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巨制,古雪今存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奇拓本,拍场现身
  2018年12月5日,在京城秋拍的一场“名人手稿信札专场”上,出现了一件旧拓本。这件拍品的品名和详情,拍卖图谱中有如下说明:
  《樊增祥旧藏墨拓》
  纸本册页;
  备注:此标的包括姚华花鸟、梁启超甲子九月为爱女令娴制“璇闺清供”及行书诗抄墨拓。
  看着拍谱上这几行简单的、语焉未详的文字,读者也许会疑问:这是什么东西的拓本?原物的材质、形制是怎样的?是什么年代的?收藏价值如何?如果我们对近代铜刻收藏稍有涉猎,会一看便知,这是一套著名的铜刻文房的拓本。这套铜刻是一组插屏,由十二幅类似镇尺的铜屏组成,犹如缩小的书画十二条屏,每幅銅屏一面刻有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的书法,一面刻有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阳贵筑人)的绘画,由北京琉璃厂的名店同古堂刻成。这在近代铜刻收藏史上是一个声名远播的传奇,数十年来,实物并未现身,拓本也难得一见。
  《铜匣古韵》(周继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一书,在“同古堂张氏”的章节中,有如下文字:
  京城文人渊薮,书画家极多,当时所用镇尺墨盒等文具多铜制,凡讲究之品,都要刻名家字画……尽管当时墨盒店多至数十家,但谁也争不过同古堂。张樾丞时率堂弟张寿臣并子少丞、幼丞及徒数人,把刻铜艺术推向顶峰,尤以樾丞、寿臣之作最为时人称道。当时张樾丞与梁启超、姚华联手制作十二铜屏风,梁书姚画张刻,一时传为惊世之作。该铜屏拓片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姚华评介》(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1986年6月出版)一书中有《征集姚茫父书画作品,整理北京各界的反映》(邓见宽整理)一文,其中记录史树青先生的一段话说:“有人认为他(姚华)是教育家,忽视了他的书画作品。最近一位华裔(梁启超的学生)捐赠一屏姚茫父与梁启超合作的书铜作品,价值很高,我馆很重视。”史先生说的“我馆”,即是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言捐赠品应该就是《铜匣古韵》中所说“梁书姚画张刻十二铜屏”的拓片。拍场出现的,正是和国博藏品内容一样的拓本。分析邓先生转述史先生的话的意思,我们猜测国博所藏拓本,装裱形式可能不是册页,或许是通屏(横幅)。
  我们拍下了这件《梁启超姚茫父合作十二铜屏拓本》。该册页尺寸约一尺见方,内页每开裱有两幅铜刻拓片,共24幅铜拓,另有一幅木刻拓片裱在两开内页上(通幅)。有数开空白页。拓片嵌裱,纸张呈自然旧色,经过了近百年的时光沉淀,墨色依旧灿然。
  铜刻拓片尺寸约为6×30(厘米)。这也是单屏实物的长宽尺寸,厚度不详。这12铜屏应该是装在一个硬木盒子里,盒子上刻有梁启超的题款:“璇闺清供,任公为爱女令娴制,甲子九月”。当然,这个特制的硬木盒子或许是多层的,还要有放置铜屏架和拓本的位置。这只是猜测,因为毕竟实物未见,也没有读到过关于实物细节的描述。
  拍谱标为“樊增祥旧藏”,想是征集时与樊增祥(1846-1931,字樊山,号云门,湖北恩施人)藏扎等旧物同出一源。
  我们诊视这件年代晚近(1924年,岁次甲子)的拓本,认为它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不仅对铜刻发展史而且对梁启超晚年思想和创作的研究,都是颇为独特的重要资料。从拓本收藏、书画欣赏的角度说,梁书、姚画、张刻在当时皆为一时之选,书画兼美,镌刻功深,拓裱精良,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二、名流竞技,亲笔写铜
  中国铜刻的历史十分悠久。铜刻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期是战汉时期。如为人称道的战国中山王器、汉延寿宫铜铭、汉海昏侯器刻等。唐宋元明至清代中期,也有刻铜,大多附丽于造像、器皿、首饰等,以线刻为多,是其他工艺的辅助——这漫长的时期铜刻艺术隐而不彰。直到近代(晚晴到民国),铜刻迎来了“艺术独立”的第二个高峰,载体就是墨盒镇尺铜屏等文房用具,刻艺由辅助变为主角。其代表人物,晚清有秀才出身的陈寅生,鼎革后有张樾丞、张寿臣、姚锡久等。
  陈封雄(陈师曾之子)在《陈师曾的画铜艺术》一文中,再现了同古堂铜刻的创作过程:
  我随先父到那个只有一间门面的同古堂去过几次。那时我年幼,现在只依稀记得那个店的后半部分是作坊。先父去了就直接到后面找张老板。作坊案子上摆着许多新制成的光板白铜墨盒和铜尺,上面已经均匀地涂了一层细白粉,等待书画家动笔。先父挑选了中意的墨盒或铜尺后,便在上面作画。通常都是画他最擅长的竹、梅、菊。有时墨盒体积较大(现从所遗拓本中发现有一个圆墨盒直径达21厘米),便勾勒一幅线条较繁的山水画。先父在铜件上创作的画都由张樾臣亲自奏刀,因为他的刻工最精,对先父的绘画体会最深,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爽毫厘,能将先父的绘画风格完全表现出来。
  
  从民国初年开始,在姚华、陈师曾的倡导下,很多名家参与了刻铜文房的创作。《民国刻铜文房珍赏》(周继烈主编,北京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一书中,收录有近70名作者的200多件铜刻。有些作品虽未见实物,但在文献中留下了记载或有老拓片存世。参与刻铜创作的名家,有清季遗老,有民国政要,有文史名家,也有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有当时即享声名如今妇孺皆知的名家如梁启超、梅兰芳、袁克文、马衡、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畬等,也有当时享誉艺林如今声名湮没的书画家如章浩如、钟刚中、冯臼、王君异等。民国北方画坛的中坚,除领军人物姚华、陈师曾外,林纾、金城、汤涤、吴观岱、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吴待秋、萧谦中、寿石工、王梦白、俞瘦石、张伯英、罗复堪、傅增湘、陈汉第、袁励准、陆和九、丁佛言、余绍宋、杨千里、马晋、颜伯龙、江采、王雪涛、吴光宇等也都曾吉金染翰,在铜刻上留下了鸿爪雪泥。
