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广西柳州旅游一定要去三江侗乡,到侗乡一定要进侗寨。对于学者,侗寨是活着的博物馆;对于游客,侗寨是新奇的嘉年华;对于文青,侗寨则是木心先生诗里的“从前慢”。
侗族村寨有3种类型:一种是溪河平坝型,寨前有溪水流淌而过的平坝,寨后靠山;一种是山坡高地型,寨子扎在山间凹处或者山脊之上;一种是临江滨河型,寨子选在百舸争流的江河边。在外部空间上,侗寨基本都是“同心圆式”,即以村寨居民活动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第一层为农田区,第二层为林地区。位于江边河畔的侗寨则会依山形水势生出更多变化。在内部格局上,侗寨呈现出“团聚式”的突出特点,即以鼓楼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单一中心式村寨以一个鼓楼为中心,表示只有一个家族;多个中心式村落则用多个鼓楼表示有血缘的多个家族或者不同房族的存在。除鼓楼外,侗寨中还建有萨坛、祠庙、戏楼、风雨桥、水井等公共建筑或设施,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聚集地。
侗族村寨是民俗的富矿、歌谣的海洋。从道德法规到宗教信仰,从春夏秋冬到生老病死,从衣食住到歌乐舞,都有着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生命习得过程,被视为取予生灭、和谐有度的聚落文明与生命哲学的代表。
柳州三江县有特色的侗寨很多,只能择其一二以管窥豹。
高定寨(村)始建于1573年,即明万历元年。据传,其先祖由江西、贵州等地迁徙至柳州一带,因见有一窝大鹅在此处下蛋,认为是福兆,于是在此安营扎寨。所以,高定又叫“仙鹅落寨的地方”。
高定寨坐落在三省坡南坡脚。全寨560多户2500多人,居住在600多座木楼中,有“一庙、一林、双寨、三径、七楼、七井”,共同支撑起高定人的田园生活。
“一庙”是指位于村寨东南端的飞山庙,供奉侗寨保护神飞山公杨再思。“一林”是指山谷北坡环绕的樟树林,树龄多在百年以上,是村寨的风水林。“双寨”是指阴阳两寨,“阳寨”就是活人住所,是侗寨主体;“阴寨”为集体墓地,位于樟树林外的小山坡上,与阳寨以溪水相隔。“三径”是指寨内3条历史悠久的石板路小径,全部由青石板铺就,其中名叫“大寨”的石径长达253阶,两侧栽满梨树,沿径边可见石砌寨墙遗址。“七楼”是指寨内的7座鼓楼,每个姓氏一座。最著名的是五通族的独柱鼓楼,全楼只有一根主柱,直径足有80厘米,主柱上8根呈放射状的横梁与鼓楼四周的8根边柱相连,既美观又结实。“七井”则是鼓楼附近的7口水井,两者总是相伴而存。
由于深居山林,侗寨的讀书人原本不多。相传民国初年,有人到高定村走寨,将一块写着“小孩夜哭娘”的木牌捆上两颗红辣椒送进五通族的鼓楼,假称是乡公所的令牌,要求送往邻村。因五通族无人识汉字,信以为真,连夜派人送去,结果遭人讥笑。事后,高定村开了一次筹款会,决定全村捐钱送吴庭德等4人到县城读书。吴庭德学成回乡后,于1925年在寨里办起了第一所私塾。从此,高定村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目前,全村留学海外的有2人,大学毕业生已近200人。知识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着侗寨的面貌和未来。
高友寨(村)之“友”,在侗语里是“把东西聚合、归拢在一起”之意。以高友命名,寄托着村民聚拢幸福、团结友爱的美好愿望。
高友寨(村)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山谷中,分中寨、崖上、寨脚3个自然寨,沿溪水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部为中寨,是村民最早的聚居区域,全寨5座鼓楼中有4座建造于此,房屋最为密集。以中寨为核心,村寨逐步向坡上和左右两边延伸,四周布满水田和鱼塘。寨中水井众多,有将青石凿成瓢状插入岩层蓄水的“岩瓢井”,也有用青石四面镶砌为框的“方池形井”,水质都清冽异常。
