到老师的感染,学生们准备的格外用心,比赛那天同学们一致推选我第一个出场,我认真的将自己准备的儿歌诵读一次,同学们给我以热烈的掌声,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发挥出了很好的水平。最后经过大家的评议,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获得前三名,在音乐声中我领到了同学代表给我发的奖。并且接受了采访谈了自己的感受。自那以后,我发现同学们对英文儿歌感兴趣了,每天一篇英文课文背诵也不用靠检查才能完成,已变的很自觉了,有时还会将自己背的感受和老师交流。通过这次我深深的体会到虽然是一次小小的比赛,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受,从而与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真正促进者。
(3)和学生一起活动。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被描述成一种孤独的角色,在课堂上高高在上,课下学生也敬而远之,因而与学生有了隔膜,这样教师怎么能做到“平等中的首席”呢?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即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应成为活跃的合作者。在和学生们一起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并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将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旧式的教师角色,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
关键词行为模式 学生观 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培养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新教师正处于教育教学行为的定型阶段,正在积极尝试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个时期及时掌握新课改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助于新教师早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
1 意识观念的转变
1.1 行为意识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敢接招,惟恐自己过去的辉煌业绩在课程改革中沫灭。因为许多优秀骨干教师是依靠自己从前的那些耳熟能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铸就了成功,现在一时丢掉这支拐杖,说实在的真还有点儿舍不得。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中,这些方法仍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尚方宝剑”。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平等的,大家又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优秀骨干教师,肯定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面对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生们,我们必须立即转变思想认识,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勇于超越自我,敢领课改之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执着追求,才能再铸课程改革中新的辉煌。
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和耳濡目染的教师形象为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了行为模式,使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沿用这些行为模式,妨碍了新教师对当前新课改理念的认识理解。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首先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思维中已有的教师形象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不要盲目照搬看似有用的方法,而是要认真分析各种教育教学方式,并结合新的理论和实践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1.2 学生观的转变
从过去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到现在以学为主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体现出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把老师传授的和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怎样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成为教师首要探究的问题。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方法得到的量虽然相同、但质却不同,如“填鸭式”教学和“主体性”教学。每节课后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的总信息量一致,但在“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是被动学习;而在“主体性”教学方式下,学生是主动学习。就像登山一样,有的人非常想领略山间的风景,他会感到既轻松又快乐,从而产生不断向上的动力;而有的人不爱运动,却每天被逼着登山,他会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是厌恶。最佳教学效果是要培养学生 “我要学”的心态,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2 教学行为的转变
任教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应该用何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是“强权政治”还是“以理服人”?当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眼神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微笑,希望同他们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气氛融洽的课堂。
2.1 课堂氛围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在课堂上教师决定一切。从老师走进教室之时起学生就必须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不合要求就是错。学生不敢讲话是因为怕被老师点名,不敢不做笔记是因为怕受处罚,不敢不听讲是因为怕请家长。学生守纪律的行为都是在“怕”的约束下完成的,因而他们的学习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主动学习。
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不守纪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他的潜意识中对这节课缺乏兴趣。比如说有的学生对所有科目都毫无兴趣(这样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某门课或者某堂课缺乏兴趣,但归根到底是在内容上缺乏吸引学生的趣味点。学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课上的内容确实有吸引力、能够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我曾有一节课,内容是认识新同学——介绍一对双胞胎姐妹。在课上我请同学们依次到台前做口语练习,由一位学生扮演老师,向大家介绍双胞胎姐妹(由另外两名学生扮演)。当时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大家都踊跃上台,就连平时最不爱学的学生也出色地完成了表演。由此可见,好的课堂情景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融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课上“教师表现”向“学生表现”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总会去想自己应该怎么讲,这些环节在教学中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还是不能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终究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我尝试着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在讲评试卷时,首先让学生更正答案,接着让他们思考自己做错的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机会可以很好地锻炼解答者的表达能力和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其他学生也能学习解答者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比如在讲到一篇阅读理解时,有一道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各自都不能很好地说服对方。其实这道题涉及的语法知识非常简单,只要稍加提示学生们便会恍然大悟,但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经过几轮唇枪舌战之后,双方仍僵持不下,最后我把正确的解法告诉了大家,全班同学都发出感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收到的教学效果也远比单一的“教师表现”更好。
