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母爱”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6日,清明节来临之际,邹森专程到会理灾区,去看望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家庭。而前一天,也就是3月25日,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中国摄影师邹森的作品《母爱·地震》,获得第五届华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邹森说:“会理地震过后,我一直想去看看那个家庭。清明节马上到了,我的心情很复杂,所以专程去黎溪一趟。我要看看文学金和她女儿的坟,希望男主人邓志发能走出阴影,好好活着。”
  260公里的路是遥远的,其中到灾区的那80多公里的路是在建之中。当日,邹森一行,上午从西昌出发,下午6点多才到达会理县地震重灾区黎溪镇。
  到达黎溪镇,到处是灾后重建的场面,一幢幢的新房在建或建好。邓志发的房子已经修好,是砖房,花了6万多元,这些钱主要来自于3个遇难亲人的安葬费和国家给的灾后重建补助。
  遗憾的是,当时这个汉子到几十公里外的绿水乡去相亲,我们没有见着他。邹森把带去的500元现金和米、油等物品给了其老父邓宗喜,请他转交邓志发。
  文学金的母爱,记录在邹森的照片上,也刻在了他的脑海里,邹森专程到文学金和她两个孩子的墓地去祭奠。
  一项国际摄影大赛,被这位30岁帅气的四川省凉山州消防支队消防战士夺得,邹森说:“非常激动,也非常失落。激动的是,这项荣誉非常高;失落的是,为照片中的人物感到十分的惋惜和悲痛。既然他们已去,我们要记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记住人类的大爱——母爱。
  
  《母爱·地震》感动世人
  
  邹森在灾区拍了这幅照片之后,一直没有机会详细了解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此行,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2008年8·30会理地震发生后,凉山州消防支队迅速调集西昌市和会理县的消防大队赶赴会理灾区,由于距离灾区太远(距西昌260公里,距会理80公里),且从会理县城到黎溪镇的80公里的路又太烂,当晚9时许会理县20多名消防队员到达现场,邹森随西昌20多名消防队员于第二天凌晨1时赶到。邹森作为支队的宣传队员,身挎摄像机和照相机往返于各个救援队之间。
  2008年8月31日上午10时许,邹森在一个救援队采访,另一个队的队员通知他说找到了遇难者。邹森立即深一脚浅一脚地迅速赶了过去。
  到现场,只见一把红色的梳子,静静地躺在已松散的夯土中;梳子旁边,露出几缕头发,长时间的深度掩埋,发丝已变得毛糙、枯黄。
  文伟和薛红兵、钟银、刘小威4名在最前沿的战士,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加紧挖掘。但随着周围夯土一点一点被刨开,4个人的心里却越来越不安了,“没找到的时候着急,找到了又害怕她们已经遇难……”结果,当被困者头部露出来时,4个人不约而同地迟疑了,“没人忍心去查看她们的生死。”
  队员们小心翼翼,用手轻轻地刨。当他们要取出母亲怀里的女儿时,发现母亲抱得太紧,分开两人非常困难。参加了现场救援的会理消防队员屈建军说:“我们不愿把她们搬开,她们抱得太紧。”
  消防队员们都被这场面所震惊,啊,伟大的母亲,可怜的孩子!
  队员们及在现场的乡亲眼眶湿润了,落泪了,邹森的眼圈也红了,拿相机的手颤抖着。当时由于天色昏暗,他拍了许多张,其中就有《母爱·地震》。
  地震发生的当天,村民挖出了15岁的邓建勇,第二天,消防队员们挖出了37岁的文学金和9岁的邓建菊。
  地震当天,邓志发在攀枝花打工,闻知家里出事了,他花400元租了一辆车于8月31时凌晨2时赶回来,先是看见了儿子的尸体,接着又刨出了妻女的尸体。他最亲的3个人已经遇难,一家4口,只剩下他1人,一个幸福家庭,被地震毁了。
  这个壮实的汉子哭了,哭得死去活来。
  
