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s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8个小麦品种(系)和16个杂交组合的F1,对小麦收获指数与其他农艺形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指数的广义遗传力较低,在群体中的变异系数较小,与单株产量、穗粒重、穗粒数、结实小穗的遗传正相关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品种选育上,在早代通过选择大穗、大粒的类型间接改良收获指数是有效的,而通过单纯选择高秆、穗长、改良穗下节长增加收获指数存在一定难度.
其他文献
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百农160为研究材料,分两个年度采用播期、播量单因素及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不同播量对百农160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农16
通过对河南省2007年春棉品种区试11个新品种的植株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得出:选择植株中等偏低、果枝始节适中、果枝台数多的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小麦冻害频发问题,选用当地两类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半冬性新麦19和弱春性郑麦9023),进行播期播量组合选优试验.每类品种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为中基,差值6d提前
田间自然条件下,在小麦越冬期对百农矮抗58、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的叶片和分蘖节取样,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其他品种相比,百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