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carnas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后,小学语文教师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培养工作来讲,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学科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并从阅读开始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目标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逐渐增多。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核心内容,实现对小学生的素养培育。目前常见的课程培养方式就是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得课上内容为基础,课下阅读则是强调巩固和拓展的作用。对此本文将针对性地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教学培养工作,以及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起到借鉴作用。
  一、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小学生的各个学科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此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建设与完善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阶段,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之上,加强课程教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现阶段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并对学生的积极探索与深入学习的行为表示鼓励。但实际的课程教育开展阶段,教师往往在具备意识引导的基础之下,没能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导致课内外的阅读衔接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继而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能将基础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阅读的积极作用也得不到良好的体现。
  二、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我国的文化学习的主要科目。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需要将语文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培养阶段,需要提升其文本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内外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能够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加强,并通过课外学习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内涵。所以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培养工作,能够在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
  三、 促进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建议
  (一) 重视阅读课程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重视的就是阅读课的时间利用,从这个先决条件入手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活动阶段,能够将课内与课外的时间都高效地利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教学阶段,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读物推荐以及筛选工作,从而将课内外阅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在下一堂语文课程开始的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的安排,将课外阅读的促进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保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以及有效性,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得到提升。
  (二) 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紧密性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导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基本要求。通过两者之间的内容結合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能够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创建能力加强。使得课外阅读的辅助促进学习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进而达到主次分明、进退有度的培养目标。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阶段可以结合现阶段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文章作者、时代背景、历史信息等进行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限定一定阅读的时间或层次,从而保证课内外阅读的紧密性,在理解课内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三) 结合语文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可以将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内容进行划分。通过针对性的阅读提示内容,能够将教案以及教学知识充实起来。教师进行课外阅读安排时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内容、教学任务等的合理配置,通过针对性地引导与教学,在阅读当中锻炼学生的控制能力以及约束能力。由于小学生来自周围的信息或干扰较多,学生不一定具备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适度地指点和引导,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任务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合理搭配形式,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形式,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四) 强调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的巩固
  小学高年级学生尽管马上就要面临小升初的考试,但现阶段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仍旧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阶段,通过个人的专业能力以及读物导入,从而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深化。这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只有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才能将课堂学习效率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进行课堂教学并不表示只要学生具备基础性的知识能力就万事大吉,而是应该结合课程相关联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其实就是一种生动课堂教学内容并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基础,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应该重视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工作,促进学生产生文本阅读兴趣。
  四、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应该考虑将课内外阅读教学进行衔接,从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以及思维习惯。通过定期给学生推荐相关读物,以督促学生思考课内外知识的连接性,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在阅读当中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肖忠团.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00133-00133.
  [2]徐敏美.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9):55-56.
  [3]王大杏.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0):189-189.
  作者简介:
  吴建平,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用的能力?一靠积累与沉淀,主要是语文课堂上的积累和语文课堂外的积累;二靠模仿与运用,主要分为遣词造句的模仿、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模仿、片段描写的模仿、谋篇布局的模仿、思想表达的模仿;三靠总结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累;模仿;实践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用的能
摘 要: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启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但是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单一教学模式影响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它阻挡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功能的整体发挥。所以教师需要坚守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正确的语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高
摘 要:21世纪,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构建有效性课堂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同时它也成为了评价小学教学课堂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今天的部分课堂之上仍有“灌输式”“放羊式”等多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这大大阻碍了新课改的步伐,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与素质教学的目标相背而驰,这也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多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和谐文化,整合学习内容,抓准文章“切入点”,反复研读文本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策略;深度学习  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那么深度学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为了帮助学生持续享受语文世界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深度学习,
摘 要:高中语文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既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在不断进行有效教研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水平提升的同时满足当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高工作质量是我国当代教育体制下的一项基本要求。下文给出一些详细的开展过程和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研方法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