  鲁迅《北平笺谱序》中提到:“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合镇尺画稿,俾其雕镂,既成墨拓,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齐白石的一生》的作者张次溪回忆,民国初年齐白石刚到北京时,作品少人问津,“他为了生计,常给墨盒铺在铜墨盒或铜镇尺上画些花卉山水,刻成花样。所得润金,起初每件只有几角钱,增了几次价,才增到每件两元左右。”郑逸梅谈到吴待秋时说,“民初,吴待秋至北京,为某部小官僚,开始订润鬻画。当时有张樾丞者,设一文具铺,所出售之铜墨盒、铜镇纸,或书或画,均出待秋手,待秋之名,遂渐著于北方。”   陈师曾侄女陈小从,2006年曾有一首诗书赠周继烈先生,形象描述了近代铜刻文房发展的历史,原诗不易得见,为广传播,今将全诗录下:
  “文房称四宝,墨砚列其中。砚贵端歙洮,墨珍上党松。二者唇齿依,研磨费腕工。颇令八斗才,诗成墨未浓。巧者献奇策,劳逸毕一功。佳铜铸扁匣,内实丝绵绒。密闭长保湿,倚马可立供。匣盖平如镜,珠光灿莹莹。名家纷竞技,写画贻亲朋。孰为倡导者,先伯师曾公。三绝诗书画,余兴寄雕虫。挚友有同道,贵阳茫父翁。相邀退食暇,同古堂上逢。堂主亦雅士,雕镌具深功。刀锋助笔势,合作水乳融。文房添新宝,异卉绽刻铜。哲人虽日远,逸韵永无穷。丙戌孟夏陈小从呈稿。”
  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有如此众多的杰出书画家热情地投入到一种实用器的创作中去,这在美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工艺美术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姚陈两人私交甚笃,他们亲笔书画铜,是有先进的艺术理念作支撑的,这就是倡导“美术实用论”。陈师曾在《绘画源于实用说》中强调,绘画“并非徒供玩赏,而以空画独立者,乃附之于实器,用为美观,其主要目的则在于实用也。”
  邓云乡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中谈及同古堂,说“这是一家很有名的墨盒图章铺,地址在西琉璃厂路南。创始人是河北新河县人张福荫,字樾丞,精通篆法,仿古篆刻,名气很大,刻图章,也刻墨盒,是琉璃厂一绝。曾给藻文堂书铺主人王子霖刻一墨盒,上刻梁任公所书‘龙飞虎卧’四字,十分精到。”
  梁启超在1919年后,虽“政治兴味并不减少”,但把工作重点转到了学术上,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哲学观,也被称为“趣味主义”:“要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主张去除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占有观念,以审美的态度体验人生。艺术化的人生是以趣味为导向的人生,是充满活力的,是不断进取的。”梁启超与陈师曾、姚华皆交往甚密,是姚陈艺术圈子的精神领袖,不难看出,姚陈美术理念的“艺术实用论”,和梁启超的“生活艺术化”理論是一脉相承的。
  《梁书姚画张刻十二铜屏》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堪称民国铜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三、梁启超姚茫父交游考略
  铜刻创作需要多方合作,单件的完成已是不易,这样成组成套的创作,难度可想而知。完成这样的大作品,需要创意、策划、写铜、镌刻、打磨、制拓、添彩等多项工序,有赖“画师梓人,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遂越前修”。这诸多的工作,需要合作者良好的关系作为基础。
  梁启超和姚茫父熟稔且关系亲密。
  梁姚交好,有很深的渊源。首先是两人学术背景相似,学贯中西、眼界开阔。以旧学论,茫父是光绪甲辰科进士,任公17岁就已中举,后因“戊戌变法”失败,才逃亡日本。茫父也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其次是美学观念一致,师曾、茫父的“美术实用论”和任公的“生活艺术化”一脉相承。梁姚彼此倾慕,尤其是任公对茫父的艺术造诣非常赞赏,可谓茫父的知音。另外,两人还有亲戚间的乡贤情分。茫父是贵阳贵筑人,而任公生命中最重要的知遇之恩李端棻也是贵筑人。光绪十五年(1889),梁启超17岁乡试折桂,考中举人,以大学士身份典试广东的主考官李端棻,赏识梁启超,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李慧仙即是梁思顺、梁思成的母亲。李端棻是推广现代教育的先行者、贵阳一中的创始人。晚年的姚华隐居莲花庵,和陈师曾交好,陈师曾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伯严均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梁启超离沪赴湘,其中重要原因是张之洞力图控制《时务报》,梁启超难与其争,遂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
  最能说明任公和茫父亲密关系的,是任公为茫父五十岁生日贺寿作诗一事。任公《寿姚茫父五十诗》曰:
