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冯家坝在丰都县“有钱”是挂了“牌”的——是四川省命名的该县惟一的“小康村”。因紧邻县城,是丰都的“工业重地”,企业星罗棋布,村民或工或商,日子安定富庶,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然而,到了1998年,这一切都改变了。
三峡工程蓄水,冯家坝有500余村民不得不就近后靠到地势更高的白沙坨,與相邻村合为白沙坨村。
一夜之间,工厂搬的搬、撤的撤,昔日繁华的工业区变得萧条破落。望着这块聊以安身立命的土地,村民们眼泪汪汪。移民马淑惠对动员她搬迁的干部说:“你们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们就近后靠了,找钱的门路没了,咋个活?”
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秦小龙在村民大会上的承诺掷地有声:“移出后,村里负责找项目、资金,保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赚,不但要过回以前的那种生活,还要过得更好!”
村民们信了,带着希望搬到了白沙坨。
但是,这个承诺异常沉重。从“金窝窝”搬到“穷窝窝”,村里各项指标立马亮起红灯。有的移民在失望之余外出务工去了;有的到码头上打零工;更多的却是三五成群“哗哗”地打起了麻将。
村支两委一班人经过透彻分析搬迁前村民们创收的主要模式,决定全力发展城郊型经济。
秦小龙得知涪陵有家珍珠饰品及门帘加工企业欲开设分厂的信息后,喜出望外,当即找了去,交纳3000元预付金签订了合同。回家左等右等两个月不见人来,秦小龙再到涪陵,那企业早已人去楼空。被骗了!但气可鼓不可泄呀,他偷偷掏腰包垫付了被骗去的3000元钱。
2000年,县里决定创办一个陶瓷企业的消息让村干部们心里一亮:村里不是刚好有一个破产倒闭的陶瓷厂吗?秦小龙立即跑政府找领导,从镇到县。在解决遗留的土地租用费等问题后,“歌德”陶瓷厂很快建成,一下子就解决了80多个移民的就业。
这之后,村委会说服了“国邦”校服厂定址白沙坨;引进了重庆“极力”服饰落户……到去年底,该村共引进企业25家,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搬迁前村民们有养殖的习惯,2002年的一天,熊伟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我想养蛋鸡,大家帮我出点主意。”村委会一班人觉得这个门路好,就鼓励他。秦小龙嘱咐熊伟:“养鸡不比养猪,专业性更强一些,你先要到一些大型养鸡场去学学,学好了再养。”熊伟第二天就去了石柱县一家大型养鸡场。秦小龙也没有闲着,立刻去拜访县畜牧局退休老局长陈永玉,请她“出山”。
但是,在宣传发动村民们养鸡的时候,只有移民马淑惠感兴趣。
4个月后,学了一身养鸡本事回来的熊伟一下子就养了2000只母鸡,3个月后,每天能捡100公斤蛋。初尝甜头,他马上按现代化标准搭建了能容纳1万只鸡的鸡舍,增养蛋鸡3000只。
马淑惠在陈永玉这个“高参”的策划和帮助下,一下子就饲养了3000只肉鸡。村委会深知技术支持和疫情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到镇畜牧兽医站请站长张勇定时到鸡场做检疫。
在熊伟和马淑惠影响下,2004年,全村养鸡户发展到15户。如今,白沙坨村已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不但猪和鸡实现了规模养殖,还拥有了全县最大的养牛场。养殖业步入正轨后,村委会利用该村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之畔的地理优势,集全村之力,修建了半自动的“北岸货运码头”,欲将其打造成丰都县北岸物资集散地,并利用地处名山镇至三合镇咽喉要道的交通优势,沿公路两边发展起了酒楼、修车场、农家乐、休闲中心等一批服务产业。
三楼一底的砖混办公楼、办公用轿车……村级经济的长足发展,让村委会一班人踌躇满志。村支书秦小龙自信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敢拼敢闯,只要党的政策一如继往,我们就有决心把过去‘小康村’的日子‘搬’回来,而且还要过得更好。”
然而,到了1998年,这一切都改变了。
三峡工程蓄水,冯家坝有500余村民不得不就近后靠到地势更高的白沙坨,與相邻村合为白沙坨村。
一夜之间,工厂搬的搬、撤的撤,昔日繁华的工业区变得萧条破落。望着这块聊以安身立命的土地,村民们眼泪汪汪。移民马淑惠对动员她搬迁的干部说:“你们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们就近后靠了,找钱的门路没了,咋个活?”
