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校园文化融合电影艺术的可行性
电影是人类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一种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讲述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和传递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优秀的电影,涵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集音乐、绘画、摄影、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元素于一身。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反映着学生价值取向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就是其学习过程,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力量,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尤其是艺术,都被认为是应当受到学校重视的。”[1]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的直观艺术,艺术化地展现现实生活,直接触碰人的视觉和听觉,这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易于认同,在情感上易于接受电影的教育内容,不会因电影中所含有的德育因素而排斥与抵触,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加之,贴近学生生活的电影,学生易受影片感染而与电影中蕴含的哲理、德育、科普、文化等产生共鸣。由此,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及认可和赞同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促进校园文化积极方向发展。
(一)“自我实现”与“审美需求”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点,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的产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和源泉,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对审美和其他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学生通过审美感知银幕上呈现的艺术世界,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等,运用想象与电影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丰富及补充。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感于艺术形象中,两者互相交流,使艺术也具有生命。学生喜爱电影,乐于在宿舍或走进影院观看电影。作为时间、空间、声音共同构筑的多维度视听体系,电影以其精致的综合艺术特征和多义性,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课堂之外,电影是大学生理想状态下的成长参照和现实镜像,传播丰富的价值观念,提供多彩的人生经历,是校园文化生活的调色板,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调味料,满足他们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学生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创作反映自己心情,表达自我想法的微电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追求以欣赏周围美好事物。校园文化是美的载体,优秀电影无疑是校园文化的有益且必要补充,不仅可以转移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还可以利用电影自身的移情作用和艺术熏陶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成熟的文化判断力和思考力,并深刻开启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电影中展现出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性格迥异的形形色色人物以及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这些都为学生们提供便捷的增长见识的机会,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范本和启示。
电影与学生之间建构起封闭对话的视听空间,感染和洗礼学生们的心灵,引发共鸣。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热门电影引发的热点话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礼仪修养,利用经典电影回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方向的审美趣味,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美育是感受,是品味和眼光,是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在当今读图时代,电影艺术蕴含的艺术美更易熏陶情操,增强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通过欣赏经典艺术类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艺术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自觉以美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自我,向真、善、美发展。
(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
现今,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美育,把美育作为一种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画音式的教科书,一种精神文化,每一种艺术中可以加入不同国家的元素,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艺术而彰显独特的风格。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不少电影宣传中国历史,展现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弘扬中华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认知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如近期大受观众好评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在剧情上采用了中国民间故事“唐三藏身世故事”加《西游记》中的重点元素,从主角江流儿被领养、灵猴被压五指山、到解封印收徒,几乎全都是中国大众熟知的。经过艺术加工改造,故事更加凸显了小唐僧的仁厚可爱和大猴王的霸气侠义,从情节到情怀处处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底蕴中的“仁爱”“豪侠”,既充满了正能量、又富有趣味性。许多现代题材的文艺片,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如一部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影片中的冲突和情节设计充分展现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3]试图唤醒人们内心对即将遗失的传统文化的缅怀和传承信念的觉醒,也展现了主人公这位孤独的文化行者。欧美电影业也越来越青睐中国元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系列,依托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主角熊猫阿宝在卖萌的同时也讲求文化底蕴,演绎中国风。主角熊猫阿宝使用的武器棍、棒、刀、剑 ……无一不是中国功夫的标识物。另外,阿宝家的面店用的瓷器碗筷,吃的面条和包子。阿宝的熊猫乡亲们坐的是竹制的轿子、穿的是传统汉服、连生个病要用上的中国针灸,正是这种种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细节,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具有渗透性,能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通过欣赏优秀的电影感受古老文化,体悟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正能量,内化为自我文化修养,外化为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
二、 电影艺术与校园文化融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校园文化引导下加强电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导者。通过电影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学校需建立合理的电影艺术教师团队,积极开发电影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常言道,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学校提供良好平台,加强教师基本电影技能培训,激发教师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自愿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强烈愿望,使教师培训工作由学校行为转变为教师的个人行为。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则须广开渠道,采取多方面,校内外,境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电影学习培训,为教师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进修机会和条件,促进电影艺术类教师成为学习型、专家型、专业型教师。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校鼓励教师创作,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带有激情,积极参赛,以比赛反观自我水平,意识不足,在比赛中进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品,指导学生更有方向,更有说服力。 再次,学校为丰富校园活动,满足学生对电影艺术的需求而组织各种类型的电影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电影艺术的引导,走出电影只是纯属娱乐这个惯性思维,以提升自身素质作为出发点,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的育人要求,对学生按照“提高社会责任感,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4]的人才培养要求,来强调电影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树立正确目的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发挥电影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从而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和任务,提升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监控能力、指导能力。作为学校一方,对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给予的辛勤付出,应给予一定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让校园活动的指导老师不仅是团委、学工的老师,还应该让更多专业技术过硬,教学方法得当,德艺双馨的转任老师参与进校园文化活动中, 促进校园电影社团成为精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二)借助微时代平台,培养创新型电影艺术人才