  茫父堕地来,未始作老计。斗大王城中,带发领一寺。廿年掩关忙,百虑随缘肆。疏疏竹几茎,密密花几队。半秃笔几管,破碎墨几块。挥汗水竹石,呵冻篆分隶。弄舌昆弋簧,鼓腹椒葱豉。食擎唐画砖,睡抱马和志。校碑约髯周,攘臂哄真伪。晡饮来跛蹇,诙谑遂鼎沸。烂缦孺子心,坦荡狂奴态。晓来揽镜诧,五十忽已至。发如此种种,老矣今伏未。镜中人冁然,那得管许事。老屋塌穿空,总有天遮蔽。去年穷不死,定活一百岁。芍药正盛开,胡蝶成团戏。豆苗已可摘,玄鲫亦宜脍。昨日卖画钱,况够供一醉。相携香满园,大嚼不为泰。
  1925年5月26日是姚茫父50岁生日。这一天,茫父的至爱亲朋“相携香满园(六部口黔菜馆)”,为茫父祝寿。席间赋诗作画,梁启超有《祝姚茫父五十寿诗》,博得众人喝彩,黄秋岳(1891-1937,名濬,字秋岳,福州人)《花随人圣庵摭忆》评曰“直可当茫父小传读……读任公此诗,茫父风趣跃于纸上。”
  《梁启超家书》(张品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记载,茫父生日两周前(1925年5月11日),梁启超给女儿梁思顺信中说:“我昨晚又作一首诗给姚胖子五十寿,做得好玩极了,过两天我一齐写好给小宝贝庄庄。我近日精神焕发,什么事都做得有趣。”
  和自己的家人称姚华为“姚胖子”,足见茫父和梁家的熟稔程度,也看得出,梁启超和姚华的相处,亲切而愉快,姚华在朋友圈中,以风趣诙谐著称。《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杜鹏飞著,故宫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一书中说,有一次,任公集杜韩诗句“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朝食千头牛,暮食千头龙”成联,说要送给在座的“懒而馋”的画师,姚华攘臂(“攘臂”一词意近“挽起袖子露出胳膊”)说:“非寡人无足以当此者”,任公答曰:“君殊不懒,即馋亦未必至此极也。”
  茫父诙谐风趣,并非随和不与人争。黄秋岳说“茫父又喜与人争,龂龂不少让。茫父尝以《前秦广武将军讳产碑》重出,与周印昆争辩甚力,任公有校碑攘臂之嘲焉。”周大烈所撰《姚华墓志铭》上说他在议会“无一不与人相忤,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与焉,乃愤而尽弃。”可见姚华诙谐是智慧,“茫茫”是本色。
  梁启超对《寿姚茫父五十诗》很重视,诗稿曾反复征求友人意见。5月12日梁启超有致林志钧(1878-1961,字宰平,号北云)一函,提到“寿茫父诗,昨托季常呈政寄复,辄复推敲,所改不少。原稿末段太促,余亦多未稳处,改后似稍惬矣。再奉寄,乞评教。原稿宜弃诸簏。记公游欧濒行时,曾检吾簏中残张,谓以留念,此意至拳拳。今两稿并奉贻,傥不以亵见罪。”此信末句也很值得重视,即当年任公所书只字片语,已被同侪珍若拱璧,即便弃之字纸篓也会被人捡起来留作纪念。   5月13日梁启超又有一书致林宰平,再论寿诗事:“宰平足下:昨所寄涂乙狼藉之稿,想已达,顷又有所改,更以寄上。此次于所认为不妥之处,悉以改正,大约可算定稿矣。弟于诗用力本浅,且久不作,故出笔轻率不惬,致劳屡改;然苦苦推敲,亦正是一乐,公想有同感耶。望将此稿并示髯及寿星,若谓要得,即付写矣。”末句中的“髯”,即是周大烈,朋友们称之“周髯”,任公诗中“校碑约髯周,攘臂哄真伪。晡饮来跛蹇,诙谑遂鼎沸”,“髯周”是周大烈(1862-1934,字印昆,湖南人),“跛蹇”是蹇季常(1876-1930,蹇念益,字季常,遵义人)。信中“髯及寿星”中的寿星,指茫父本人。也就是说,在寿宴前,茫父或许是看过此诗的。任公作此诗的过程“苦苦推敲,正是一乐”,颇可见民国风雅之一斑。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茫父于诗之造诣,在同侪中是公认的“超一流”的,献诗给茫父,不得不郑重。
  姚茫父得梁启超贺寿诗十分欢喜,依原韵所作的和诗,先后至少有两首,其一是回应任公贺寿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原韵和作;另一首是题在赠送给任公的旧拓(《前秦广武将军讳产碑拓》)上,两诗均见《姚华诗选》(邓见宽选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第149页和248页),在此略而不录。梁启超所书四条屏曾长期悬挂在莲花庵弗堂书房。
  对茫父诗学的推崇,还体现在有茫父参加的雅集,如有现场题诗,大都公推茫父操刀。据杜鹏飞《夕阳芳草见游猪》一文说,1925年秋,梁启超、蹇季常、林宗孟、姚茫父、范静生、王梦白诸人宴集于新月社,黄子美与徐志摩亦在座。任公以乾隆御制诗句“夕阳芳草见游猪”出迷射第七字,无人猜中,引为笑谈。画家王梦白当场写游猪三头,姚茫父补夕阳芳草并效唐应制诗作五言古体六韵题画,任公以楷书题乾隆诗句为画题。茫父诗曰:
  不觉悠然见,群猪正尔游。夕阳随地没,芳草贴天柔。陇外牛羊下,望中山水秋。尾摇红暗淡,蹄认绿夷犹。有幸陪龙仗,无端助凤楼。不因三写误,句向御题求。
  除了在雅集宴饮上相见外,两人的文化交往很多。1912年,姚华作《曲海一勺》,连载于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杂志;之后,姚华的《菉猗室曲话》《书适》等著作也都在《庸言》上分期交错连载。1913年3月上巳,茫父应梁任公之召,集于京西万牲园,纪念东晋永和九年癸丑修禊事,参与者四十余人,唱和诗以《癸丑禊集诗》为题刊载于《庸言》杂志第一卷第十号,画家姜筠绘图纪之,姚华有《癸丑上巳任公召集三贝子园》诗以纪之。1924年4月29日,北京美术界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茫父与凌文渊、陈半丁、齐白石等参与接待活动,5月20日梁启超、梅兰芳、郑振铎等设宴为泰戈尔践行,茫父亦在座。1924年5月18日,松坡图书馆第一次大会在北海快雪堂召开,合影于快雪堂石屏前。与会者有梁启超、范源濂、姚茫父、徐志摩等。
