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市区将课程改革置于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行政推动、区域联动、全员参与、精准研讨”的策略,在全区掀起探索、构筑素养课堂热潮,区域课程与教学改革努力实现由“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变,全面建设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
行政推动,确立区域素养课堂总目标
沙市区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区域总目标,即从总体上设计一个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改革目标,以此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素养课堂建设。区域目标既要体现沙市区课程改革优势和已经取得的经验,又要吸纳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成果和时代典型经验,兼顾理论和实践双重创新。在周密酝酿、精心设计并征求课程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沙市区构建了“四学·四养”区域“素养课堂”目标并在全区试行。
沙市区“四学·四养”模式主要内容框架由定义表述、理论内涵和“四学·四养”策略三个方面组成完整的模式形态。其定义表述为:“素养课堂”是以塑造学生现代城市公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注重主体精神的生命体验,激励性评价的科学态度为重点,以生成性、发展性、创造性为典型特征的区域性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实践模式。“素养课堂”的理论内涵分析由三方面组成,即从语源学角度探讨“素养”的意义构成,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分析“素养课堂”的研究价值,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阐述其实践意义。沙市区素养课堂的操作系统由“四学”与“四养”组成,前者为具体操作策略,后者为素养目标,“四学”是促进“四养”的必要途径。
“素养课堂”以整体提升学生基础性素养为前提,以凝聚、生成核心性素养为宗旨。沙市区根据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确定了通过“四学”策略(即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互学、体验探究悟学、激励性评价促学)构建“素养课堂”的操作框架,并培养与之相对应的品格与能力的行动策略。“导学、互学、悟学、促学”四大策略的科学推进,使沙市区的“素养课堂”有了方法和策略的保障,以此形成课堂的基本架构。
“素养课堂”以师与生、教与学为“双主体”,它们处于统一、圆融的教育场境之中,在此完成德性与智性、外塑与内生、价值追求与教学行为等范畴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全人”教育的新常态,以“培养核心素养、陶冶个性与品格、习得学识与才艺、涵养师生精神与智慧”的“四养”策略为师生发展定制明确的素养目标。
校本探索,催生“四学·四养”教学总策略
沙市区实验小学提出“做中学”素养课堂模式,以陶行知先生关于“做中学”的教育原理为基础,借鉴国内关于情·知互动教学模式的典型经验,以激发动力系统为前提,强调“做”(操作、运演、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动态的情境之中催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大赛巷小学提出“育美”素养课堂模式,继承学校长期以来关于“生命美育”的研究成果,强调课堂教学策略中的美育元素,运用体验、感悟、暗示、移情等方法,发掘学科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加强学科美育实践的力度。
红星路小学提出“生命课堂”素养课堂模式,强调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师生共建“生命体验场”,共同修习知识,颐养心智,达到生命和求知的双修功效。
沙市第二中学将现代生态教育理论与素养课堂实践紧密融合,提出了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课堂”模式。以尊重生命为设计立足点,以合作共生为实施支撑点,以圆融互摄为教学效能提升点,将“四学·四养”策略细化为生态单元,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能力,整体优化教学生态。
沙市实验中学提出“一主三法四环”素养课堂模式,即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法为支撑,以学、交、导、练四个课堂环节为格局,通盘设计优化课堂生态。
聚焦常态,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大研究
沙市区教育局组织教育科研人员,以各个学科为阵地,大力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题研究和学科“素养课堂”典型课例研究,特别是“四学”策略在具体课堂中的操作细节和要素组成,积累原初经验,让教师从“高效课堂”的思维方式转向“素养课堂”的思维方式。
学科教研人员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研究学科中的“素养”呈现和分布情况,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规律,明确课堂创新目标。搞清楚学科课程有哪些基础性素养,有哪些核心性素养;能力和品格的呈现状态如何,如何从教材体系之中加以归纳,等等。
