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区(滨江)高新产业集聚、青年人口集聚。近年来每年有超过3万人才流入,其中硕博人才比例超过26%;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3.5岁,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占比达52.1%,是一座科技创新之城、青春活力之城。而滨和社区作为滨江区人才租赁房所在地,居住群体以就职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新华三等高学历青年人才、海归和部分外籍居民为主,青年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80%。
团滨江区委结合高新产业集聚和青年人口集聚“两个集聚”的特点,以及滨和社区群体特点,重点突出“强服务”和“强参与”,以“青年社团”为切入点,以“青春议事”为载体,探索“青春共治”模式,形成青年服务青年的“自转体系”,建设有温度的青春社区,让青年人才爱上社区、爱上滨江。
构建“六和人才库”。根据青年人才的兴趣专长,将600余名青年党员、志愿者分别纳入“六和”人才库,即“和红心”青年党员联盟、“和智团”青年代表议事委员会、“和青芒”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心园”青年人才心理辅导站、“和青汇”人才联谊交友会、“和讲堂”青年特色大讲堂。
培育“先锋社团”。采用“任性组团-开放式社团-先锋社团”三步走,不断增强社团“生命力”,为社区治理聚能:通过“任性社团”打破青年人与社区的壁垒,汇聚热心青年;通过“开放式社团”鼓励社团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社团积极性;通过“先锋社团”培育骨干队伍,提升社团组织力和号召力。
形成“社团联盟”。在先锋社团的牵头下成立滨和社区青年社团联合会,并探索成立社区青年党员联盟,统筹安排青春议事会、青年参与社区重点工作、志愿服务等,发挥社团力量为社区发展凝聚青年力量。今年以来,已开展“百名青年党员诵读党史”“百日足迹寻遍红色记忆”等活动6场、志愿服务活动 12次,累计参与1308人次。
打造“线上线下”交流平台。青年人才可通过线上“Bingo”小程序随时随地自定话题“开厅议事”;社区综合小程序数据分析,针对线上关注度高的重点话题开启线下议事,征集居民意见,引导青年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探讨社区治理难题,畅想基层发展,议青年所需、社区所盼。
加强议事监督。线上议事通过“Bingo”小程序信息实时公开,线下议事通过微信、抖音等社区融媒体直播平台公开议事过程,居民意见、解决方案及时传递互通,接受居民监督,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加强结果反馈。完善“议事、决策、执行、评估”整个工作闭环的运行效率和水平,及时公开议事解决方案并落地实施。去年以来,已落实解决创业加油站、党服中心功能区域、“一心多点”会客厅式楼廊和“爱情公寓”等项目,今年上半年以来,已围绕“人才社区怎么提升”“垃圾分类怎么推进”“如何让人才住得更智慧”“如何让滨和花园成为人才的‘后花园’”“如何打造青春活力的人才‘朋友圈’”等开展线下议事6场。
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能量输出。制定《关于深入加强社区青年党员联盟组织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智团”青年代表议事制度》《“和青芒”青年志愿者协会制度》《“和心汇”居民公约》及《滨和社区青年社团制度》等5项制度,明确各类代表推选、参与治理、评优表彰等流程。
推出激励措施,推动能量输入。完善滨豆(“Bingo”)激励措施,青年发起讨论、发起活动、参与议事、参加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情况进行“滨豆”积分,并通过“Bingo”小程序进行积分记录和兑换;通过青年“服务社区—获得滨豆—兑换服务—消耗滨豆”的过程,实现“能量输入输出”的双向闭环,增强青年参与社區治理的获得感和积极性。
实行社企共建,推动能量反馈。将青年党员、青年团员、青年志愿者助力社区、服务社区的年度情况反馈其所属组织、企业,强化党员、团员8小时以外服务社区的使命感、参与社区治理的荣誉感、社区共建的归属感。已有15名青年党员、20名青年团员获得社区反馈表扬。
强阵地,让青年找得到。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升级社区“青年之家”建设,增强功能和空间使用率,打造青年人才“想来、爱来、常来”的阵地。以滨和社区“青年之家”为示范点,建好用好“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线下活动阵地,让青年找得到组织、找得到阵地。
强服务,让青年感受得到。坚持服务为民,针对青年需求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爱情公寓”、文艺教学、小蒲公英夏令营进楼宇园区等载体,满足青年人才学习、健身、休闲、社交、婚恋、创业等需求,让青年感受得到服务和温暖。
强参与,让青年作用得到发挥。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激励体系,鼓励青年“发声”,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探索“青年提出-青年参与-青年评价-青年得益”工作机制,推动“服务青年”到“青年参与”。
