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用治痈疡、呕逆、热咳;宋金元时期,功擅下气祛痰、止咳止呕,解表散邪,用治痰咳、呕逆、表证;明清时期,功擅止咳、透疹,用治咳嗽、哮喘、麻疹诸症;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主题词:前胡 效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根。该药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
一、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
前胡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见记载。《雷公炮炙论》记载了该药的鉴别:“凡使前胡,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误用,令人反胃不受食”,但对其性味主治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名医别录》首先记载了前胡的性味、功用及主治范围:“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晋代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善以前胡组方,治疗外科痈疡证。如黄芪汤用治痈疽内虚热,渴甚者;竹叶汤主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等;增损竹叶汤对于痈疽肿痛,烦热者效佳。前胡在上述三方中主要发挥消痰散结的作用。唐·《药性论》补充其功效谓:“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此时期应用前胡与其它药物配伍,功可祛热,尤宜热证兼咳嗽、呕逆者。如唐·《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大茵陈汤用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数紧者;《千金翼方》之前胡湯主治头痛,胸胀满,或寒或热,恶闻食气等。
《外台秘要》引《广济方》之前胡汤用治天行恶寒壮热,食则呕逆;该书另一首前胡汤用治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方清热降气,后方止咳化痰。《外台秘要》引《删繁方》之泻肝前胡汤,用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本书所载另一首前胡汤,功能泻肝,主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
前胡的消痰下气之功在此时期也开始被医家们所认识并有所应用。如《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之前胡丸,功能消痰下气止呕,用治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千金要方·卷十六》之前胡汤,主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胀满,不得食,寒热消渴;本卷所载另一首前胡散,主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前胡在这几首方中主要起到下气消痰之功。
此外,此时期还将前胡与其它药药配伍用治胸痹疼痛。如《千金要方·卷十三》所载之前胡汤,主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是对其下气消痰作用的引申。
二、宋金元时期,下气消痰,解表散邪
《日华子本草》重点论述了前胡的下气作用,认为其“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疝气”。关于前胡的临床运用,已明确治肺疾痰咳及外感表证,有时亦治胃之呕逆等。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多首组成药物不同的前胡散、前胡丸、前胡饮子等方,用治痰嗽、心胸不利、呕逆、脾胃不和、饮食不下等证。《圣济总录》亦记载了用于治产后肺寒咳嗽之前胡汤,用治妊娠恶阻之前胡饮,治疗胃气不和、呕逆不宁之覆盆饮等方。前胡在上述方中重点发挥其下气止呕,祛痰止咳的作用。
但此时期前胡在以下用于表证的方中主要发挥的是其解表散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八风散,可治疗小儿虚风,另外对于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者,有扶正祛邪之效。《三因极—病证方论》拟八物汤,主治厥阴伤风,恶风体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尺寸俱微而迟等证。《杨氏家藏方》制太一丹治疗伤寒伤风,肢节烦痛,憎寒壮热,或发热恶寒,烦燥迷闷,面色红赤,头痛如破者。《类证活人书·卷17》之金沸草散,治疗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等证。
由于前胡既能下气消痰,又能宣散表邪,所以临床用于表证兼咳喘尤为恰当。如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载败毒散,适宜于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等正虚外感风寒湿,又兼痰湿者。又《博济方》之金沸散,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皆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痛,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等。
此时期前胡还用治五官科疾患、疮疡疼痛等。如《圣济总录》之洗肝前胡汤,用治目睛疼痛如脱。本书中还记载用前胡汤治鼻渊,脑热,鼻塞多涕。《世医得效方》拟补心汤主治妇人阴中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太平圣惠方》载前胡散用治发背及诸疮肿,疼痛。