区教科院牵头,开展学科典型课例的研究和汇展活动,每个学科都主抓几节示范课,让教师在观摩中体会“素养课堂”的思想观念、操作策略、个性风格、文化意蕴,让“素养课堂”由教育观念形态化为鲜活的生命形象。区教科院于2015年秋季举办了中、小学“素养课堂课例观摩”活动,展示了小学六个学科、中学九个学科共15节典型示范课,组织全区教师进行现场观摩并组织点评和说课。区教科院还提出“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小微课题研究”“个案研究”“教学叙事”“分析诊断研究”等方法,配合“一师一课”活动,力推精品课例。
加强区域性“素养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新设计课堂评价量表,按照“素养”目标的思路设计指标体系,以此促进课堂评价的改革和创新。
沙市区在2010至2014年间借鉴国内名校和相关地区“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积累了许多可资传承的精粹和优势,区教育局注重处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帮助广大教师树立“素养课堂”更是高效课堂的意识,强调“素养课堂”以人的生命成长为基础,是全面发展之上的学业质量,是人潜能释放、精神成长之上的有意义的发展。
创新实践,彰显“素养课堂”高品位
沙市区在“核心素养”观念引领下,积极探索建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结构形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素养课程”建设工程。主要措施是推进三类课程开发,即区域性生态体验德育课程、学校精品校本课程和教师自主开发的“小微课程”,增强“素养课程”的生成性、发展性、创新性。
沙市区于2015年7月承办了“全国生态体验教育年会”,集中汇展了沙市生态体验德育课程的实践成果。十余年来,沙市区坚持德育课程化,注重青少年真实的生命历程和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体验场”中抒发情感,得到精神洗礼。
沙市区提出“一校一品,校有精品,彰显文化品位”的方针,各学校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富有创意的课程系列,创编校本课程教材读本,开发校本精品课程。如沙市区实验小学“国文教室”经典诵读,北京路一小“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巷小学“梦回大唐,感受美韵”传统文化展演,洪垸小学《少年武道》武术课程,黄家塘小学《兰韵》课程,沙市实验中学“青春期教育”,沙市第二中学“中学生阅读指导”等,都呈现出“素养课程”的内在活力和教育精神。这些精品课程浓缩了学校的文化传统、教育理想和发展内蕴,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创新的标志和社会形象展示的名片。
沙市区重视校长课程改革领导力、执行力和开发力建设,坚信“没有课程创新观念和行动的校长,决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校长”,同时还积极倡导一线教师开发以学科、班级为平台的“小微课程”建设。如红星路小学语文教师“书香班级与阅读”,北京路二小教师主持的“班级博客”,等等,提升了教师“素养课程”的开发力,让教师对现代课程的价值内涵、文化意蕴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作者单位: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杨万军)
行政推动,确立区域素养课堂总目标
沙市区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区域总目标,即从总体上设计一个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改革目标,以此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素养课堂建设。区域目标既要体现沙市区课程改革优势和已经取得的经验,又要吸纳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成果和时代典型经验,兼顾理论和实践双重创新。在周密酝酿、精心设计并征求课程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沙市区构建了“四学·四养”区域“素养课堂”目标并在全区试行。
沙市区“四学·四养”模式主要内容框架由定义表述、理论内涵和“四学·四养”策略三个方面组成完整的模式形态。其定义表述为:“素养课堂”是以塑造学生现代城市公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注重主体精神的生命体验,激励性评价的科学态度为重点,以生成性、发展性、创造性为典型特征的区域性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实践模式。“素养课堂”的理论内涵分析由三方面组成,即从语源学角度探讨“素养”的意义构成,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分析“素养课堂”的研究价值,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阐述其实践意义。沙市区素养课堂的操作系统由“四学”与“四养”组成,前者为具体操作策略,后者为素养目标,“四学”是促进“四养”的必要途径。
“素养课堂”以整体提升学生基础性素养为前提,以凝聚、生成核心性素养为宗旨。沙市区根据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确定了通过“四学”策略(即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互学、体验探究悟学、激励性评价促学)构建“素养课堂”的操作框架,并培养与之相对应的品格与能力的行动策略。“导学、互学、悟学、促学”四大策略的科学推进,使沙市区的“素养课堂”有了方法和策略的保障,以此形成课堂的基本架构。
“素养课堂”以师与生、教与学为“双主体”,它们处于统一、圆融的教育场境之中,在此完成德性与智性、外塑与内生、价值追求与教学行为等范畴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全人”教育的新常态,以“培养核心素养、陶冶个性与品格、习得学识与才艺、涵养师生精神与智慧”的“四养”策略为师生发展定制明确的素养目标。