强数智,让青年参与更加便利。滨江区紧跟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活动预约、活动发起、积分兑换等“社区服务一件事”,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效能。
团滨江区委结合高新产业集聚和青年人口集聚“两个集聚”的特点,以及滨和社区群体特点,重点突出“强服务”和“强参与”,以“青年社团”为切入点,以“青春议事”为载体,探索“青春共治”模式,形成青年服务青年的“自转体系”,建设有温度的青春社区,让青年人才爱上社区、爱上滨江。
“青春社团联合会”——构建多元化运行机制
构建“六和人才库”。根据青年人才的兴趣专长,将600余名青年党员、志愿者分别纳入“六和”人才库,即“和红心”青年党员联盟、“和智团”青年代表议事委员会、“和青芒”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心园”青年人才心理辅导站、“和青汇”人才联谊交友会、“和讲堂”青年特色大讲堂。
培育“先锋社团”。采用“任性组团-开放式社团-先锋社团”三步走,不断增强社团“生命力”,为社区治理聚能:通过“任性社团”打破青年人与社区的壁垒,汇聚热心青年;通过“开放式社团”鼓励社团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社团积极性;通过“先锋社团”培育骨干队伍,提升社团组织力和号召力。
形成“社团联盟”。在先锋社团的牵头下成立滨和社区青年社团联合会,并探索成立社区青年党员联盟,统筹安排青春议事会、青年参与社区重点工作、志愿服务等,发挥社团力量为社区发展凝聚青年力量。今年以来,已开展“百名青年党员诵读党史”“百日足迹寻遍红色记忆”等活动6场、志愿服务活动 12次,累计参与1308人次。
“青春议事厅”——打造“民呼我为”信息共享平台
打造“线上线下”交流平台。青年人才可通过线上“Bingo”小程序随时随地自定话题“开厅议事”;社区综合小程序数据分析,针对线上关注度高的重点话题开启线下议事,征集居民意见,引导青年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探讨社区治理难题,畅想基层发展,议青年所需、社区所盼。
加强议事监督。线上议事通过“Bingo”小程序信息实时公开,线下议事通过微信、抖音等社区融媒体直播平台公开议事过程,居民意见、解决方案及时传递互通,接受居民监督,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加强结果反馈。完善“议事、决策、执行、评估”整个工作闭环的运行效率和水平,及时公开议事解决方案并落地实施。去年以来,已落实解决创业加油站、党服中心功能区域、“一心多点”会客厅式楼廊和“爱情公寓”等项目,今年上半年以来,已围绕“人才社区怎么提升”“垃圾分类怎么推进”“如何让人才住得更智慧”“如何让滨和花园成为人才的‘后花园’”“如何打造青春活力的人才‘朋友圈’”等开展线下议事6场。
“滨豆积分”——建立青春共治的激励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能量输出。制定《关于深入加强社区青年党员联盟组织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智团”青年代表议事制度》《“和青芒”青年志愿者协会制度》《“和心汇”居民公约》及《滨和社区青年社团制度》等5项制度,明确各类代表推选、参与治理、评优表彰等流程。
推出激励措施,推动能量输入。完善滨豆(“Bingo”)激励措施,青年发起讨论、发起活动、参与议事、参加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情况进行“滨豆”积分,并通过“Bingo”小程序进行积分记录和兑换;通过青年“服务社区—获得滨豆—兑换服务—消耗滨豆”的过程,实现“能量输入输出”的双向闭环,增强青年参与社區治理的获得感和积极性。
实行社企共建,推动能量反馈。将青年党员、青年团员、青年志愿者助力社区、服务社区的年度情况反馈其所属组织、企业,强化党员、团员8小时以外服务社区的使命感、参与社区治理的荣誉感、社区共建的归属感。已有15名青年党员、20名青年团员获得社区反馈表扬。
经验启示
强阵地,让青年找得到。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升级社区“青年之家”建设,增强功能和空间使用率,打造青年人才“想来、爱来、常来”的阵地。以滨和社区“青年之家”为示范点,建好用好“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线下活动阵地,让青年找得到组织、找得到阵地。
强服务,让青年感受得到。坚持服务为民,针对青年需求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爱情公寓”、文艺教学、小蒲公英夏令营进楼宇园区等载体,满足青年人才学习、健身、休闲、社交、婚恋、创业等需求,让青年感受得到服务和温暖。
强参与,让青年作用得到发挥。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激励体系,鼓励青年“发声”,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探索“青年提出-青年参与-青年评价-青年得益”工作机制,推动“服务青年”到“青年参与”。
强数智,让青年参与更加便利。滨江区紧跟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活动预约、活动发起、积分兑换等“社区服务一件事”,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