鉴于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电影资料的方便快捷性,加之学生对文艺活动需求的多元性,组织开展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极具意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多渠道开展受欢迎程度高的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一是通过电影艺术社团开办的课程、讲座等来普及和丰富学生的电影文化知识。因电影具有直观性,表层内容和浅显的审美感觉让人易于了解,但自觉进入深层状态的鉴赏,探索优秀影片深层意蕴与艺术真谛对于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并非易事,电影就如同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影文化知识,掌握涵盖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电影美学的特征等电影基本理论。通过介绍经典电影作品,吸引学生从纯娱乐性的电影作品转向高品位,注重人文关照,审美性强的有价值的电影作品中,自觉进行理性的批判性思索,辨析影片的文化层次,促使学生心灵净化,审美意识强化,精神境界提升。二是举办参与式的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电影艺术在激烈竞争环境下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电影的高创作成本。但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微时代技术,加上微影像传播便捷性,制作门槛低等优势,举办微电影剧本创作大赛,微电影拍摄大赛,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校园微电影节等活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需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同时间段的教育主题进行思考,以及各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进行深度引导。通过一系列融入参与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指导老师对学生创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充分肯定其创作价值,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创作动力。指导老师为社团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指点转化为影视类作业,进一步深化成影视作品。电影这门艺术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当今优秀剧本严重匮乏,导致电影成为一种复制艺术,缺乏新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创作剧本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结合专长、爱好,发挥想象力,创作新颖性强的剧本。再次,校园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的激发需要对人的需要、情感、兴趣的心理激发以及责任心、效率的激发。这种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学校电影社团活动中得到开发和培养。可通过“情境议题设定法”“情境互动体验法”“情境述求分析法”等方法中培养影视创新思维,这些方式方法必然是有益探索。最后,创新人才必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味采用讲授的方法,专业技能将受到制约,尤其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素养,创意能力等综合素养都难以培养和提升。将校园活动不局限于影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将活动场地模拟成为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影棚等实践场地,将相关知识、要素信息寓于模拟中,学生模拟编导,摄影,剪辑和受众,学生基本功和创意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拓展。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人文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并举。
参考文献:
[1]袁油迪.论电影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J].当代电影,2013(4):177.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3]杨晓兰.《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J],电影评介,2016(2):26.
[4]任家瑜.拓展高校电影教育的文化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2(3):32.
电影是人类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一种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讲述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和传递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优秀的电影,涵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集音乐、绘画、摄影、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元素于一身。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反映着学生价值取向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就是其学习过程,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力量,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尤其是艺术,都被认为是应当受到学校重视的。”[1]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的直观艺术,艺术化地展现现实生活,直接触碰人的视觉和听觉,这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易于认同,在情感上易于接受电影的教育内容,不会因电影中所含有的德育因素而排斥与抵触,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加之,贴近学生生活的电影,学生易受影片感染而与电影中蕴含的哲理、德育、科普、文化等产生共鸣。由此,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及认可和赞同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促进校园文化积极方向发展。
(一)“自我实现”与“审美需求”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点,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的产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和源泉,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对审美和其他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学生通过审美感知银幕上呈现的艺术世界,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等,运用想象与电影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丰富及补充。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感于艺术形象中,两者互相交流,使艺术也具有生命。学生喜爱电影,乐于在宿舍或走进影院观看电影。作为时间、空间、声音共同构筑的多维度视听体系,电影以其精致的综合艺术特征和多义性,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课堂之外,电影是大学生理想状态下的成长参照和现实镜像,传播丰富的价值观念,提供多彩的人生经历,是校园文化生活的调色板,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调味料,满足他们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学生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创作反映自己心情,表达自我想法的微电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追求以欣赏周围美好事物。校园文化是美的载体,优秀电影无疑是校园文化的有益且必要补充,不仅可以转移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还可以利用电影自身的移情作用和艺术熏陶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成熟的文化判断力和思考力,并深刻开启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电影中展现出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性格迥异的形形色色人物以及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这些都为学生们提供便捷的增长见识的机会,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范本和启示。
电影与学生之间建构起封闭对话的视听空间,感染和洗礼学生们的心灵,引发共鸣。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热门电影引发的热点话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礼仪修养,利用经典电影回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方向的审美趣味,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美育是感受,是品味和眼光,是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在当今读图时代,电影艺术蕴含的艺术美更易熏陶情操,增强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通过欣赏经典艺术类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艺术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自觉以美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自我,向真、善、美发展。