  梁启超在1924年6月11日与蹇季常信中,谈松坡图书馆各事,说“阅览成绩如此佳良(每周成绩表可登《晨报》),可喜之至,把我的兴致鼓动起来了。为筹款计,拟办一事,另纸呈酌(酌定后登报),尚欲要求茫父、植之、敷厂等卖画相助也。”(据《梁启超年谱长编》,丁文江、赵丰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其中提到的画家,植之即凌文渊(1876-1944,名庠,字文渊,号植之,江苏人),敷厂即罗复堪(1872-1955,罗惇?,号敷庵,顺德人)。
  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梁思顺生母)1924年9月13日去世后,由任公之弟梁启勋负责营造墓地,任公屡次在给梁思顺的信中谈及坟园工程的进度,在1925年8月3日给孩子们的信中,任公说:“我打算做一篇小小的墓志铭,自作自写,埋在圹中,另外请陈伯严先生做一篇墓碑文,请姚茫父写,写好藏起,等你们回来后才刻石树立。因为墓园外部的工程,打算等思成回来布置才好。”(《梁启超家书》第360页)由此可见,李蕙仙的墓(与梁启超的合葬墓)碑原来是打算由陈伯严(师曾的父亲散原先生)撰文、姚茫父书丹的。不过这个想法后来并没有实现。
  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姚茫父撰《公祭梁任公先生文》,并撰有挽诗二首。诗曰:
  绵绵千岁忧,了了一时休。犹传文字在,长使鬼神愁。风气开能早,行藏舍亦優。贾生非不寿,骚赋至今留。
  生连天五省,游共海三山。黄壤从今别,青冥何处还?文成繁露处,人忆惠风间。不用延之诔,仍将雪柳攀。
  四、璇闺清供,情深意长
  这套十二铜屏,是梁启超送给长女梁思顺的,任公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叫“璇闺清供”。璇闺是闺房的美称,清供就是清玩的意思。
  梁思顺1893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梁思顺是梁家的长女。在她之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儿子,但没过多久就夭折了。一直到8年后,也就是1901年,母亲才生下儿子梁思成。梁思顺是梁启超最为疼爱的孩子,《梁启超家书》中,除了给妻子李蕙仙的信,其余大部分的家书是写给梁思顺的。梁启超在日本时,她曾作为梁启超的私人秘书和日语翻译。民国初年,在父亲的主持下,梁思顺与马来西亚华侨、外交官周希哲结为夫妻,常年生活在国外。抗日战争期间,她在沦陷区北京,不为日本人做事。新中国成立后,她被选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文革开始,她没能逃脱厄运,在红卫兵多次毒打下,不堪受辱,于1966年在家自杀身亡。
  为什么梁启超要送给爱女这套铜屏呢?
  任公在铜屏上写到:娴儿归自海外,侍其母疾。遭丧后,相对凄然。余日以书课自遣。辄为写此。甲子九月,任公。
  1924年春,令娴的母亲李蕙仙的乳腺癌复发,令娴专门从国外赶回来,在母亲病重期间,一直侍奉左右。李蕙仙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24年9月13日病逝。夫人病逝后,为了悼念病逝的妻子,抚慰家人悲伤的心情,特别要奖励女儿的孝心,任公才制作了此“璇闺清供”。
  前文说过,李蕙仙是堂兄李端棻做主许配给梁启超的。李蕙仙的父亲李朝仪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曾任大兴、平谷知县,官至顺天府尹。同治八年(1869)授永定河道,署按察使,河道衙门在京南固安县,在任八年,修永定河有功,过世后民众为之立祠纪念。李慧仙即出生在固安县。李端棻幼岁而孤,叔父李朝仪视其为已出,待之甚厚。可以说,李端棻这个堂妹,比亲妹还要亲。   梁启超和李蕙仙这对患难夫妻感情极深。李慧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她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是新女性的杰出代表,和任公结婚后,不仅相夫教子,也是任公事业上的伴侣。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期间,李慧仙也曾在沪创办女子学堂,担任提调(校长)。“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出逃日本,她先回新会,又避澳门,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渡日本与梁团聚。他们相依为命,一起经历了时代的惊涛骇浪。梁启超在《祭梁夫人文》中有诗如诉如泣,读了令人感动:“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五、任公书铜,两宋倚声
  任公所书的洋洋洒洒的十二条屏,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这十二条屏的内容全部是宋词,以时代和词人划分,入选的北宋有苏轼、秦观、王诜、周邦彦、朱敦儒,南宋有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其中苏轼(东坡)、周邦彦(清真)、朱敦儒(希真)、辛弃疾(稼轩)各两幅,其余是秦观(淮海)、刘克庄(后村)、姜夔(白石)各一幅,另有集各家小令一幅,内含王诜(王晋卿《忆故人》)、秦观(秦少游《好事近》)、辛弃疾(辛幼安《清平乐》)和姜夔(姜尧章《点绛唇》)各一首。这是一部特殊情形下给特定读者的小型词选,特殊情形就是梁家女主人病逝,特定读者就是令娴梁思顺,当然,也包括任公本人和梁家的孩子们。
  任公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即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是超前的。他和孩子们的通信、谈话,向来都是彼此平等和尊重的。和一般意义上父亲给儿女的抄赠古人名句不同,任公给令娴抄写宋词,目的不是供学习用,重点在欣赏。这点是符合任公一贯的“生活艺术化”理念的。这些优美的词句,是有治愈功能的,是用来疗伤的。此时的梁思顺于宋词不是一个初学者,而是有很深造诣的专家,早在十几年前的光绪末年(1908年),她就在父亲和老师麦孟华(1875-1918,字孺博,号蜕庵,顺德人)的指导下,出版了宋词选本《艺蘅馆词选》。