三、明清时期,功用扩展,应用全面
明清时期,有关的药物学专著对前胡的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与分析。如《滇南本草》谓其为:“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本草纲目》归纳其功效为:“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认为该药的特点是:“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本草通玄》则进一步总结:“前胡,肺肝药也。散风驱热,消痰下气,开胃化食,止呕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儿夜啼”。前胡的上述功能从以下前胡复方的运用中均得以体现。
如《幼科发挥》所载清金饮,专治伤风嗽吐。《时病论》取薄荷、前胡、牛蒡子、蝉蜕、淡豆鼓、瓜蒌壳等药组方,用于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之咳嗽等。《张氏医通》之前胡枳壳汤,治疗喘嗽上气,烦渴引饮,便实溺赤者。《笔花医镜》桔梗前胡汤,治疗肺气闭塞闷咳。《仁斋直指方》创人参前胡汤,功能疏风降气消痰,治风痰头晕目眩。《普济方》制前胡散,治疗痰热客于上焦,上喘气促,心下痞闷,不欲饮食。
此时期对前胡的功效及适应证的认识还有了较大扩展。如《专治麻痧初编》引《痘疹折衷》开豁腠理汤,功能解肌透疹,适宜于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等证。《普济方》载前胡饮子用治婴儿变蒸,潮热,烦渴,头痛;疮疖热伏,或疹痘未匀。《治疹全书》创制九味前胡汤,治疗疹初出时,身有微汗,吐泻交作。
四、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花前胡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含紫花前胡甙,还有挥发油、鞣质、甘露醇、糖类等物质。该药能促进气管分泌,有显著持久的祛痰作用。前胡甙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前胡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咳喘、肺炎、百日咳等。
五、小结
纵观之,前胡在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消痰下气、散结止呕;宋金元时期又对其解表散邪的功效有了较多认识;明清时期对前胡的认识及应用较为全面;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该药药性平和,内能下气消痰,外可宣散风热,为肺气上逆之喘咳、痰稠的常用要药,同时又可治疗外感风热证。凡是咳喘吐痰,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用,特别对于风热袭肺所致的咳喘效果尤佳。
参考文献:
1、李文华 季旭明,中药前胡的功效及应用渊源探析,论文网,2012,05
主题词:前胡 效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中药前胡,首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根。该药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功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适用于肺气不降之喘咳,胸闷吐痰,外感风热之头痛,咳嗽吐痰,气急等证。
一、晋唐以前,主消痰下气散结、止呕除热
前胡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见记载。《雷公炮炙论》记载了该药的鉴别:“凡使前胡,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误用,令人反胃不受食”,但对其性味主治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名医别录》首先记载了前胡的性味、功用及主治范围:“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晋代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善以前胡组方,治疗外科痈疡证。如黄芪汤用治痈疽内虚热,渴甚者;竹叶汤主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等;增损竹叶汤对于痈疽肿痛,烦热者效佳。前胡在上述三方中主要发挥消痰散结的作用。唐·《药性论》补充其功效谓:“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此时期应用前胡与其它药物配伍,功可祛热,尤宜热证兼咳嗽、呕逆者。如唐·《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大茵陈汤用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数紧者;《千金翼方》之前胡湯主治头痛,胸胀满,或寒或热,恶闻食气等。
《外台秘要》引《广济方》之前胡汤用治天行恶寒壮热,食则呕逆;该书另一首前胡汤用治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方清热降气,后方止咳化痰。《外台秘要》引《删繁方》之泻肝前胡汤,用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本书所载另一首前胡汤,功能泻肝,主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急塞。
前胡的消痰下气之功在此时期也开始被医家们所认识并有所应用。如《外台秘要·卷八》引《广济方》之前胡丸,功能消痰下气止呕,用治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千金要方·卷十六》之前胡汤,主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结聚,胀满,不得食,寒热消渴;本卷所载另一首前胡散,主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前胡在这几首方中主要起到下气消痰之功。
