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由于考试等功利性因素,中学生阅读数量偏少,阅读效率低下。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阅读主体心理研究,探索中学生不良阅读心理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提出一些思考和设想。
【关键词】阅读;心理;矫正
阅读终身学习的技能之一,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笔者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中小学生各100名;调查内容:在相应的学段,阅读过相应读物5本以上;阅读动机;调查方法:随机问卷调查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必读书目阅读情况)
1.阅读类型:
2.阅读动机:
3.阅读中问题处理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小学段还是中学段,中小学阅读量明显不足,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空间越来越少,其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阅读可选择类型狭窄
学生阅读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和应试联系在一起的,缺乏阅读主体和文本的愉悦交流。
2.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小学生阅读往往要好于中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量大幅下降。
3.老师的阅读指导失当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很多同学的阅读全在兴趣上,无特定目的去选择,即使有,也是为应付考试;63%的中学生生是通过父母、老师的指导去选择的,选择的内容往往也是指向应试;阅读时作笔记的中学生生占7%;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使用相关方面的工具书1.1%,向老师请教的高中生有0.8%。偶尔与同学探讨所读过的名著的学生只有占7%。
此外,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经常将时间放在阅读上的非常有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休闲性杂志或小说,更多的学生则是愿意去泡网吧娱乐。这些不良的阅读心理行为,对阅读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步骤和措施加以矫正和引导。可是,不少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漠视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主体,以至在指导阅读中发生偏差。他们只把阅读当作是一种纯智力活动,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功利色彩明显。因此,忽略了阅读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对阅读主体心理的研究与指导,而只是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指导以及具体文章的解析上下功夫。殊不知,中学生不能进行成功的创造性阅读,很多是他们不良阅读心理与行为使然。
1.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首先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时我们增长知识,提高修养,获得写作借鉴的重要途径。是我们获得终身学习本领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阅读时就不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身入宝山空手而归”。要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内部阅读的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到汉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厚积学生的文化底蕴。
2.有选择性的阅读,延伸阅读空间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感悟生活、体验激情。
要加强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导。中外文学名著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史文化遗传的精品。读一本好的书,就像沐浴在春风中,让人心旷神怡,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感情可能会伴随读者一生。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激励他们去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创设展示舞台,激发阅读潜能
学校、老师、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加强指导、培养其独立自主的选择阅读内容。要让他们学会有自己的主见,多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多举办一些阅读交流活动,如开设“读书交流课”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在互相交流中都互相受益。可以为学生创设“谈天说地”、“朗读比赛”、“阅读竞赛”、“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和表现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体验阅读的成就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探求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关键词】阅读;心理;矫正
阅读终身学习的技能之一,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内的书本阅读,而是渴望从更广泛的渠道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不足或误区,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笔者在当地中小学校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中小学生各100名;调查内容:在相应的学段,阅读过相应读物5本以上;阅读动机;调查方法:随机问卷调查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必读书目阅读情况)
1.阅读类型:
2.阅读动机:
3.阅读中问题处理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小学段还是中学段,中小学阅读量明显不足,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空间越来越少,其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阅读可选择类型狭窄
学生阅读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和应试联系在一起的,缺乏阅读主体和文本的愉悦交流。
2.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小学生阅读往往要好于中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量大幅下降。
3.老师的阅读指导失当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很多同学的阅读全在兴趣上,无特定目的去选择,即使有,也是为应付考试;63%的中学生生是通过父母、老师的指导去选择的,选择的内容往往也是指向应试;阅读时作笔记的中学生生占7%;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使用相关方面的工具书1.1%,向老师请教的高中生有0.8%。偶尔与同学探讨所读过的名著的学生只有占7%。
此外,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经常将时间放在阅读上的非常有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休闲性杂志或小说,更多的学生则是愿意去泡网吧娱乐。这些不良的阅读心理行为,对阅读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步骤和措施加以矫正和引导。可是,不少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漠视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主体,以至在指导阅读中发生偏差。他们只把阅读当作是一种纯智力活动,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功利色彩明显。因此,忽略了阅读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对阅读主体心理的研究与指导,而只是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指导以及具体文章的解析上下功夫。殊不知,中学生不能进行成功的创造性阅读,很多是他们不良阅读心理与行为使然。
1.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首先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时我们增长知识,提高修养,获得写作借鉴的重要途径。是我们获得终身学习本领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阅读时就不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身入宝山空手而归”。要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内部阅读的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到汉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厚积学生的文化底蕴。
2.有选择性的阅读,延伸阅读空间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感悟生活、体验激情。
要加强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导。中外文学名著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史文化遗传的精品。读一本好的书,就像沐浴在春风中,让人心旷神怡,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感情可能会伴随读者一生。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激励他们去创新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创设展示舞台,激发阅读潜能
学校、老师、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加强指导、培养其独立自主的选择阅读内容。要让他们学会有自己的主见,多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多举办一些阅读交流活动,如开设“读书交流课”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在互相交流中都互相受益。可以为学生创设“谈天说地”、“朗读比赛”、“阅读竞赛”、“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和表现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体验阅读的成就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探求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