  1924年,对于任公来说,是极为痛苦的一年。他在12月13日为《晨报》所写《痛苦中的小玩意儿》一文里说:“我的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他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丧事初了,爱子远行,中间还夹着群盗相噬,变乱如麻,风雪蔽天,生人道尽,塊然独坐,几不知人间何世。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活波兴会淋漓的我,这回也嗒然气尽了……”
  “我在病榻旁边,这几个月拿什么消遣呢?我桌上或枕边摆着一部汲古阁的宋《六十家词》,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除却我的爱女之外,这些词人便是我的唯一伴侣。我在无聊的时候,把他们的好句子集对做对联闹着玩,久而久之,竟集成二三百副之多……”
  任公书集宋词联,大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任公是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在所涉足的各个領域都能有杰出的贡献,除了勤奋和天分,也和他极善于学习和追求完美极致的性格有关。集宋词为联,他是受了陈师曾的启发的。师曾喜集姜白石词为联语,一次访黄秋岳,曾问:“《扬州慢》中‘波心荡冷月无声’可对《琵琶仙》中‘春渐远汀州自绿’否?”后来在1923年秋的师曾追悼会上展有师曾遗作,这幅对联也在其中,全联为:“歌扇轻约飞华,高柳垂荫,春渐远汀州自绿;画桡不点明镜,芳莲坠粉,波心荡冷月无声。”任公集联,当时在《晨报》上有发表,其前言中任公有云:“今年我作这个玩意儿,可以说是受他(师曾)的冲动。”
  抄宋词以书铜,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铜屏有“甲子重阳后二日,饮冰老人记”)。在痛苦忧伤又渴望振作的情绪中,任公给爱女令娴所抄写的宋词,并不求文学史意义上的全面客观,而只是选取了符合令娴性情、为令娴所喜爱的章句,当然,也是此时此景中能唤起任公共鸣、为任公所喜爱的。比如苏东坡的《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东坡《洞仙歌》)
  另一幅用极工整的小楷书写了七首东坡的小令: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西江月》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好事近》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虞美人》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昭君怨》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渔父》
  (东坡小令)
  相信书写此幅时,任公心中定是在默默吟哦,感叹自己的心绪已被古人道尽。同样,选书辛弃疾词,也弃豪放求婉约,选了令娴少年时即喜爱的《丑奴儿近》: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稼轩《丑奴儿近》)   并在此幅,题了长款:
  “娴儿归自海外,侍其母疾。遭丧后,相对凄然。余日以书课自遣。辄为写此。甲子九月任公”。
  在另一幅稼轩词选中,任公选了《西江月》三首,其中一首:“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里面透出的达观和幽默,也颇合任公的一贯的生活观。
  周邦彦(字美成,有《清真集》)是北宋重要的词家,善长调,是任公和令娴都熟悉和喜爱的词人。任公两幅各书周邦彦一词,一为《大酺·对宿烟收》:
  对宿烟收,春禽静,下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粘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山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清真《大酺》)
  一为《兰陵王·柳荫直》: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清真《兰陵王》)
  这两首词均见于梁思顺选编之《艺蘅馆词选》,该书中《大酺·对宿烟收》有眉批“家大人云:最先念流潦妨车毂等语,托想奇拙,清真最善用之”;《兰陵王·柳荫直》有眉批:“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境,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犹幻。家大人云,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提起。”
  这十二条屏中,只有两幅落了款。除了那幅稼轩《丑奴儿近》,便是朱希真《樵歌·减字木兰花十七选三》的一幅,有长题:
  古人误我。独舞西风双泪堕。鹤去无踪。木落西陵返照红。
  人间难住。掷下酒杯何处去。楼锁钟残。山北山南两点烟。
  无人请我。我自铺氈松下坐。酌酒裁诗。调弄梅花作侍儿。
  心欢易醉。明月飞来花下睡。醉舞谁知。花满妙巾月满杯。
  有何不可。依旧一枚闲底我。饭饱茶香。瞌睡之时便上床。
  百般经过。且喜青鞋蹋不破。小院低窗。桃李花开春昼长。
  朱希真樵歌有减字木兰花十七首,中多俊语,此其三也。别一首末句云:依旧多情,搂着虚空睡到明。尤跌荡有致。
  甲子重阳后二日,饮冰老人记。