优越的水源条件使得高友寨种植的糯谷远近闻名。除了以糯饭为主食,高友村民还擅长用糯饭来烧酒,几乎家家会制酒、人人能喝酒。凡有客来,从进寨时的拦路酒、对歌酒、牛角酒,到酒桌上各种名堂的“转转酒”“交杯酒”,心意与热情无一不是用酒来表达。据说寨中曾有一家四兄弟,个个都是酒道高手,一餐就把父亲烧的十几斤米酒喝了个坛底朝天。村人询问:“你家来客人了呀,那么热闹?”父亲回答:“是啊,来了4个养了几十年的客人!”一时传为笑谈。
好水出好酒,更出美人。高友寨历来就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窝”。过去,高友寨所在的林溪乡每7天赶一个圩场。每逢赶场,十里八寨的小伙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去看美女。所以,高友姑娘摆卖的摊位前,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本寨的后生们则有福气得多: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可以邀上同伴,手拿琵琶或侗笛,来到姑娘家“行歌坐夜”,谈谈情、说说爱,幸运的,会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
与高定、高友不同,高秀寨建在山上。由于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所以有人戏称:站在寨子里吼一嗓子,长江人听见一半,珠江人听见一半。取名“高秀”,按侗语解释,是“就在高处这里”的意思,颇有种“山高我为峰”的豪气。
高秀人的时空概念是简朴的。太阳照到田段了,是吃早饭时候了;太阳到头顶了,是该歇晌午了;太阳偏西山了,可以结束一天劳作回家煮夜饭了。高秀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简朴的。木楼是他们起居的地方,楼上围着火塘住人,只要火塘的火不熄,家族血脉就延续着;楼下豢养牲畜,只要人勤,总是猪牛满栏、六畜兴旺。
在高秀人的意识里,生命灵魂轮回不止。天上住仙,阳间住人,阴间住着祖先和鬼神;阴间阳间,花桥中间连,这头桥行人,那头桥走鬼。在人和鬼之间,还有着一种“脚跟朝前,脚掌朝后”的矮小的山兄弟,这山兄弟经常恶作剧,喜好作弄人类……如果死后不舍离去,灵魂就会重新投胎回村寨转生。在高秀村,总能听到这样的传说:一个刚会说话的孩童,会突然与你说起他的前世,然后拉着你的手,蹒跚地去找他前世的家人。有好事者问:你是怎么来投胎的?回说:是他前世肉身死后,灵魂蹲在路旁,看到现世父母收工路过,就跳进他们挑着的竹箕跟着回家……
高秀人因此敬畏生命,崇敬自然。在他们的生命哲学里,“合式”是一种美好的生存境界,即对人和自然都要和谐,相互不要过界。村人照面,要按长幼男女依序称呼,以示“做人要熟礼,有别畜生”;外出劳作要“上山别玩石,下河别玩水”;与人与事要学会退让,“让伴三分不会瘦了人”。村寨里,建有祭祀侗族始祖女神的“萨坛”、纪念民族英雄杨再思的“飞山宫”,还有雷子庙、南岳庙、土地公神位等,以消解凶与恶;身体若有不适,便要拜祭石头、树木等为干亲,或者“架桥添粮”以增命气。在与自然共处中,高秀人讲究各种循环往复共生,比如,养林以生水,引水而耕种,耕种以养人,养人来护林;又比如,人吃五谷而生肥,肥力而生土,土生万物,万物而生人……
因为气候特别,高秀村种植的红薯以清甜、香脆、醇厚的口感而闻名四方。因此近年来举办的红薯节,吸引了大量游人。
2012年,三江的6个侗寨都进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无论“申遗”进程如何,侗寨的生活还是一如往常,静水流深。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柳州全景》 主编:陈奕 )