  地震袭来,母亲拼命护女儿
  
  2008年8月30日下午16时30分时,这里发生了6.1级地震,地震给以土坯房为主的会理县黎溪镇以巨大破坏,许多房子轰然倒塌。
  位于黎溪镇板桥村一组的文学金家,在这次地震中房屋被夷为平地。邓宗喜讲起了当时的情景:“我是住在老大家中的,那天我放完牲口准备到他们家去时,地震来了,我看见到处的房子都在腾起一阵烟,好多房子倒了,儿子家的房子也没了,我赶紧过去,发现她们被埋了。”
  地震发生后,村民和亲友迅速进行救援。地震时是当地吃饭时间,村民知道文学金与儿子女儿在家中吃饭,当天下午就挖出了大儿子,可文学金和小女儿没有踪影。
  消防队员进入现场后迅速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他们挖开厨房,没有发现母女俩;他们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分析吃完饭后文学金要喂猪,可他们挖开猪圈后,4只猪因有圈舍的阻挡,都没有受伤,只是饿得嗷嗷地叫,但也没有发现文学金母女。
  通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消防队员在厨房门外倒塌的土墙下,离大门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终于发现了母女俩。
  消防队员们分析:“厨房里的电饭煲只剩一点儿饭,他们应该是吃过了饭。地震来临的时候,儿子正在另外一间房里做作业,而母亲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女儿可能正在梳头,妈妈准备洗筷子,妈妈肯定抱着女儿就往外跑,刚跑出厨房,就被倒来的墙压住窒息而死。”
  尽管会再次触动邓志发那颗受伤的心,但采访还是要继续下去。他哽咽着在电话里讲起他的分析:“他们肯定是吃过饭了,儿子吃饭快一些,他先到屋里做作业。厨房里媳妇准备洗碗筷,女儿可能坐在那里等妈妈。地震来的时候,媳妇丢了碗还拿着筷子就抱着女儿往外跑。然而,他们3人都没有跑出来……”
  在这次地震中,会理灾区死亡30人,其中板桥村8人。邹森记录的是典型的一户受灾家庭。
  
  母爱照片感动世界
  
  此次会理6.1级地震是3个多月前的汶川大地震的最强余震,虽然震级和死亡人数都远不及汶川大地震,但当地土坯房的大量倒塌,也使其受灾严重。
  邹森的这张照片,反映了地震对人类的摧残,同时也反映生死瞬间母亲的伟大。母亲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或是动物的本能动作,文学金是位普通母亲,她做了一位普通母亲本能的举动。
  汶川大地震中关于人类母爱和爱情永恒的故事非常多,不过以图片形式反映的并不多。会理地震发生,新华社迅速发了一组会理地震灾区的照片,其中这张照片最让人关注,因为母爱,这张照片感动了世界,邹森的这张照片在众多国内外优秀摄影师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据邓志发说,因为有人看到那张照片,他收到的直接捐款有三四千元。
  会理地震发生后,许多组织和个人纷纷向会理地震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各种捐款捐物送到灾区……当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进展十分顺利。除有政府有力有序的措施,有各援助队伍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因素外,这张照片也起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
  