  任公这十二条屏,每幅的字数大约在200字上下,最长的一幅(东坡小令)近330字,均用极工整的行楷写出。任公的书法,在当时即极受推崇,享有很高的声名。邓云乡说:“任公的字,有浓厚的书卷气,端庄妩媚,使人爱不释手。任公在日本时,恭楷写诗稿寄给其师康南海,南海在诗稿上批云:‘何不直学龙藏寺?’南海主张写碑,不主张写帖,因任公笔势,教其写此隋碑,所以任公书法得力于此。”马衡在梁启超一件写于1917年的篆书册中有题:“任公书法出入秦汉,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其行楷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晚清以后殆无有出其右者……”(见朱中原《被误读的梁启超及民国书法》)前文提到任公致林宰平信中,有“记公游欧濒行时,曾检吾簏中残张,谓以留念,此意至拳拳。今两稿并奉贻,傥不以亵见罪”语,足见任公书法在当时即为友人宝为拱璧。
  任公对书法用力颇多,写字对他来说是有趣味的事,在给孩子们的信中,也常常为自己写的字得意。如1926年6月5日给梁思顺的信中,说:“思庄考得怎样?能进大学固甚好,即不能也不必着急,日子多着哩。我写的一幅小楷,装上镜架给他做奖品,美极了,但很难带去,大概只好留着等他回来再拿了。”
  六、“无人不说姚华好”
  这十二铜屏的一面刻的是任公的字,另一面是茫父的画。茫父在铜上画了十二幅花卉。铜刻墨拓的粘裱顺序是随意的,我们揣摩茫父的原意,按十二月花期,姑且把这十二幅排序为《水仙》《春兰图》《辛夷图》《山茶图》《蔷薇图》《荷花图》《海棠图》《凤仙图》《黄菊图》《苍松图》《古柏图》和《梅花图》。按十二月花期创作成组的文艺作品(诗词、绘画等),古人早已有之,茫父继承传统又能推陈出新。
  铜屏一面字一面画,最忌没有呼应,各说各话。为了呼应任公所抄宋词,茫父十二铜屏的题识,除个别画幅(“古柏图”题词出自杜甫《古柏行》)外,大多节选了两宋诗词的章句。
  如《水仙图》题为“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诗出宋杨万里《水仙花》:“韵绝香乃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春兰图》题为“苗分郑七穆,秀发谢诸郎”,诗出宋王十朋 《种兰有感》:“芝友产岩壑,无人花自芳。苗分郑七穆,秀发谢诸郎。世竞怜春色,人谁赏国香。自全幽静操,不采亦何伤。”《辛夷图》题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诗出宋王安石《乌塘》:“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凤仙图》题识“飞花只合秦楼去,莫与金钗压翠蝉”诗出南宋诗僧居简(号北涧);《荷花图》题识“玉井谩传青壁外,雪肤如在射山前。”诗见南宋周必大《白莲》:“污沟浊水叶田田,又见新栽京府蓮。玉井谩传青壁外,雪肤如在射山前。泛红入幕王家俗,种白开池陆子贤。不用若耶溪畔女,兰桡夜采月娟娟。”《黄菊图》题识“寒菊有至性,孤芳犯寒威”,诗出北宋王安石《黄菊有至性》,首字笔误为“寒”,原诗为:“团团城上日,秋至少光辉。积阴欲滔天,况乃草木微。黄菊有至性,孤芳犯寒威。采采霜露间,亦足慰朝饥。”《苍松图》题识“若遇风雷须守护,恐生头角便飞腾。”诗出宋文同《怪松》:“怪松屡见无如此,每度来观说向僧。若遇风雷宜守护,恐生头角便飞腾。秋声绕殿随斋磬,夜影侵廊对佛灯。韦偃毕宏今不在,欲求人画有谁能。”《梅花图》题识“浅寒篱落清霜后,疏影池塘淡月中。”诗出南宋陆游《梅花诗》:“浅寒篱落清霜后,疏影池塘淡月中。北客同春俱税驾,南枝与我两飘蓬。从来遇酒千钟少,此外评花四海空。惟恨广平风味减,坐看徐庾擅江东。”   茫父书画用印极为讲究。茫父深谙印学,不仅对印章的刻工、章法要求甚严,印文内容更是不落窠臼,孤诣独绝。这里说的印文内容,指吉语闲章。这十二幅画铜中,用印极多。除了姓、名、字、号、斋号印,所用闲章也很个性化,多为常人未道语。
  《水仙图》有印为“予情信芳”,出屈原《离骚》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大意是“人不知我也没什么,只有自己内心保持馥郁芳柔。”《春兰图》中的“与东坡同岁生”为姚华常用印,茫父生于1876年,岁次“丙子”,东坡生年(1037)亦岁次丙子。《辛夷图》有印“画又次之”,茫父曾言:吾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故有“画又次之”印,常钤于所作画上。《凤仙图》有印“感灵妫以受姓”,亦为姚华常用,书画上此印为陈师曾所刻。典出舜帝姓妫,后传姓为姚。《黄菊图》有印“霁色荣光”,也曾钤于所绘纸本花卉上,如《盆景秋海棠图》(《姚茫父书画集》第40页),语出自宋代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梅花图》有“多福庄严”印,语或出自宋米芾《诉衷情》:“多福庄严,富贵长年。”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茫父铜刻上的印,是铜上画印,与纸本书画上的印文字内容相同,篆法、章法并不一样。这也说明亲笔书画铜是书画家亲笔画在铜上的,并非刻工摹稿、缩刻。十二条屏上这诸多印章,就是茫父在铜上绘画时勾画上的。如果是刻铜者按纸稿摹刻缩临,以同古堂张氏的手段,印章和纸本书画上的印应该是丝毫不差的。而十二铜屏上的印,显然是茫父在画铜时即兴勾画的。
  例如“无人不说姚华好”一印。此印始见于茫父《黄牡丹图》(1924年作,见《姚茫父书画集》第41页),《弗堂遗印》亦选录(《姚茫父书法集》第168页)。这套十二铜屏中有《蔷薇图》一屏,题为“浅红疑中酒,微靥似窥人。茫茫父”,茫父铜上画印即为“无人不说姚华好”(图19)。我们略作比较,即可知铜上的印并不是书本上和纸本绘画上印的摹刻或缩刻,是重新创作的(也是随意写就的)一方新印:因为纸本画上的印有一只水鸟(鹭鸶),铜上的画印只有文字,且章法、篆法均不同。而没有水鸟的“无人不说姚华好”印我们在姚华书画上从未寓目。
  “无人不说姚华好”印的印文也值得一说。自用印文曰“无人不说姚华好”,是不是说茫父对画艺自信、自得,甚至有些“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呢?