2.3 努力拓展任务型教学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与人交流,培养实际运用能力是教学的目标。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为了考试而学的层面,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出既能熟练语法和句子又能实际运用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背单词和句子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学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课上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还能广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不再把学习当成枯燥乏味的事情。
任务型教学是指在课上向学生提出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学习必要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语言知识,还能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自如。比如在学习“What’s this?” “It is a pen.”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任务——调查并说明同桌的文具盒里有什么文具。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单词和句子,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学习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幅度提高。
3 教育行为的转变 —— 从“教师压力、教师惩罚”向“同学压力、教师说理”转变
从传统的教育行为来看,多数教师在精神上享受着“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即使有错也是学生的错。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自身行为角色的转换,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平等互助的学习促进者。
对学生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怎样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需较多地服从教师和家长。学生的服从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畏大于敬” ,往往由于教师的语气和惩罚使学生产生惧怕而服从;另一种是“敬大于畏” ,通过让学生“明理” ,使其心服口服。
中学生处于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已经具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一味地采取强制措施,学生即使在行为上会按照教师的标准去完成,但在心理上也不会完全认同,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说理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比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文背诵方面存在困难,于是我在课文中找了一段非常简单的对话,教他们学会强记(看到或听到新知识时有意识地迅速记忆)。我先放了一遍录音,让学生听完后齐读,然后再齐背,这样少数不愿背诵的同学在多数同学的带动下完成强记。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课后作业不认真,背诵任务也不能完成,于是我想发动全体学生的力量给不学习的学生制造压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课上检查背诵作业时让同学们评判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应该如何惩罚。课后我又单独找受惩罚的同学谈心,告诉他同学们的惩罚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他,而是在督促他学习和进步,其直接受益者是他本人。此时他终于明白了身在一个团结的集体,有这么多帮助和关心自己的同学,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4 课堂模式的转变 —— 和学生在一起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要求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要求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还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那现实教学中教师到底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角色呢?我认为既然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那就让我们和学生作朋友,和他们在一起。
(1)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而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中我深深感到和学生一起平等学习,学生更容易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榜样,学习热情更加浓烈,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学生一起读书。我布置学生早晨的时间放声朗读课文,开始学生兴趣不高,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朗读,并通过朗读从课文中获得感受,我首先按自己定的要求去做,早早来到学校放声朗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逐渐养成了放声朗读的好习惯。然后我将自己朗读的感受告诉学生,再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朗读及英语口语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常常将自己获得的感受和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兴趣大增。现在朗读已成了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活动。
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老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同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可以和学生激烈的争论。每次讨论我都将自己编入了其中一个组进行讨论,我首先提出自己的疑问请同学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气氛热烈平等,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知识窍门。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将你当成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平等,学习会更加轻松流畅,讨论交流时纷纷发言,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了。
和学生一起作文。为了促进学生对英语作文的兴趣及消除畏难情绪,我尝试和学生一起写作文,然后和学生一起交流写作当中的感受以及收获。每写完一篇作文,还和同学们一起将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别人听,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同时在自己作文时也会发现学生难以弄清楚的地方,便于更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以指导。
(2)和学生一起竞赛。以前组织一些竞赛,总是我提出竞赛的要求,然后学生们或小组准备参赛,或以个人参赛,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或领导者的身份观看,既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往,又使得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身份显得苍白无力。逐渐我知道了“对于教师而言,交往并不只意味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那我就在一次英文儿歌诵读竞赛中宣布老师也将和他们一起参加比赛,并且如果获得前三名将得到老师的大奖,学生们听说后劲头比哪次比赛都足。我也和大家一样认真的做着准备。也许是受到老师的感染,学生们准备的格外用心,比赛那天同学们一致推选我第一个出场,我认真的将自己准备的儿歌诵读一次,同学们给我以热烈的掌声,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发挥出了很好的水平。最后经过大家的评议,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获得前三名,在音乐声中我领到了同学代表给我发的奖。并且接受了采访谈了自己的感受。自那以后,我发现同学们对英文儿歌感兴趣了,每天一篇英文课文背诵也不用靠检查才能完成,已变的很自觉了,有时还会将自己背的感受和老师交流。通过这次我深深的体会到虽然是一次小小的比赛,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受,从而与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真正促进者。
(3)和学生一起活动。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被描述成一种孤独的角色,在课堂上高高在上,课下学生也敬而远之,因而与学生有了隔膜,这样教师怎么能做到“平等中的首席”呢?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即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应成为活跃的合作者。在和学生们一起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并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将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旧式的教师角色,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