侗族村寨有3种类型:一种是溪河平坝型,寨前有溪水流淌而过的平坝,寨后靠山;一种是山坡高地型,寨子扎在山间凹处或者山脊之上;一种是临江滨河型,寨子选在百舸争流的江河边。在外部空间上,侗寨基本都是“同心圆式”,即以村寨居民活动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第一层为农田区,第二层为林地区。位于江边河畔的侗寨则会依山形水势生出更多变化。在内部格局上,侗寨呈现出“团聚式”的突出特点,即以鼓楼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单一中心式村寨以一个鼓楼为中心,表示只有一个家族;多个中心式村落则用多个鼓楼表示有血缘的多个家族或者不同房族的存在。除鼓楼外,侗寨中还建有萨坛、祠庙、戏楼、风雨桥、水井等公共建筑或设施,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聚集地。
侗族村寨是民俗的富矿、歌谣的海洋。从道德法规到宗教信仰,从春夏秋冬到生老病死,从衣食住到歌乐舞,都有着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生命习得过程,被视为取予生灭、和谐有度的聚落文明与生命哲学的代表。
柳州三江县有特色的侗寨很多,只能择其一二以管窥豹。
高定寨(村)始建于1573年,即明万历元年。据传,其先祖由江西、贵州等地迁徙至柳州一带,因见有一窝大鹅在此处下蛋,认为是福兆,于是在此安营扎寨。所以,高定又叫“仙鹅落寨的地方”。
高定寨坐落在三省坡南坡脚。全寨560多户2500多人,居住在600多座木楼中,有“一庙、一林、双寨、三径、七楼、七井”,共同支撑起高定人的田园生活。
“一庙”是指位于村寨东南端的飞山庙,供奉侗寨保护神飞山公杨再思。“一林”是指山谷北坡环绕的樟树林,树龄多在百年以上,是村寨的风水林。“双寨”是指阴阳两寨,“阳寨”就是活人住所,是侗寨主体;“阴寨”为集体墓地,位于樟树林外的小山坡上,与阳寨以溪水相隔。“三径”是指寨内3条历史悠久的石板路小径,全部由青石板铺就,其中名叫“大寨”的石径长达253阶,两侧栽满梨树,沿径边可见石砌寨墙遗址。“七楼”是指寨内的7座鼓楼,每个姓氏一座。最著名的是五通族的独柱鼓楼,全楼只有一根主柱,直径足有80厘米,主柱上8根呈放射状的横梁与鼓楼四周的8根边柱相连,既美观又结实。“七井”则是鼓楼附近的7口水井,两者总是相伴而存。
由于深居山林,侗寨的讀书人原本不多。相传民国初年,有人到高定村走寨,将一块写着“小孩夜哭娘”的木牌捆上两颗红辣椒送进五通族的鼓楼,假称是乡公所的令牌,要求送往邻村。因五通族无人识汉字,信以为真,连夜派人送去,结果遭人讥笑。事后,高定村开了一次筹款会,决定全村捐钱送吴庭德等4人到县城读书。吴庭德学成回乡后,于1925年在寨里办起了第一所私塾。从此,高定村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目前,全村留学海外的有2人,大学毕业生已近200人。知识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着侗寨的面貌和未来。
高友寨(村)之“友”,在侗语里是“把东西聚合、归拢在一起”之意。以高友命名,寄托着村民聚拢幸福、团结友爱的美好愿望。
高友寨(村)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山谷中,分中寨、崖上、寨脚3个自然寨,沿溪水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部为中寨,是村民最早的聚居区域,全寨5座鼓楼中有4座建造于此,房屋最为密集。以中寨为核心,村寨逐步向坡上和左右两边延伸,四周布满水田和鱼塘。寨中水井众多,有将青石凿成瓢状插入岩层蓄水的“岩瓢井”,也有用青石四面镶砌为框的“方池形井”,水质都清冽异常。