  茫父学养渊深,学风谦逊。从不自我标榜,常存自我批判意识。茫父书斋占了莲花庵佛堂的一半,故名之曰“弗堂”。“弗”字取义“佛之半也”。这只是表层含义,究其深意,依笔者陋见,认为“弗”字的本意更不容忽视:“弗,不之甚也(《公羊传注》)。”这岂止自谦,说自抑也不为过。姚华常说“吾岂能画?诗而已、书而已”,画上常钤“画又次之”印。虽然茫父对自己的画艺尤其是对用功颇深的花鸟画自信是事实,世人对姚华绘画广有赞誉,喜爱有加、竞相收藏也是实情。但这些都不足以让画家自己生造出一方“无人不说姚华好”的印来。
  事实上,“无人不说姚华(花)好”句出有典,也就是说,这里面是有个“梗”在的。这句诗,是古人说的,是前人成句。诗出宋代徐积(1028-1103,字仲车,江苏淮安人。苏轼称之为‘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的七言古诗《姚黄》。原诗很长,录其中间句略为:“玉面儿来争供帐,锦袍郎去斗抛钱。无人不说姚花好,费却春功亦不少。日长风暖绿梢低,坐上金仙困将倒……”徐积的诗是写牡丹花的,诗的本事即“魏紫姚黄”的典故。魏紫是红牡丹名品,出于魏家;姚黄是黄牡丹品种,出于姚家。这两种洛阳名花在宋代即广受世人推崇,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的诗文不胜枚举。
  茫父在《黄牡丹纪事》中说“蜀罗纶梓青好谜,尝制一谜曰黄牡丹,射余姓名”,是说友人罗梓青(罗纶,1876-1930,字梓青,号康侯,南充人)雅好制谜,曾出谜面“黄牡丹”,射“姚华”之名。茫父在诗词、绘画题跋中多次提及此事。我们知道,“花”“华”在古汉语中,语义相通,篆法相同;并且“花”字在宋代的洛阳,专指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说:“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他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云云,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所以“姚华”的字面意义可以理解成“姚家牡丹”,就是“黄牡丹”。也就是说,徐积的诗句“无人不说姚花好”,本意当然是指“无人不说姚家的黄牡丹好”,被茫父移来自用,刻为闲章,不仅贴切,而且有趣。此天成妙趣,是高级趣味,虽游戏文字,却理趣古奥,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姚华(花)”的多重语义,指牡丹花“姚黄”,指茫父本尊,也可意会为“姚氏所画之花”。故用于茫父写画花卉图中,所写之花不必牡丹。所以,这幅画了蔷薇的铜刻,茫父也勾写了此印。
  姚华为梁启超所画的这十二幅花卉,幅幅精彩绝伦(图20)(图21)。我们说“画铜不让纸绢”,在此又得到了印证。我们至今尚未见过纸绢本的姚华十二条屏。打开这十二幅墨拓的第一眼,确实感觉到了震撼。不亲眼得见,茫父的精彩,非我辈凡夫俗子所能梦见。拓只黑白二色,却满眼色彩斑斓;故纸无味无香,却醉人芬敷掩冉;古墨无声,谛听却云间羲和驭日;白铜泠泠,细抚似茫父手泽尚温。尝见有时人题茫父写佛铜拓墨本,有句曰:“佛法西来,原本孔门一脉;大江东去,无非黔水余波”,此言信不虚也。
  至此,我们对这件《梁姚合作十二铜屏墨拓》做了介绍。最后再简单谈一下书畫铜刻墨拓的历史。墨盒镇尺甫一刻就,即作墨拓,早在陈寅生时代就有先例。这既有文献记载,也有实物可证。《中国艺术家征略》(作者李放,1914年刻本)卷五《雕刻类》有陈寅生条目: “陈寅生顺天人,善镌墨盒,刀法圆秀,不减古人。尝缩刻五字未损本兰亭,精雅可拓。”说其“精雅可拓”,李放或许是见过陈刻兰亭序大盒的拓片。如今陈寅生后人府上还藏有一些寅生刻铜的墨拓。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序》中则明确提到“为镌铜者作墨合镇尺画稿,俾其雕镂,既成墨拓,雅趣盎然。”孙殿起《琉璃厂小志》称赞同古堂张樾丞,有“钝刀浅刻轻轻拓,铁线文成细细拦”句,也是兼表张氏刻铜、刻印二艺,刻就之后要制成拓片。我们理解,名家亲笔书画铜,刻成之后即施墨拓,除了留作资料、“化身千万”的功用,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名家的翰墨是写在铜上的,刻完了墨迹也就消失了,拓好后的墨本返回给写铜人一份(或数份),看看效果,是一种念兴,也是礼数。墨拓的效果也对书画家改善在铜上施墨的技法,或许也有一定的帮助,毕竟铜相比纸绢是一种不同的载体。
  目前所见民国铜刻旧拓,多为“初拓”。铜刻成品多涂有颜料,以彰刀痕灿然,彩概有红彩(朱砂)和石绿两种,以石绿为多。我们所说的“初拓”,是指刻就之后、加彩之前的拓本。
  根据近年来对实物、拓本的收藏和研究,我们认为这件“梁书姚画张刻”的十二铜屏,同古堂张樾丞肯定是参与了谋划的,在铜上操刀施刻的,张寿臣的可能性较大。我们说“梁书姚画张刻”,大抵是不错的。
  拓本是樊增祥旧藏。樊增祥是和陈散原、王湘绮、易顺鼎等齐名的诗人,和梁启超、罗复堪、梅兰芳等交往密切,民国甲子年前后,梅府缀玉轩中教梅郎诗词的就是樊樊山老人,教梅郎画佛像花鸟的是茫父,因此樊樊山老人有此拓本,也是顺理成章的。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有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说人生的履迹似“雪泥鸿爪”,而我们不妨以飞鸿喻铜,雪泥喻拓。拓本得见,是“古雪今存”,只可惜“鸿飞那复计东西”,十二铜屏的实物至今不知在何处了。拓本既得,足当珍惜,我辈有此眼福,实乃上天眷顾,古物有灵;还要祈祷上苍,鸿飞勿远,归去来兮,希望十二铜屏原物仍在世间,期待有一天能有缘相见。
  己亥新正于云在堂
其他文献
钱先广,1983年生,山东聊城人。2001年考入聊城师范学院美术系书法教育专业本科,而后在厦门大学、台湾明道大学获得书法硕士、博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故宫博物院书法博士后、泰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书法作品参加“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等征稿性展览,参加“一带一路”百名书法博士环球行邀请展、山东省青年书协成立30周年書法大展、第七届山东
期刊
