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思维台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feng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过:“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本文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阐述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对学生思维层级的提高策略和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和教学材料等设计提问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输入与有向有序有情的输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关键能力。
  【关键词】提问 思维层次 关键能力
  一、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问诊课堂提问设计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能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而调动思维主要靠课堂的提问。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为问而问,“问”不得法。
  (一) 问题只指向信息的提取与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一堂课的问题大部分指向信息的提取与理解,停留在第二级,这属于低级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一课时,课堂提问,Q: Who are they? What presents do they get? 并且只让学生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在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低层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 问题只指向表达的浅层次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表达,表达是否属于低级认知思维,是否可以转换,使之成为深度问题。比如,在教授Cartoon time时,进行提问: What happened?这是属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的记忆性问题,很难提高学生表达思维层次,而我们可以转换一下问题的表述:How do they feel?这个问题是基于“What happened?”问题之上,又需要通过学生的理解领悟作出回答,这就达到了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的理解性问题的思维层面,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层级,从而获得心智的成长。
  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需要有难易层次的变化,只有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而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的差异,正是思维层级的体现。提问的设计层次影响了提问的思维含量。根据布鲁姆分类学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知学习,二是情感培养,三是技能训练。他提出,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包括以下六层:知识 (Knowledge)、理解 (Comprehension)、应用 (Application)、分析 (Analysis)、综合 (Synthesis)、评价 (Evaluation)。洛林·安德尔森 (Lorin Anderson) 在 1990 年将上述六个认知学习目标修订为:记忆(Remembering)、领会(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 (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创新 (Creating)。安德尔森的改动不大,他最重要的一个改动是把“创新”取代了“综合”,作为认知学习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创新是指产生新的作品、思想,或者提出新的思路。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应该比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更高级。
  根据这六个层次,课堂提问也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提问、评价提问和创新性提问。简单来说,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初级思维层次活动,分析、评价、创新属于高级思维层次活动。不同层次的提问所调动的思维含量也不同,层次越高,所调动的思维程度越高。因此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能力,设计层次较高的、思维含量高的提问是必要的。
  二、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的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一) 记忆性提问:重述信息重在认知思维
  记忆性提问顾名思义考查学生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和确认,对有关信息加以重述和重组。用问题导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直接有效、操作方便的导入法。幫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节课中保持积极主动探究的状态,导入性提问非常重要。
  在上海牛津版英语六年级Module 4 Food and drinks
其他文献
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依托网络平台,使用iPad、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智障学生享受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根
“对口支援对石河子大学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它的作用不仅是现在,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将会更加明显!”这是我们在石河子大学采访周生贵书记和向本春校长
目的探讨在中医治疗中开展中药师药学服务对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医嘱
目的分析血液流变学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血液粘滞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降生的30例红细胞增多血液粘滞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30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