校本探索,催生“四学·四养”教学总策略
沙市区实验小学提出“做中学”素养课堂模式,以陶行知先生关于“做中学”的教育原理为基础,借鉴国内关于情·知互动教学模式的典型经验,以激发动力系统为前提,强调“做”(操作、运演、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动态的情境之中催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大赛巷小学提出“育美”素养课堂模式,继承学校长期以来关于“生命美育”的研究成果,强调课堂教学策略中的美育元素,运用体验、感悟、暗示、移情等方法,发掘学科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加强学科美育实践的力度。
红星路小学提出“生命课堂”素养课堂模式,强调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师生共建“生命体验场”,共同修习知识,颐养心智,达到生命和求知的双修功效。
沙市第二中学将现代生态教育理论与素养课堂实践紧密融合,提出了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课堂”模式。以尊重生命为设计立足点,以合作共生为实施支撑点,以圆融互摄为教学效能提升点,将“四学·四养”策略细化为生态单元,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能力,整体优化教学生态。
沙市实验中学提出“一主三法四环”素养课堂模式,即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法为支撑,以学、交、导、练四个课堂环节为格局,通盘设计优化课堂生态。
聚焦常态,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大研究
沙市区教育局组织教育科研人员,以各个学科为阵地,大力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题研究和学科“素养课堂”典型课例研究,特别是“四学”策略在具体课堂中的操作细节和要素组成,积累原初经验,让教师从“高效课堂”的思维方式转向“素养课堂”的思维方式。
学科教研人员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研究学科中的“素养”呈现和分布情况,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规律,明确课堂创新目标。搞清楚学科课程有哪些基础性素养,有哪些核心性素养;能力和品格的呈现状态如何,如何从教材体系之中加以归纳,等等。
区教科院牵头,开展学科典型课例的研究和汇展活动,每个学科都主抓几节示范课,让教师在观摩中体会“素养课堂”的思想观念、操作策略、个性风格、文化意蕴,让“素养课堂”由教育观念形态化为鲜活的生命形象。区教科院于2015年秋季举办了中、小学“素养课堂课例观摩”活动,展示了小学六个学科、中学九个学科共15节典型示范课,组织全区教师进行现场观摩并组织点评和说课。区教科院还提出“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小微课题研究”“个案研究”“教学叙事”“分析诊断研究”等方法,配合“一师一课”活动,力推精品课例。
加强区域性“素养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新设计课堂评价量表,按照“素养”目标的思路设计指标体系,以此促进课堂评价的改革和创新。
沙市区在2010至2014年间借鉴国内名校和相关地区“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积累了许多可资传承的精粹和优势,区教育局注重处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帮助广大教师树立“素养课堂”更是高效课堂的意识,强调“素养课堂”以人的生命成长为基础,是全面发展之上的学业质量,是人潜能释放、精神成长之上的有意义的发展。
创新实践,彰显“素养课堂”高品位
沙市区在“核心素养”观念引领下,积极探索建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结构形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素养课程”建设工程。主要措施是推进三类课程开发,即区域性生态体验德育课程、学校精品校本课程和教师自主开发的“小微课程”,增强“素养课程”的生成性、发展性、创新性。
沙市区于2015年7月承办了“全国生态体验教育年会”,集中汇展了沙市生态体验德育课程的实践成果。十余年来,沙市区坚持德育课程化,注重青少年真实的生命历程和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体验场”中抒发情感,得到精神洗礼。
沙市区提出“一校一品,校有精品,彰显文化品位”的方针,各学校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富有创意的课程系列,创编校本课程教材读本,开发校本精品课程。如沙市区实验小学“国文教室”经典诵读,北京路一小“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巷小学“梦回大唐,感受美韵”传统文化展演,洪垸小学《少年武道》武术课程,黄家塘小学《兰韵》课程,沙市实验中学“青春期教育”,沙市第二中学“中学生阅读指导”等,都呈现出“素养课程”的内在活力和教育精神。这些精品课程浓缩了学校的文化传统、教育理想和发展内蕴,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创新的标志和社会形象展示的名片。
沙市区重视校长课程改革领导力、执行力和开发力建设,坚信“没有课程创新观念和行动的校长,决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校长”,同时还积极倡导一线教师开发以学科、班级为平台的“小微课程”建设。如红星路小学语文教师“书香班级与阅读”,北京路二小教师主持的“班级博客”,等等,提升了教师“素养课程”的开发力,让教师对现代课程的价值内涵、文化意蕴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作者单位: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