摘要:“一切涉及肌肉运动的领域都必须以肌肉的放松为锻炼的基础。”说话和歌唱一样也是一种肌肉运动,是由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而产生的。发声器官肌肉紧张是造成职业用嗓者嗓音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建立松紧平衡机制才是解决嗓音疾病的根本。本文从呼吸、发声、语言三个方面,谈放松对职业用嗓者科学发声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降低职业用嗓者“声病率”的目的。  关键词:放松 职业用
期刊
画家简世哲  简世哲,1972年出生于嘉义县大林镇。1995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95 任教于彰化县立秀水国中;1999年任教于国立溪湖高中至今;2011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所。作品获全国油画展金牌、台阳美展油画类金牌、全国公教美展油画类第一名、帝宝美展油画类第一名、国泰世华新世纪潜力展第一名、军队文艺金像奖油画类金像奖、青溪文艺金环奖油画类银环奖、全国百号油画大展第二
期刊
画家黄少武  黄少武,1962年3月8日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自幼爱好美术,并师从我省著名版画家陈正元先生。对国画研习至今,并临摹过王成喜、关山月、宋代扬无咎等古今名人的梅花和其它花鸟画作品。2015年11月参加了书画频道第四十四期,为期十天的郭石夫大写意花鸟研修班学习。现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樟树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樟树市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作品入展江西省公务员作
期刊
画家姚剑波  姚剑波,知名画家,进修于山东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于北京画院白羽平油画工作室。曾担任泰安地区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北京2010美术馆研究馆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认识姚剑波先生有些偶然。3月初,我与北京画院的著名油画家白羽平先生受邀到江西婺源写生讲学。婺源一直下着雨,空气湿漉漉的
期刊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只研朱墨写乡风——关山月笔下的岭南风物”展,作为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于2017年10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关山月艺术馆展出。  关山月先生1998年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了105件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创作特征的力作。2017年是关山月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加深观众对关山月艺术的认识,本院特精选院藏27件关山月创作的包括木棉、榕树、花市、渔村、荔枝等岭南景物题材的
期刊
人在旅途,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在不经意的场合与你邂逅,偶然地走进你的生活。时间久了,大多会淡然远去,但有的却则交往日深,成为挚友。  我与艾新兄相识在2012年初春的北京,共同的爱好使我们不约而同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胡立民导师工作室的学习。当时他是班内学员中唯一个入过国展、省展,带着中国书协会员光环来继续深造的,用胡老师的话说是带着金元宝参加学习班的,这不由的令我对他多了一分敬意。甲午正月,我们又有
期刊
书法家李牧  李牧,别署放庐,又号巴陵武夫,湖南岳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夏京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溪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牧斋书院主持。7岁开始练习书法,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师从著名书法家李贵阳先生,受业于王镛、沃兴华、徐正濂、石开、何应等一批中国当代书坛的一线书家导师。其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青年展、全国首届手卷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气象洞庭·中国书法院岳阳十三人作
期刊
2011年,艺术家张完平先生以《秋收起义》为题材,参加了湖南百年历史绘画工程。在一年多的精心创作过程中,他以对待史实的严谨态度、面对历史事件的独特判断,以及针对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赢得了各界一致的好评。同时,他用艺术特有的感染力,向世人颂扬了秋收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立实施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总方针,并派毛泽东、彭
期刊
此书断断续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随着藏品的增多、刻铜收藏研究的深入,我们一直在添加整改。而今终于完结,我亦深深舒了口气。  父亲早有出书之愿,在买盒时就留意其艺术性,因而书中的墨盒档次都还说得过去,有可圈可点之处。  他为一盒有时长途去取,有时冒风险直接打款给不熟悉的人……因其爱盒深,家中存款早已耗尽,虽也做些古董小件的生意,但远远抵不过他买盒的手笔。  2003年,骑摩托辗转于行家间,淘来荣录底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