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羊消化道线虫病是一类对反刍动物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给养羊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就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有助于广大养殖技术人员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关键词:羊消化道线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13
在羊的养殖过程中,一些疾病的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寄生虫病便是一大类问题,而羊消化道线虫病则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一旦发生,即可导致群体内出现大量贫血、消瘦的羊群,影响羊只的正常发育,并可造成羊大批死亡。
1 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1.1 流行特点
患病或带虫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粪便中会有大量虫卵存在。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约需1周,逸出的幼虫经2次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此即为其感染性幼虫。该幼虫移动到牧草的茎叶上,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而感染。第3期幼虫抵抗力强,多数可抵抗干燥、低温和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许多种类线虫的幼虫可在牧场上越冬。此期幼虫具有背地性和向光性的特点,在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时,幼虫从土壤中爬到牧草上,而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又返回土壤中隐蔽。故牧草受到幼虫污染,土壤为其来源。在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放牧易于感染。本病分布广泛,多数地区性不明显。春夏秋季是本病感染和发病的季节。
1.2 临床症状
羊经常混合感染多种消化道线虫,而多数线虫以吸食血液为生,因此,引起宿主贫血,虫体的毒素作用干扰宿主的造血功能或抑制红细胞的生成,使贫血加重。虫体的机械性刺激,使胃、肠组织损伤,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表现高度营养不良,渐进性消瘦,贫血,可视黏膜苍白,下颌及腹下水肿,腹泻或顽固性下痢,有时便中带血,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可因衰竭而死亡。尤其羔羊和犊牛发育受阻,死亡率高。死亡多发生在“春季高潮”时期。
1.3 病理变化
对因为本病的发生而导致的死亡羊只进行外观和解剖检查,外观上尸体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进一步解剖可以发现,脏器中有很多出血点存在,胃、肠黏膜发炎有出血点,肠内容物呈褐色或血红色。对比幼虫行进路线也可以发现其移行经过的器官出现淤血性出血和小出血点。食道口线虫可引起肠壁结节,新结节中常有幼虫。另外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在病羊的胃、肠道内存在大量虫体。
2 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1 诊断要点
本病的发生很容易与其他寄生虫病相混淆,所以要采取综合手段进行诊断,从而获取比较准确的结果。一般来说应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粪便检查和剖检发现虫体进行综合诊断。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应该加大粪便检查的力度,在检测过程中可以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效果较好。因牛羊等反刍动物草食习性的原因,带虫现象极为普遍,故发现大量虫卵时才能确诊。
2.2 治疗方法
对重症病例,应配合对症、支持疗法。
左咪唑,牛、羊体重6~10mg/kg,1次口服,奶牛、奶羊休药期不得少于3d。
丙硫咪唑,牛、羊体重10~15mg/kg,1次口服。
甲苯咪唑,牛、羊体重10~15mg/kg,1次口服。
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牛、羊体重0.2mg/kg,1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3 预防措施
应付本病最好的方法是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概率,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3.1 定期驱虫
定期驱虫是目前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最好的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羊场一般应在春、秋2季各进行1次驱虫。北方地区可在冬末、春初进行驱虫,可有效防止春季发病高潮。
3.2 粪便处理
粪便是羊消化道线虫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要对计划性驱虫和治疗性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及时清理,进行发酵,以杀死其中的病原体,消除感染源。
3.3 提高机体抵抗力
牛羊体内免疫抵抗力的提高依然是预防发生本病和其他类疾病发生的最根本途径,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饲料、饮水清洁卫生,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使用地表水源,尤其是河水和池塘水,一定不能使用。在冬、春季节,受外界环境经常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如大风降温等情况,对于牛羊的身体机能影响较大,所以在这些时间段内要合理地补充精料、矿物质、多种维生素,以增强抗病力。
3.4 科学放牧
对于有条件进行放牧的地区,一定要注意科学规划利用草场,因为羊消化道线虫在高温潮湿地域会变得非常活跃,致病力最高,所以在对牛羊进行放牧时应该尽量避开潮湿地及幼虫活跃时间,以减少感染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划地轮牧或畜种间轮牧。
参考文献
[1] 潘晓婷.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4).