(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
现今,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美育,把美育作为一种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画音式的教科书,一种精神文化,每一种艺术中可以加入不同国家的元素,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艺术而彰显独特的风格。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不少电影宣传中国历史,展现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弘扬中华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认知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如近期大受观众好评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在剧情上采用了中国民间故事“唐三藏身世故事”加《西游记》中的重点元素,从主角江流儿被领养、灵猴被压五指山、到解封印收徒,几乎全都是中国大众熟知的。经过艺术加工改造,故事更加凸显了小唐僧的仁厚可爱和大猴王的霸气侠义,从情节到情怀处处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底蕴中的“仁爱”“豪侠”,既充满了正能量、又富有趣味性。许多现代题材的文艺片,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如一部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影片中的冲突和情节设计充分展现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3]试图唤醒人们内心对即将遗失的传统文化的缅怀和传承信念的觉醒,也展现了主人公这位孤独的文化行者。欧美电影业也越来越青睐中国元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系列,依托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主角熊猫阿宝在卖萌的同时也讲求文化底蕴,演绎中国风。主角熊猫阿宝使用的武器棍、棒、刀、剑 ……无一不是中国功夫的标识物。另外,阿宝家的面店用的瓷器碗筷,吃的面条和包子。阿宝的熊猫乡亲们坐的是竹制的轿子、穿的是传统汉服、连生个病要用上的中国针灸,正是这种种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细节,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具有渗透性,能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通过欣赏优秀的电影感受古老文化,体悟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正能量,内化为自我文化修养,外化为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
二、 电影艺术与校园文化融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校园文化引导下加强电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导者。通过电影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学校需建立合理的电影艺术教师团队,积极开发电影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常言道,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学校提供良好平台,加强教师基本电影技能培训,激发教师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自愿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强烈愿望,使教师培训工作由学校行为转变为教师的个人行为。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则须广开渠道,采取多方面,校内外,境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电影学习培训,为教师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进修机会和条件,促进电影艺术类教师成为学习型、专家型、专业型教师。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校鼓励教师创作,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带有激情,积极参赛,以比赛反观自我水平,意识不足,在比赛中进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品,指导学生更有方向,更有说服力。 再次,学校为丰富校园活动,满足学生对电影艺术的需求而组织各种类型的电影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电影艺术的引导,走出电影只是纯属娱乐这个惯性思维,以提升自身素质作为出发点,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的育人要求,对学生按照“提高社会责任感,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4]的人才培养要求,来强调电影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树立正确目的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发挥电影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从而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和任务,提升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监控能力、指导能力。作为学校一方,对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给予的辛勤付出,应给予一定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让校园活动的指导老师不仅是团委、学工的老师,还应该让更多专业技术过硬,教学方法得当,德艺双馨的转任老师参与进校园文化活动中, 促进校园电影社团成为精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二)借助微时代平台,培养创新型电影艺术人才
鉴于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电影资料的方便快捷性,加之学生对文艺活动需求的多元性,组织开展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极具意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多渠道开展受欢迎程度高的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一是通过电影艺术社团开办的课程、讲座等来普及和丰富学生的电影文化知识。因电影具有直观性,表层内容和浅显的审美感觉让人易于了解,但自觉进入深层状态的鉴赏,探索优秀影片深层意蕴与艺术真谛对于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并非易事,电影就如同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影文化知识,掌握涵盖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电影美学的特征等电影基本理论。通过介绍经典电影作品,吸引学生从纯娱乐性的电影作品转向高品位,注重人文关照,审美性强的有价值的电影作品中,自觉进行理性的批判性思索,辨析影片的文化层次,促使学生心灵净化,审美意识强化,精神境界提升。二是举办参与式的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电影艺术在激烈竞争环境下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电影的高创作成本。但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微时代技术,加上微影像传播便捷性,制作门槛低等优势,举办微电影剧本创作大赛,微电影拍摄大赛,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校园微电影节等活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需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同时间段的教育主题进行思考,以及各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进行深度引导。通过一系列融入参与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指导老师对学生创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充分肯定其创作价值,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创作动力。指导老师为社团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指点转化为影视类作业,进一步深化成影视作品。电影这门艺术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当今优秀剧本严重匮乏,导致电影成为一种复制艺术,缺乏新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创作剧本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结合专长、爱好,发挥想象力,创作新颖性强的剧本。再次,校园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的激发需要对人的需要、情感、兴趣的心理激发以及责任心、效率的激发。这种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学校电影社团活动中得到开发和培养。可通过“情境议题设定法”“情境互动体验法”“情境述求分析法”等方法中培养影视创新思维,这些方式方法必然是有益探索。最后,创新人才必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味采用讲授的方法,专业技能将受到制约,尤其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素养,创意能力等综合素养都难以培养和提升。将校园活动不局限于影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将活动场地模拟成为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影棚等实践场地,将相关知识、要素信息寓于模拟中,学生模拟编导,摄影,剪辑和受众,学生基本功和创意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拓展。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人文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并举。
参考文献:
[1]袁油迪.论电影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J].当代电影,2013(4):177.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3]杨晓兰.《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J],电影评介,2016(2):26.
[4]任家瑜.拓展高校电影教育的文化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