优越的水源条件使得高友寨种植的糯谷远近闻名。除了以糯饭为主食,高友村民还擅长用糯饭来烧酒,几乎家家会制酒、人人能喝酒。凡有客来,从进寨时的拦路酒、对歌酒、牛角酒,到酒桌上各种名堂的“转转酒”“交杯酒”,心意与热情无一不是用酒来表达。据说寨中曾有一家四兄弟,个个都是酒道高手,一餐就把父亲烧的十几斤米酒喝了个坛底朝天。村人询问:“你家来客人了呀,那么热闹?”父亲回答:“是啊,来了4个养了几十年的客人!”一时传为笑谈。
好水出好酒,更出美人。高友寨历来就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窝”。过去,高友寨所在的林溪乡每7天赶一个圩场。每逢赶场,十里八寨的小伙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去看美女。所以,高友姑娘摆卖的摊位前,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本寨的后生们则有福气得多: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可以邀上同伴,手拿琵琶或侗笛,来到姑娘家“行歌坐夜”,谈谈情、说说爱,幸运的,会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
与高定、高友不同,高秀寨建在山上。由于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山脉,所以有人戏称:站在寨子里吼一嗓子,长江人听见一半,珠江人听见一半。取名“高秀”,按侗语解释,是“就在高处这里”的意思,颇有种“山高我为峰”的豪气。
高秀人的时空概念是简朴的。太阳照到田段了,是吃早饭时候了;太阳到头顶了,是该歇晌午了;太阳偏西山了,可以结束一天劳作回家煮夜饭了。高秀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简朴的。木楼是他们起居的地方,楼上围着火塘住人,只要火塘的火不熄,家族血脉就延续着;楼下豢养牲畜,只要人勤,总是猪牛满栏、六畜兴旺。
在高秀人的意识里,生命灵魂轮回不止。天上住仙,阳间住人,阴间住着祖先和鬼神;阴间阳间,花桥中间连,这头桥行人,那头桥走鬼。在人和鬼之间,还有着一种“脚跟朝前,脚掌朝后”的矮小的山兄弟,这山兄弟经常恶作剧,喜好作弄人类……如果死后不舍离去,灵魂就会重新投胎回村寨转生。在高秀村,总能听到这样的传说:一个刚会说话的孩童,会突然与你说起他的前世,然后拉着你的手,蹒跚地去找他前世的家人。有好事者问:你是怎么来投胎的?回说:是他前世肉身死后,灵魂蹲在路旁,看到现世父母收工路过,就跳进他们挑着的竹箕跟着回家……
高秀人因此敬畏生命,崇敬自然。在他们的生命哲学里,“合式”是一种美好的生存境界,即对人和自然都要和谐,相互不要过界。村人照面,要按长幼男女依序称呼,以示“做人要熟礼,有别畜生”;外出劳作要“上山别玩石,下河别玩水”;与人与事要学会退让,“让伴三分不会瘦了人”。村寨里,建有祭祀侗族始祖女神的“萨坛”、纪念民族英雄杨再思的“飞山宫”,还有雷子庙、南岳庙、土地公神位等,以消解凶与恶;身体若有不适,便要拜祭石头、树木等为干亲,或者“架桥添粮”以增命气。在与自然共处中,高秀人讲究各种循环往复共生,比如,养林以生水,引水而耕种,耕种以养人,养人来护林;又比如,人吃五谷而生肥,肥力而生土,土生万物,万物而生人……
因为气候特别,高秀村种植的红薯以清甜、香脆、醇厚的口感而闻名四方。因此近年来举办的红薯节,吸引了大量游人。
2012年,三江的6个侗寨都进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无论“申遗”进程如何,侗寨的生活还是一如往常,静水流深。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柳州全景》 主编:陈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