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来源 :当代经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Barm、Davoodi和Zou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一个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80—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分阶段实证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优势高于中西部地区。作者认为,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与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是造成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分权;跨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5)-0109—05
  
  一、引 言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目前财政分权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现代财政分权的有关理论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能更好地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因此由中央向地方转移财政收入和支出权力将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与此相反,Pmdenuhe等认为,由于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税收竞争和公共品竞争,因此适当的集权能发挥中央政府的规模经济优势,避免同级财政竞争的外部成本,从而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显然,仅从理论上无法判定财政分权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经过实证检验才能下结论。
  关于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一些实证研究。Ma较早地实证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有利于经济增长。Zhang和Zou检验了1978至1992年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的分配与省级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财政分权不利于经济增长。Lin和Liu则采用中国内地28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了1970—1993年财政分权对人均GDP的影响,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财政分权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些实证研究所关注的都是改革开放到分税制改革以前的情况,但自1994年以来的十多年间,中国不仅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并且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国内学者张晏和龚六堂对中国1986-2002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张和龚的研究与前面所有研究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将样本扩充到了分税制改革以后并且考虑了财政分权的跨时差异,他们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样本分界点,分两个阶段考察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上学者在考察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都没有考虑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跨地区差异。实际上,无论是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方式还是从政府公共支出构成看,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都呈现出十分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会影响财政分权的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期,中国财政分权的效应可能存在着地区差异。为此,在张和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我国财政分权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介绍;第三部分是计量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说明;第四部分实证检验我国财政分权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五部分对上一部分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后的财政分权效应,我们还引入了虚拟变量D94;变量TAX代表宏观税负水平,在此我们用预算内财政收入占CDP的比重来表示;CAPG表示就业人员人均资本增长率,这里我们用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来代表资本。此外,为刻画体制变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引入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比重SOU作为一个主要的解释变量。各变量的下标t代表年份,i代表省份,εit是扰动项。
  
  (二)样本数据说明
  以上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各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相应各年(其中河北省为(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相应各年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计量的经验分析建立在1980年至2004年各省经过计算整理后的面板数据。之所以选择1980年作为样本空间的起始点是因为我国全国范围内的财政分权实践是从1980年开始的。
  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1997年重庆从四川分离,成立为直辖市,为保证一致性,我们将重庆和四川合并。此外,我们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西藏和海南由于统计数据不全也不包括在内,这样一共有28个地方的数据。
  
  四、实证检验结果
  
  利用Eviews4.0软件,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我们对式(11)进行回归,在回归过程中,我们以分税制改革为样本分界点,将1980-2004年全样本划分为1980—1993、1994-2004年两个分时期子样本,回归结果见表1:
  上表1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结果,其中列1是分税制改革前样本的回归结果,列2对应的是分税制改革后样本的回归结果,列3则是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分税制改革前财政分权指标FD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分税制改革后FD的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在综合分税制改革前后的全样本中,FD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D·FD项的系数除在1980—1993年的样本中稍不显著为正外,其它两个时期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我国财政分权改革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它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D94·FD项的系数在统计上则不显著,这说明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并不存在显著的跨时差异。TAX指标的系数在1994-2004年的样本中不显著为负,在其它两个时期样本中显著为负。CAPG项的系数在三个时期中都显著为正。SOU项的系数在1980—1993年的样本中不显著为负,在其它两个时期样本中则显著为负。
  
  五、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实证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财政分权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而且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优势高于中西部地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和财政分权的程度有关,而且和财政分权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有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主程度、法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等将影响财政分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方式、公共支出的构成等也会影响财政分权的效果。下面我们从这两方面深入分析引起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   在我国,无论是从发展阶段、财政资源还是从居民流动性来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都呈现出十分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整体上已步人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前中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财政资源的巨大差异。总体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的财力资源较为雄厚,而中西部地区的财力资源相对匮乏(见图1)。另外,在东部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与劳动力平均技能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相应地,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具有更大的流动性。这种人口流动性的地区差异与财政资源的地区差异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拥有不同的财政行为。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都以发展经济为己任,因此地方政府对资本这一流动性较强的稀缺要素有着近乎本能的强烈兴趣,这对东部地区政府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外来资本,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努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另外,由于居民的流动性较强,为了吸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也不得不改善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如教育、卫生等。由于财政资源较为充裕,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对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和提供教育等公共产品往往都能兼顾,因而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资本和劳动力,从而较快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但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财政资源相对匮乏、居民的流动性较差以及地方政府更感兴趣的是吸引外来资本,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对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财政分权刺激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发挥更大责任的领域可能仅仅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公共开支这一项。更为极端的情况是,由于流动性较强的、较高素质的那部分劳动力总是向东部地区流动,无论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如何努力改善公共服务,但其质量与数量总不如东部地区,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极有可能呈现出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流动的单一方向。这种劳动力单方向跨区域流动已经得到证实。
  因此,财政分权体制下为吸引外来资本而进行的财政竞争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由财政资源的地区差异与人口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共同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方式的差异造成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快于中西部地区。
  