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秦小龙在村民大会上的承诺掷地有声:“移出后,村里负责找项目、资金,保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钱赚,不但要过回以前的那种生活,还要过得更好!”
村民们信了,带着希望搬到了白沙坨。
但是,这个承诺异常沉重。从“金窝窝”搬到“穷窝窝”,村里各项指标立马亮起红灯。有的移民在失望之余外出务工去了;有的到码头上打零工;更多的却是三五成群“哗哗”地打起了麻将。
村支两委一班人经过透彻分析搬迁前村民们创收的主要模式,决定全力发展城郊型经济。
秦小龙得知涪陵有家珍珠饰品及门帘加工企业欲开设分厂的信息后,喜出望外,当即找了去,交纳3000元预付金签订了合同。回家左等右等两个月不见人来,秦小龙再到涪陵,那企业早已人去楼空。被骗了!但气可鼓不可泄呀,他偷偷掏腰包垫付了被骗去的3000元钱。
2000年,县里决定创办一个陶瓷企业的消息让村干部们心里一亮:村里不是刚好有一个破产倒闭的陶瓷厂吗?秦小龙立即跑政府找领导,从镇到县。在解决遗留的土地租用费等问题后,“歌德”陶瓷厂很快建成,一下子就解决了80多个移民的就业。
这之后,村委会说服了“国邦”校服厂定址白沙坨;引进了重庆“极力”服饰落户……到去年底,该村共引进企业25家,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搬迁前村民们有养殖的习惯,2002年的一天,熊伟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我想养蛋鸡,大家帮我出点主意。”村委会一班人觉得这个门路好,就鼓励他。秦小龙嘱咐熊伟:“养鸡不比养猪,专业性更强一些,你先要到一些大型养鸡场去学学,学好了再养。”熊伟第二天就去了石柱县一家大型养鸡场。秦小龙也没有闲着,立刻去拜访县畜牧局退休老局长陈永玉,请她“出山”。
但是,在宣传发动村民们养鸡的时候,只有移民马淑惠感兴趣。
4个月后,学了一身养鸡本事回来的熊伟一下子就养了2000只母鸡,3个月后,每天能捡100公斤蛋。初尝甜头,他马上按现代化标准搭建了能容纳1万只鸡的鸡舍,增养蛋鸡3000只。
马淑惠在陈永玉这个“高参”的策划和帮助下,一下子就饲养了3000只肉鸡。村委会深知技术支持和疫情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到镇畜牧兽医站请站长张勇定时到鸡场做检疫。
在熊伟和马淑惠影响下,2004年,全村养鸡户发展到15户。如今,白沙坨村已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不但猪和鸡实现了规模养殖,还拥有了全县最大的养牛场。养殖业步入正轨后,村委会利用该村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之畔的地理优势,集全村之力,修建了半自动的“北岸货运码头”,欲将其打造成丰都县北岸物资集散地,并利用地处名山镇至三合镇咽喉要道的交通优势,沿公路两边发展起了酒楼、修车场、农家乐、休闲中心等一批服务产业。
三楼一底的砖混办公楼、办公用轿车……村级经济的长足发展,让村委会一班人踌躇满志。村支书秦小龙自信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敢拼敢闯,只要党的政策一如继往,我们就有决心把过去‘小康村’的日子‘搬’回来,而且还要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