  充满爱的家庭
  
  邓志发说:“我与文学金结婚17年,从来没有吵过架,更没有打过架。她是个好媳妇!”
  邓志发10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主要是在攀枝花建筑工地,虽然只隔上百公里,可是只有在插秧打谷等农忙和过年时回家呆几天,每月要寄给家中上千元。文学金一个人在家撑着,土地不到一亩,她还包了一亩多地种庄稼,还要喂几头猪,而最重要的是要照看儿女上学。
  邓志发说:“媳妇非常爱儿女。女儿性格内向又胆小,迟了不敢去学校,媳妇从女儿上学前班开始到二年级一直都要送到学校才走。儿子上中学忙,天天媳妇都要等他回来才心落。”
  在这样贫困的家庭,在这样充满母爱的家庭,儿女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邓志发的嫂子陈自芳告诉记者:“文学金在家管好了两个娃儿,两个娃儿也听话,学习都好。”
  两个儿女关系也非常好。小时候,妹妹在哥哥的背上长大,再大些两人经常一起去割草,哥哥种花妹妹浇水。星期天回到家,哥哥还像老师一样为妹妹讲课。
  邓志发回忆:“去年4月家中正在打麦子,邓建勇悄悄地背着父母拉着妹妹到镇上照了几张相,这些照片在箱子里,没有弄坏,没想到这便成了兄妹俩最后的照片。”
其他文献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郭沫若,中国文坛巨子,集学者、诗人、作家于一身,集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于一体,原本是中国文艺界活跃的人物。“文革”一开始,郭沫若便吃了一闷棍。荒唐岁月的荒唐批判,今日成了笑柄。  郭沫若写过一首词《满江红》,内中有一句“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这“东方白”遭到多方责难,理由是人人皆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你这“东方白”不是明目张胆“反毛主席”!  吴晗的《
期刊
“我能活这么大的岁数,放风筝起了很大作用。”住在丰台区西罗园的89岁老人刘汇仁在退休后就迷上了风筝,他最擅长放风筝中难度最大的龙筝,老人曾经放过最长的龙筝达135米。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已无法再驾驭那么长的龙筝,但只要有风筝,老人的生活永远不会寂寞。    公园里展示绝活  上午,记者在永定门外的一个公园门口等待老人。11点左右,一位穿着中式棉袄的老人驾驶着三轮摩托车过来,如果不是老人的儿子和
期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等地的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灾害。  作为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这种因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剧烈变化以及地面强烈震动,很早就引起了古代中国人的注意,并在史书上作了翔实记载。  古人将地震也称作地动。  最早记载地震的是《竹书纪年》,那是在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帝乙三年。在《春秋》中,文公九年、襄公十六年、昭公十九年,哀公三年等多处,也都明确记载了地震或地
期刊
1948年10月,蒋介石在北平与傅作义通过北平防守大计时,突然接到宋美龄的信,信中说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抓了扰乱金融的孔令侃,要蒋火速到上海去救外甥。蒋于是不顾北平防务大事,飞往上海,傅作义因此对蒋更失信心:“蒋介石要美人,不要江山,我们还给他干什么!”    我有生以来从未受过这种侮辱  蒋介石独裁,虽下野仍控制军政大权,宋希濂唯蒋命是从,招致何应钦不满,在电话中两人争执起来,何气愤地喊道:“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强烈地震,日本救援队迅速赶来。这是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他们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展开搜救,并对死难者精心处理,集体敬礼默哀。尽管他们和中国人语言不通,但是点点头、打个手势,或投以一个眼神,无不充满温情和暖意。  日本政府和企业、个人,还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表示“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国救灾。”超市、路边等公共场所设置捐款箱。有的家庭生
期刊
1999年8月17日凌晨,土耳其中部和西部地区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11月12日晚,土西部地区又发生里氏7. 2级强烈地震。  在土耳其旅游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趁此说了一个感人却也伤感的故事,发生在地震第二天……  地震后,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的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不可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她的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
期刊
每天清晨睡醒后,不忙起床,静卧5分钟,坐起后先叩齿(上下牙相互叩齿),两腮作漱口状,使唾液满口,然后咽下;同时鼻吸气后闭气一刻,右手从头上牵拉左耳十数次,再用左手从头上牵拉右耳。  拉耳之后净“三窍”,可以很好的调理机体,具体做法:  一净气窍:拉耳之后,伸3次懒腰,使关节充分舒展活动,同时大打哈欠3~5次,随即起床到僻静宽敞处,伸臂踮足连续进行10次深呼吸运动,尔后,哈哈大笑(总共4分钟左右)。
期刊
母亲节就快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无法陪伴在妈妈的身边,给妈妈做一碗热热的粥,炒一个青青的小菜,煲一个营养的汤,更无法听妈妈家长里短的“唠叨”。作为女儿,心里觉得有愧于妈妈!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 从我呱呱坠地,是妈妈无怨无悔的付出,日夜的辛劳,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母亲是不求回报的,她只求我能过得幸福快乐!  现在我已不用母亲为我操心日常生活的一切,但是我
期刊
一、灾降汶川  祸起汶川一瞬间,山崩地裂势惊天。  死神催命哀肠断,十万苍生丧九泉。    二、赞谭千秋  地震骤临,四川德阳一位中学教师谭千秋,毅然奋不顾身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四名学生获救……  铁骨撑开生命伞,任凭躯体尽摧残。  血红已染朝阳灿,光耀千秋照蜀川。    三、颂温总理  地震当日下午,从河南考察抵京的温家宝总理,正赶往中南海途中,得知噩耗,立即返回机场,第一时间奔赴
期刊
天地无情起变幻,乾坤扭转降灾难。  花也残,月也残。大雨几时歇,何时建家园?  到处悲凉,哭声不断,死亡似寻常!  满地同胞血,一腔愁苦怨。  眼看着流离失所,父母不见娇儿,  儿女难寻爹娘,生死不能团圆!  举目废墟,低头尸体,余震尚难安。    国家有义灭灾殃,民族同心急救援。  饭也甜,水也甜。灾情是命令,时刻不容缓!  军民抢险,临危不乱,大难可兴邦!  地方筹物资,中央急拨款。  到底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