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讨论农业、农村与农民的问题,那么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除了经济振兴更要在文化上完成振兴的使命,二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一、提出建设乡村书院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湖南省龙山县花桥村的调研,我们发现作为典型的连片特困区的农村,该地面对问题的问题是乡土文化记忆的流失问题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面对这一大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解答问题,问题的指向是乡土记忆的保护和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问题的解答的方案是通过对老人的访谈与口述史撰写与数字化保护,保护乡土的记忆,另一方面建设一座无偿的乡土书院,让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经典教育,从而保护受教育者的公平性,按照策划组的考察与咨询,我们拟定在花桥村建一座双功能的乡土书院。
二、灌顶书院的内涵及其功能
笔者走访了花桥村的村民胡生亮与李梅英夫妇,二老欣然愿意为书院无偿提供700多平方的场地,在场地中还有已经建好的一栋平房为书院使用,并且附属的配套设施能满足志愿者组织的需要。拟定书院未来规划的胡显斌博士强调,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 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是传统农耕社会文明的重要象征,承当的是传统社会的大学的职能,从今天回看历史,这些书院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痕迹,甚至可以说,有没有书院可以成为一个地域有没有文化,或者说有没有经典文化的重要标志。大湘西地区就有张家界的天门书院和嵩梁书院,慈利渔浦书院、桑植的罗洞书院、吉首潕溪书院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这对中心文化的输入与地域文化的输出是重要的枢纽。在前辈与先贤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在花桥村建立书院,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程序,我们从志愿者组织建设开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小作为到大作为,循序渐进完成书院的建设与规划。从设计策划的角度思考,书院需要解答三大问题,首先是书院的定位,第二是书院的功能,第三是书院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首先,书院的名字定为“灌顶书院”,待建的书院背靠一座大山,垂直高度800米,大山形似“笔架”,取名为笔架山,笔架山的左右两端是两个山坳,左右两边分别是田家坳、胡家坳,两个山坳处形成的低缓的坡地,在该地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环境下,山坳是种植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烤烟等作物的理想之地,在两个山坳的中间有一口山泉,汩汩流出,形似土家火坑屋中用来煮饭的鼎灌,取名为“鼎灌井”,这口井充分满足上山劳作的农民和上山耕作的牲畜的饮水的需要,所以这口井承载着数代人上山劳作的故事,由此,我们的书院把“鼎灌”二字化用为“灌鼎”,取“醍醐灌顶”之意,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书院的定位希望收集中西文化的经典,提供较完备的学习环境,用经典濡染莘莘学子,犹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
其次,灌顶书院的功能是两个,一是守住乡土的文化记忆,二是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前者面对的问题是乡土文化的遗失,遗失的物质层面是乡土村寨的物质基础及其精神文化的消失,例如村寨民居建筑被简易建筑所代替,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面对这样一种乡土文化消亡的事实,我们需要重新理清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节点,我们认为需要对老人的记忆进行保护,我们以书院为工作站,对该村庄的老人进行系列的访谈与记录,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乡土的记忆,初步拟定山、水、寨、田、人、鬼、神、怪、魅的内容与板块,整理30年代、40年代、50年代老年人的记忆进行第一组的口述访谈,在此基础上,再对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的晚辈进行口述访谈,这就形成乡土记忆的整体梳理,以人为中心,以故事为形式,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完成乡志的文化记录与挖掘。二是对乡土留守儿童的人文经典的导读,初步由胡生亮与李梅英夫妇捐赠首批图书,再由社会人士募捐部分经典数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读书、读报的温馨书房,所阅读的人文经典由专家制定,初步的畅想是中西方最为经典的文化典籍囊括其中,不求全但求经典。在保证小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有序的阅读与书院日常的维护,在没有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只能招募志愿者做基本的维护工作,目的是让留守儿童接触到文化经典,受到经典文化的濡染,为成为经世大才打好基础。两个功能合起来就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者是保存我们的记忆与乡土的文化传统,后者是传承文化记忆以及经典文脉的塑造。
三、灌顶书院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在是十三五期间国家以及地方建设的重心,这关系到国际民生。灌顶书院试图探索一种新模式,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我们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抢救式保护,也需要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怀。对乡土记忆的保留是建立在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设计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完成地方文化的基础建设,这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参照性意义。对留守儿童的经典教育可以为未来培养经世大才奠定基础,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用经典去启发心智。特别是,对乡土记忆的调研与文化挖掘更是为后辈的教育提供更好的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下去,并且会在后代的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灌顶书院虽然是一座簡陋的书房,但它承载着历史使命并具有新时代背景下的普适价值。