  (二)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公共支出的自主安排也会影响财政分权的效果。Devaraian、Swamop和Zou指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条件还取决于各级政府的公共支出构成情况。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也可能使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呈现跨区差异。
  从我国东、中、西部平均公共支出构成比重(见表2、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公共支出构成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最低,中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都高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一直低于东部,这一比重只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才有所上升,而中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支出比重最低。在分税制改革以前三大地区的科教文卫支出比重相差不大,但到2004年,中西部地区的这一比重都低于东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就省级预算内公共支出而言,中西部地区的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较高,是较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再加上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总量本来就比较匮乏,因而用于生产性的公共支出数量就更为有限;而东部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支出比重一直较高。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构成方面的差异影响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积极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的发挥,从而使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
  
  六、总 结
  
  本文通过构造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优势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本文进一步指出,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与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是导致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呈现跨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转变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方式、优化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等是促进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积极效应发挥的有效选择。需要说明的是,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此外,其它第三方“中介”的影响也会影响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检验。遗憾的是,我们缺乏合适的工具变量来控制这种可能的内生性。在现有文献和工具的基础上,我们结论不能排除这些缺陷的影响。另外,由于省级以下数据资料的缺乏,在这里我们只考察了两级分权的影响,在数据资料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三级和四级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同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期内,城市化的发展对粮食产量增长有促进作用,而且粮食产量增长也将保证城市化发展的顺利进行,但在短期内,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为此,政府制定城市化发展政策时应避免其片面性,以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为达到长期内两者共赢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
期刊
摘要: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微观企业创新动力的集体缺失与升级动力不足,是与转型背景下集群内模仿——套利行为的普遍盛行至为相关。而这种模仿——套利机制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基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和产品介质反向工程的特有技术溢出渠道。从实践来看,以人力资本为介质的流转渠道是其主要方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先人企业与跟随企业的两方动态博弈模型,解析了这种模仿——套利机制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技术溢出效应
期刊
摘要: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考察增长时主要关注其规模与速度,本文认为随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日益重视,经济效率问题同样需要关注。本文注意到,传统增长模型主要涉及工作时间内的生产,但闲暇时间不但对工作时间形成替代,其中的活动还对个体素质及其工作效率有互补作用。为此,本文将闲暇时间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并用“时人均GDP”来衡量经济效率,建立经济效率模型,模型显示:受教育时间和闲暇时间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摘要:通过对部门生产函数及相关参数、系数的改造,将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入CGE模型,并模拟在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两个不同市场结构下国际油价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品市场设定为不完全竞争时,面对国际油价上升的冲击,GDP下降的程度大于完全竞争的情况。因此随着油品市场逐渐开放,油品市场的产出增加,可以增强我国石油产业和总体经济应对国际油价上升冲击的能力,应继续推动我国石油产业市场自由化的进
期刊
摘要:马克思以前的许多经济学家,例如斯密和萨伊,由于没有科学区分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都无意或有意地混淆了收入分配与收入源泉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别,“三位一体”公式就是这种混淆的理论表现形式。本文为了极其清晰地揭示出分配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区别,力求全面、深刻地辨析“三位一体”公式的虚伪性和合理性,以便从整体上再现资本作为商品化经济或市场经济主体的复杂二重性质。在这里,唯物辩
期刊
摘要: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国有股比重应该怎样选择呢?本文通过引入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发现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影响着国有银行的产出、成本、目标函数以及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率,并通过国有银行的利润与社会总福利相关联,通过国有银行的总收益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并集中体现为对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选择的影响。当国有股份的比重取0或1两个端点值都无法使得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达到最
期刊
摘要:经济学研究中的均衡主义与演化主义历来存在争论。本文在对经济均衡主义和演化主义的形成、内容及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检讨。本文认为,对均衡主义与演化主义在一个更为一般的框架内进行整合和创造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均衡;演化;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061-06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月度数据使用滤波分析方法分析省际CPI的同步性。指出:大部分省CPI与全国基本平行运行,而且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步性会进一步增强,产生差异的将是CPI的波动幅度和个别省运行上的领先或者滞后。因此,我国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有效调控总量。同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在科学的范围内谨慎探索“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实践。  关键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绝
期刊
摘要:IT产业是个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企业的发展与人的创造性劳动密不可分。从IT企业的主要产品——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来看,IT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在产品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一种时序分布。建立与IT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的研发人员配置模型,对于解决IT企业产品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投入的适时性、动态性和协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IT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人力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
期刊
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法制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成了近代中国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惯例等因素的差异,法制转型与经济增长在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展开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路径和特征。本文通过对1952-2003年间中国法院诉讼案与经济增长以及不平等诸变量之间实证关系的计量检验,认为:现代中国的法制转型,是一个生发于经济增长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