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中国古代四大名石相比,徐州汉石面世较晚,但却以其独特的质地、伟岸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令人眼前一亮,成为现今石界的后起之秀。
  十几年前,徐州的吕梁石异军突起,旋即在藏石界刮起了“吕梁”收藏风。而吕梁石仅仅只是汉石的一个品种,更多的汉石则在地下等待着人们的发现和采挖。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徐州先后出土了约五十多个品种的奇石。由此可见,徐州汉石品类之多、数量之大、石质之优,已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山石,因此稳固地占据了山石霸主的地位。
   在这里,我们且不说亦庄亦谐的“黑白道”,色彩丰富、亮丽照人的汉五彩,色黄如蜡的汉皖螺、漏透如剔的汉玲珑和形态逼真的汉竹叶,色黑如漆的汉磬石和多种色彩的汉蛐蟮,单是质细色繁、温润可人的汉玉化石,就足以令人陶醉。
  汉玉化石,简称“汉玉化”,有青玉化、黄玉化、象牙白玉化和双彩、多彩之分。青玉化石,鸭蛋青色,质细如肌肤,造型厚重古朴;黄玉化石,色浅黄,形夸张,有“黄金石”之称;彩玉化石则集黄、鹅黄、红、浅红、绿、浅绿、粉白、黑等多种色彩于一体,向世人展现多色和谐的神奇魅力,而其高度玉化的石质与多种色彩的结合,则愈发显得富丽堂皇,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此外,汉彩玉化石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六年前,五十公分左右的一块形态欠佳的汉彩玉化石,仅百元上下即可收入囊中;而如今,同等大小的没有三千元一概免谈。在当下,一块形态具象或具有五种色彩以上的汉彩玉,从出土之日起,无需经过“升值、保值”等漫长的阶段,就可径直步入奢侈品的殿堂。
  如今,中国出土的山石为数不多,而体大、色艳且被玉化的绝无仅有。汉玉化石可以说是中国的唯一。汉玉化石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山石的赏玩理念,打破了历史上固有的赏石格局,树立了新的赏石意识,因此,汉玉化石不愧为山石中的典范。
   随着赏石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玩石心态和玩石标准已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追求石形过渡到追求色、质,进而到追求石的“玉化”。这种玩石趋势是进步的,顺应了赏石活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演变,也正符合了一切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徐州汉石的面世,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它不仅符合人们追求石色、石质的新理念,更是在中国历史四大名石的资源即将枯竭之际横空出世的。它的面世既填补了山石的不足,又增添了山石的辉煌,无疑会给观赏者及收藏者带来莫大的惊喜。
   (文章配图皆由本文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推开历史的大门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找一条已存在的路  让它明晰在脚下    玩石之风,历经千年不衰,而玩法则是推陈出新、花样倍出。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寻找赏玩的乐趣,在认真的争论中前行。2009,我们能玩出哪些新鲜花样?    (一)看点:原石粘合——赏玩新现象    案例一:2008年8月,杂志社来了一位女石友——任莲莲,她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及经历,然后掏出一张张照片来展示她的创作实例——
期刊
马素有“生旺”之名,代表捷足先登,马上骑只猴,意味马上就能加官进爵。  该玛瑙石巧在“马”与“猴”的色泽与形态:马体透白,身伏首昂,厚重而有腾起之势;赭黄的猴身,似一跃而上,并有意回头与马尾相应,尽显猴子的聪灵,概观石体本身,一明一幽、一静一动的强烈对比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马上封侯”的寓意。  初见其形并不得其意,仔细端详,明了、喜爱愈加三分。好事多磨,巧石多摩。    吴 敬
期刊
色泽苍然雁归疲,  犹伸长颈唤同侪。
期刊
远古深冬,漫天雪花,你一身的红妆,是一抹彤彤的彩霞。  尘世苍茫无涯,一生牵挂,百转千回……当我再次看到你。在古老的梦里,落满天雪白,霞光映红衣,你浅浅的萦语,捎几分笑意盈盈;你缓缓地步移,秀一世的袅袅风情。  生命的传说里,因为有你,是如此的神秘和美丽。
期刊
沐浴长风,光波漫洒,云送天涯远。  雁过祁连,树丛金灿灿。  万里西疆通透,亮黄醉酒泉。
期刊
由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主办的“中国卷纹石精品展”,于2009年1月10日在四川达州市人民公园隆重开幕。共有246件精品卷纹石参展,经评审组评定,有24件精品卷纹石分获金、银大奖,由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颁发了奖牌和获奖证书。本次石展得到当地政府和各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在人民公园的“腊梅盆景精品园”展区内,一排七间展室陈列着多方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卷纹石,大的重百余斤,小则形如巴掌,件件均是从众多的卷
期刊
我是个石痴,十多年来将主要精力、财力都投入到了石头方面但我同时又是一位书画爱好者,无论再怎么劳累,每天的练笔或习作都不懈怠书画学习给了我一双艺术的眼睛,凭借这种眼力,我得到了许多好石头;采石、赏石活动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在书画创作方面给了我一定的启发长期的奇石与书画共生与碰撞,使我体会到二者都是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奇石与书画相通,奇石更应与书画联袂。    一、用书画常识指导采石    地球上最多
期刊
是一块  无你我  人违石愿错安排  陌然相对无多语  三意费疑猜  如靥如眼谁识  看破大千梦  天花开
期刊
一百年来,赏石基本属于帝王、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专利”。如今,随着社会进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玩石、藏石之风也随之盛行。然而玩石者众多,赏石水平却参差不齐。每见有些石友囿于甄别能力所限不幸被投机者忽悠,笔者痛于心,愤于情 。故想根据自己多年赏石的点滴体会,善意地提出关于如何提升赏石水平的一孔之见,请赏石大家指点,供众石友交流和参考。     一 丰富自身赏石理论    (汉)王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张鑫)预期十天的“第八届中国赏石展览会”于2008年12月6日在安徽合肥拉开序幕。此次展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加之安徽的灵璧石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事有较高的知名度,赏石文化底蕴丰厚,所以此次展会备受石友期待。  待记者匆忙赶到展场之际,还是错过了开幕式,心中不免遗憾,于是整理思绪心想不能错过奇石精品展。精品展厅分为室内和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