本课题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武陵山片区民族高等教育特色与民族文化发展互促研究(课题编号为16C1343)的阶段性成果。
一、提出建设乡村书院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湖南省龙山县花桥村的调研,我们发现作为典型的连片特困区的农村,该地面对问题的问题是乡土文化记忆的流失问题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面对这一大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去解答问题,问题的指向是乡土记忆的保护和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问题的解答的方案是通过对老人的访谈与口述史撰写与数字化保护,保护乡土的记忆,另一方面建设一座无偿的乡土书院,让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经典教育,从而保护受教育者的公平性,按照策划组的考察与咨询,我们拟定在花桥村建一座双功能的乡土书院。
二、灌顶书院的内涵及其功能
笔者走访了花桥村的村民胡生亮与李梅英夫妇,二老欣然愿意为书院无偿提供700多平方的场地,在场地中还有已经建好的一栋平房为书院使用,并且附属的配套设施能满足志愿者组织的需要。拟定书院未来规划的胡显斌博士强调,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 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是传统农耕社会文明的重要象征,承当的是传统社会的大学的职能,从今天回看历史,这些书院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痕迹,甚至可以说,有没有书院可以成为一个地域有没有文化,或者说有没有经典文化的重要标志。大湘西地区就有张家界的天门书院和嵩梁书院,慈利渔浦书院、桑植的罗洞书院、吉首潕溪书院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这对中心文化的输入与地域文化的输出是重要的枢纽。在前辈与先贤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在花桥村建立书院,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程序,我们从志愿者组织建设开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小作为到大作为,循序渐进完成书院的建设与规划。从设计策划的角度思考,书院需要解答三大问题,首先是书院的定位,第二是书院的功能,第三是书院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首先,书院的名字定为“灌顶书院”,待建的书院背靠一座大山,垂直高度800米,大山形似“笔架”,取名为笔架山,笔架山的左右两端是两个山坳,左右两边分别是田家坳、胡家坳,两个山坳处形成的低缓的坡地,在该地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环境下,山坳是种植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烤烟等作物的理想之地,在两个山坳的中间有一口山泉,汩汩流出,形似土家火坑屋中用来煮饭的鼎灌,取名为“鼎灌井”,这口井充分满足上山劳作的农民和上山耕作的牲畜的饮水的需要,所以这口井承载着数代人上山劳作的故事,由此,我们的书院把“鼎灌”二字化用为“灌鼎”,取“醍醐灌顶”之意,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书院的定位希望收集中西文化的经典,提供较完备的学习环境,用经典濡染莘莘学子,犹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
其次,灌顶书院的功能是两个,一是守住乡土的文化记忆,二是传统经典文化的教育。前者面对的问题是乡土文化的遗失,遗失的物质层面是乡土村寨的物质基础及其精神文化的消失,例如村寨民居建筑被简易建筑所代替,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面对这样一种乡土文化消亡的事实,我们需要重新理清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节点,我们认为需要对老人的记忆进行保护,我们以书院为工作站,对该村庄的老人进行系列的访谈与记录,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乡土的记忆,初步拟定山、水、寨、田、人、鬼、神、怪、魅的内容与板块,整理30年代、40年代、50年代老年人的记忆进行第一组的口述访谈,在此基础上,再对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的晚辈进行口述访谈,这就形成乡土记忆的整体梳理,以人为中心,以故事为形式,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完成乡志的文化记录与挖掘。二是对乡土留守儿童的人文经典的导读,初步由胡生亮与李梅英夫妇捐赠首批图书,再由社会人士募捐部分经典数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读书、读报的温馨书房,所阅读的人文经典由专家制定,初步的畅想是中西方最为经典的文化典籍囊括其中,不求全但求经典。在保证小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有序的阅读与书院日常的维护,在没有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只能招募志愿者做基本的维护工作,目的是让留守儿童接触到文化经典,受到经典文化的濡染,为成为经世大才打好基础。两个功能合起来就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者是保存我们的记忆与乡土的文化传统,后者是传承文化记忆以及经典文脉的塑造。
三、灌顶书院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在是十三五期间国家以及地方建设的重心,这关系到国际民生。灌顶书院试图探索一种新模式,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我们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抢救式保护,也需要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怀。对乡土记忆的保留是建立在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设计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完成地方文化的基础建设,这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参照性意义。对留守儿童的经典教育可以为未来培养经世大才奠定基础,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用经典去启发心智。特别是,对乡土记忆的调研与文化挖掘更是为后辈的教育提供更好的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下去,并且会在后代的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灌顶书院虽然是一座簡陋的书房,但它承载着历史使命并具有新时代背景下的普适价值。
本课题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武陵山片区民族高等教育特色与民族文化发展互促研究(课题编号为16C134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