此外,此时期还将前胡与其它药药配伍用治胸痹疼痛。如《千金要方·卷十三》所载之前胡汤,主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是对其下气消痰作用的引申。
二、宋金元时期,下气消痰,解表散邪
《日华子本草》重点论述了前胡的下气作用,认为其“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疝气”。关于前胡的临床运用,已明确治肺疾痰咳及外感表证,有时亦治胃之呕逆等。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多首组成药物不同的前胡散、前胡丸、前胡饮子等方,用治痰嗽、心胸不利、呕逆、脾胃不和、饮食不下等证。《圣济总录》亦记载了用于治产后肺寒咳嗽之前胡汤,用治妊娠恶阻之前胡饮,治疗胃气不和、呕逆不宁之覆盆饮等方。前胡在上述方中重点发挥其下气止呕,祛痰止咳的作用。
但此时期前胡在以下用于表证的方中主要发挥的是其解表散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八风散,可治疗小儿虚风,另外对于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者,有扶正祛邪之效。《三因极—病证方论》拟八物汤,主治厥阴伤风,恶风体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尺寸俱微而迟等证。《杨氏家藏方》制太一丹治疗伤寒伤风,肢节烦痛,憎寒壮热,或发热恶寒,烦燥迷闷,面色红赤,头痛如破者。《类证活人书·卷17》之金沸草散,治疗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等证。
由于前胡既能下气消痰,又能宣散表邪,所以临床用于表证兼咳喘尤为恰当。如宋代儿科大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载败毒散,适宜于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等正虚外感风寒湿,又兼痰湿者。又《博济方》之金沸散,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皆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痛,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等。
此时期前胡还用治五官科疾患、疮疡疼痛等。如《圣济总录》之洗肝前胡汤,用治目睛疼痛如脱。本书中还记载用前胡汤治鼻渊,脑热,鼻塞多涕。《世医得效方》拟补心汤主治妇人阴中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太平圣惠方》载前胡散用治发背及诸疮肿,疼痛。
三、明清时期,功用扩展,应用全面
明清时期,有关的药物学专著对前胡的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与分析。如《滇南本草》谓其为:“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本草纲目》归纳其功效为:“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认为该药的特点是:“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本草通玄》则进一步总结:“前胡,肺肝药也。散风驱热,消痰下气,开胃化食,止呕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儿夜啼”。前胡的上述功能从以下前胡复方的运用中均得以体现。
如《幼科发挥》所载清金饮,专治伤风嗽吐。《时病论》取薄荷、前胡、牛蒡子、蝉蜕、淡豆鼓、瓜蒌壳等药组方,用于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之咳嗽等。《张氏医通》之前胡枳壳汤,治疗喘嗽上气,烦渴引饮,便实溺赤者。《笔花医镜》桔梗前胡汤,治疗肺气闭塞闷咳。《仁斋直指方》创人参前胡汤,功能疏风降气消痰,治风痰头晕目眩。《普济方》制前胡散,治疗痰热客于上焦,上喘气促,心下痞闷,不欲饮食。
此时期对前胡的功效及适应证的认识还有了较大扩展。如《专治麻痧初编》引《痘疹折衷》开豁腠理汤,功能解肌透疹,适宜于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等证。《普济方》载前胡饮子用治婴儿变蒸,潮热,烦渴,头痛;疮疖热伏,或疹痘未匀。《治疹全书》创制九味前胡汤,治疗疹初出时,身有微汗,吐泻交作。
四、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花前胡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含紫花前胡甙,还有挥发油、鞣质、甘露醇、糖类等物质。该药能促进气管分泌,有显著持久的祛痰作用。前胡甙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前胡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咳喘、肺炎、百日咳等。
五、小结
纵观之,前胡在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消痰下气、散结止呕;宋金元时期又对其解表散邪的功效有了较多认识;明清时期对前胡的认识及应用较为全面;近现代主要用治呼吸系统疾患。该药药性平和,内能下气消痰,外可宣散风热,为肺气上逆之喘咳、痰稠的常用要药,同时又可治疗外感风热证。凡是咳喘吐痰,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用,特别对于风热袭肺所致的咳喘效果尤佳。
参考文献:
1、李文华 季旭明,中药前胡的功效及应用渊源探析,论文网,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