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现一部分孩子在校表现突出,学习、生活、组织纪律等方面都能起带头作用,甚至有一部分人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维持纪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各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遇事不愿意动脑筋,自甘落后。后一部分孩子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自卑心理是一个人的动机行为受到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它往往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一个人的某一精神支柱。其消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本文就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
孩子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自卑是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他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产生了一些不正確的想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或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穿着打扮不如别人;或是有什么生理缺陷是“丑”的一面,所以便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真、善、美”、“假、恶、丑”的概念和标准;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弄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格言的真正含义,让他们逐步了解自身的优势、潜能、价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有些孩子因为在家里父母的溺爱,使之显得唯我独尊;而到了学校之后,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区别、比较,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为孩子的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优等生对差生,生理健全的孩子对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家境好的孩子对家境差的孩子自然有一种优越感,甚至看不起他,这就导致班级的两极分化。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班级中的一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使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欢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就能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同学们每一句鼓励、关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友爱的动作,都能是他们在自卑的泥潭中看到一点火光、一丝希望,并逐步向着光明走去。
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别是毫不奇怪的。自卑的核心是自惭形秽,总认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又是要求自强的表现,往往有比平常同学更的自尊心和更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当他们一旦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获得成功,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仅能激发你的自强信念,还能使你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自信心,获得走向自强的启示。肯定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会引起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增强自尊心,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要对他们“闪光点”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他们会更自信会不断地进步。老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他们,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成就感。
四、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难以克服时所出现的情绪状态。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心理学把能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称谓”挫折容忍力”,通常称为”耐挫能力”或”抗受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遭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从积极方面讲,挫折并不可怕,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成为鞭策、激励发奋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正确对待的方法,或者挫折过大而难以忍受,也可能使我们内心痛苦,更加自卑,甚至导致偏差,“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规定和要求。
五、教会孩子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到的事物;“心虚”而又有戒心,有时回避老师的教育。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有耐心和宽容的态度,采取正面引导,消除他们恐惧心理,疏通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上的桥梁,帮助他们从自卑沮丧心情中解脱出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爱、亲、诱导四个字。“爱”是指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做到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亲”是指诚恳、亲切,平易近人,与他们交上朋友。使他们能说心理话,“诱导”是指摸准学生性格差异之处,讲究方法。因为学生的年龄、性别、知识能力、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心情和表现也各有差别,集体,家庭和社会给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根据差异而定。一般来说,爱是基础,亲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三个方面应融为一体。
总之,孩子要克服自卑心理,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孩子需要关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尤其如此。我认为,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让孩子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只要在他们的心灵中注入一缕阳光,给他们一点空间与时间,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一、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
孩子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自卑是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他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产生了一些不正確的想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或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穿着打扮不如别人;或是有什么生理缺陷是“丑”的一面,所以便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真、善、美”、“假、恶、丑”的概念和标准;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弄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格言的真正含义,让他们逐步了解自身的优势、潜能、价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有些孩子因为在家里父母的溺爱,使之显得唯我独尊;而到了学校之后,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区别、比较,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为孩子的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优等生对差生,生理健全的孩子对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家境好的孩子对家境差的孩子自然有一种优越感,甚至看不起他,这就导致班级的两极分化。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班级中的一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使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欢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就能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同学们每一句鼓励、关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友爱的动作,都能是他们在自卑的泥潭中看到一点火光、一丝希望,并逐步向着光明走去。
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别是毫不奇怪的。自卑的核心是自惭形秽,总认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又是要求自强的表现,往往有比平常同学更的自尊心和更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当他们一旦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获得成功,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仅能激发你的自强信念,还能使你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自信心,获得走向自强的启示。肯定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会引起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增强自尊心,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要对他们“闪光点”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他们会更自信会不断地进步。老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他们,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成就感。
四、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难以克服时所出现的情绪状态。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心理学把能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称谓”挫折容忍力”,通常称为”耐挫能力”或”抗受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遭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从积极方面讲,挫折并不可怕,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成为鞭策、激励发奋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正确对待的方法,或者挫折过大而难以忍受,也可能使我们内心痛苦,更加自卑,甚至导致偏差,“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规定和要求。
五、教会孩子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到的事物;“心虚”而又有戒心,有时回避老师的教育。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有耐心和宽容的态度,采取正面引导,消除他们恐惧心理,疏通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上的桥梁,帮助他们从自卑沮丧心情中解脱出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爱、亲、诱导四个字。“爱”是指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做到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亲”是指诚恳、亲切,平易近人,与他们交上朋友。使他们能说心理话,“诱导”是指摸准学生性格差异之处,讲究方法。因为学生的年龄、性别、知识能力、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心情和表现也各有差别,集体,家庭和社会给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根据差异而定。一般来说,爱是基础,亲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三个方面应融为一体。
总之,孩子要克服自卑心理,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孩子需要关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尤其如此。我认为,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让孩子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只要在他们的心灵中注入一缕阳光,给他们一点空间与时间,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