关键词:羊消化道线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13
在羊的养殖过程中,一些疾病的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寄生虫病便是一大类问题,而羊消化道线虫病则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一旦发生,即可导致群体内出现大量贫血、消瘦的羊群,影响羊只的正常发育,并可造成羊大批死亡。
1 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1.1 流行特点
患病或带虫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粪便中会有大量虫卵存在。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约需1周,逸出的幼虫经2次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此即为其感染性幼虫。该幼虫移动到牧草的茎叶上,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而感染。第3期幼虫抵抗力强,多数可抵抗干燥、低温和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许多种类线虫的幼虫可在牧场上越冬。此期幼虫具有背地性和向光性的特点,在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时,幼虫从土壤中爬到牧草上,而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又返回土壤中隐蔽。故牧草受到幼虫污染,土壤为其来源。在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放牧易于感染。本病分布广泛,多数地区性不明显。春夏秋季是本病感染和发病的季节。
1.2 临床症状
羊经常混合感染多种消化道线虫,而多数线虫以吸食血液为生,因此,引起宿主贫血,虫体的毒素作用干扰宿主的造血功能或抑制红细胞的生成,使贫血加重。虫体的机械性刺激,使胃、肠组织损伤,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表现高度营养不良,渐进性消瘦,贫血,可视黏膜苍白,下颌及腹下水肿,腹泻或顽固性下痢,有时便中带血,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可因衰竭而死亡。尤其羔羊和犊牛发育受阻,死亡率高。死亡多发生在“春季高潮”时期。
1.3 病理变化
对因为本病的发生而导致的死亡羊只进行外观和解剖检查,外观上尸体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进一步解剖可以发现,脏器中有很多出血点存在,胃、肠黏膜发炎有出血点,肠内容物呈褐色或血红色。对比幼虫行进路线也可以发现其移行经过的器官出现淤血性出血和小出血点。食道口线虫可引起肠壁结节,新结节中常有幼虫。另外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在病羊的胃、肠道内存在大量虫体。
2 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1 诊断要点
本病的发生很容易与其他寄生虫病相混淆,所以要采取综合手段进行诊断,从而获取比较准确的结果。一般来说应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粪便检查和剖检发现虫体进行综合诊断。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应该加大粪便检查的力度,在检测过程中可以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效果较好。因牛羊等反刍动物草食习性的原因,带虫现象极为普遍,故发现大量虫卵时才能确诊。
2.2 治疗方法
对重症病例,应配合对症、支持疗法。
左咪唑,牛、羊体重6~10mg/kg,1次口服,奶牛、奶羊休药期不得少于3d。
丙硫咪唑,牛、羊体重10~15mg/kg,1次口服。
甲苯咪唑,牛、羊体重10~15mg/kg,1次口服。
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牛、羊体重0.2mg/kg,1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3 预防措施
应付本病最好的方法是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概率,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3.1 定期驱虫
定期驱虫是目前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最好的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羊场一般应在春、秋2季各进行1次驱虫。北方地区可在冬末、春初进行驱虫,可有效防止春季发病高潮。
3.2 粪便处理
粪便是羊消化道线虫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要对计划性驱虫和治疗性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及时清理,进行发酵,以杀死其中的病原体,消除感染源。
3.3 提高机体抵抗力
牛羊体内免疫抵抗力的提高依然是预防发生本病和其他类疾病发生的最根本途径,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饲料、饮水清洁卫生,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使用地表水源,尤其是河水和池塘水,一定不能使用。在冬、春季节,受外界环境经常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如大风降温等情况,对于牛羊的身体机能影响较大,所以在这些时间段内要合理地补充精料、矿物质、多种维生素,以增强抗病力。
3.4 科学放牧
对于有条件进行放牧的地区,一定要注意科学规划利用草场,因为羊消化道线虫在高温潮湿地域会变得非常活跃,致病力最高,所以在对牛羊进行放牧时应该尽量避开潮湿地及幼虫活跃时间,以减少感染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划地轮牧或畜种间轮牧。
参考文献
[1] 潘晓婷.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