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个青春的少年在青春时光发生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故事,故事可能有点凄凉,但是当他在晚年回顾往事的时候,却不免叹息自己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少年的时光。青春是一个懵懂、不知世事的时期,是充满“古伦木”与“欧巴”的时期。在中年的时候,这群曾经的哥们重新聚在一起,但是古伦木的一句“傻逼”向世界宣告了这个青春时代的结束。曾经是青春激情、吸烟、喝酒、打架,也许是错误与错误交织的时代,已经随着古伦木的一句“傻逼”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剩下的只是无尽的欲望,关于青春的激情已经被它掩盖,现实是扼杀青春的最好的一剂毒药。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青春记忆 死亡哀歌
一、关于青春记忆的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顾自己在幼年及少年时候的故事,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主人公——马小军自己脑海中的故事,可能事实与之相左,但是谁又能讲述得清呢?主人公也在最后发出了“自己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的感慨。这种无奈的感情,在主人公与刘忆苦在“老莫”里为了米兰发生冲突的场景中流露得最为浓重。当然这就是主人公的记忆被自己的感情牵着鼻子走的佐证,也为一个人记忆的不可靠做了证明。有时候,一种外在的味道或是香味更能让人寻找到与历史现实更为相近的真实。可见,记忆是会骗人的,当然包括自己在内。
故事可以追溯到“文革”期间,但是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青春的、充满阳光的,“文革”造成的动乱看似没有对这群孩子产生什么影响。《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另一个视角察看“文革”的时代,从小孩的视野描绘那段青芒岁月,即摆脱了“传统”的文革对于人的心灵造成伤害、扭曲的观点,另辟蹊径地从孩子的视野来看待“文革”,发现了一个与传统认识上不同的“文革”。
二、不幸与幸运的命运交响
在这个时代及在这以前,作为一个学生是处在三种社会:家庭、同伴、班级之间。他们游走在这三个社会之间,从这个社会的边缘走到另一个社会的边缘,充当着父母的孩子,同龄孩子的伙伴,班级的成员等不同的角色,轮换着,直到学生生涯的结束。而在剧中,由于“文革”的原因,主人公的父亲远去贵州任军代表,常年不回家;母亲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两个场景。而且,剧中有台词的成人只有不多的几个:马小军的爸爸、妈妈、胡老师及古伦木(傻子)等,而且,只有寥寥数语,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当中。导演的用意就在于营造一个家庭生活的缺失的状态,展现在“文革”时候,孩子们没有了来自父母的监护及家庭的温暖。
最后,剩下的就是主人公用调侃的语气所说的那个“小团体”。这就是同伴的社会,主人公就是在其母亲所说的“那群坏孩子”里寻找到了认同感及快乐。在这个集体里,他们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一起打架。他们讲义气,为了同伴可以拔刀相助,可以打群架,即使自己软弱也会鼓起勇气来拍上一板砖。这就是同辈团体对于自己同伴的保护,这就是在两个社会缺失的情况下,同辈团体对于青春年少的同伴的影响是胜过老师、同学甚至是自己父母的。可能在主人公看来,这个“小团体”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
三、女神与魔鬼的两面性
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个女人与这几个男孩之间的故事,一个女人当然就是本剧的主人公——米兰,而那几个男孩当然就是马小军、杨忆苦等几个军区大院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这时候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一次例行自己开锁“事业”时,违背了自己的“只开明锁”的原则,鬼使神差地见到了一张令自己意乱情迷的照片,仿佛“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而又迷人。她就此成为主人公心中的女神,在他的心目中,她就是世界上一切完美的化身,青春、精神、完美是她的天性。主人公心中的女神形象就这样植入了他的心里,就像其他少年一样拥有自己幻想的女神。当然,照片只是照片,照片里的女孩当然不是现实的,主人公心中的女神是米兰或不是呢?我们无从得知。
四、青春时代的死亡哀歌
《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个男孩的青春悲喜剧,更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哀歌。这是一个青春的少年,在青春时光里发生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故事。故事的本身可能有点凄凉,但是当他在晚年回顾往事的时候,却不免叹息自己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少年的时光。或许当时主人公在当时真正喜欢的是照片上的女孩,也许是米兰,也许是余北蓓,或者从来没有出现。但是青春的悲剧就是这样诞生,也是这样结束,最后米兰的离开宣告了爱情的破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小团体最终也是分崩离析,各自失去了联系。青春的时光就这样结束了,为青春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悲喜剧或是以这个男孩为代表的那一代孩子的悲喜剧,但是对于时代的哀叹却是没有任何喜剧的成分。
历史已经完成了从“欧巴”到“傻逼”的蜕变,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与主人公不同的时代。青春的热情还能否在我们身上绽放,这是一个疑问。因为那个时代死亡了,剩下的只是无尽的欲望,关于青春的激情已经被它掩盖,现实是扼杀青春的最好的一剂毒药。又有谁能够藐视现实的力量呢?而青春的激情靠另一种与现实相对的东西产生。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 青春记忆 死亡哀歌
一、关于青春记忆的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顾自己在幼年及少年时候的故事,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主人公——马小军自己脑海中的故事,可能事实与之相左,但是谁又能讲述得清呢?主人公也在最后发出了“自己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的感慨。这种无奈的感情,在主人公与刘忆苦在“老莫”里为了米兰发生冲突的场景中流露得最为浓重。当然这就是主人公的记忆被自己的感情牵着鼻子走的佐证,也为一个人记忆的不可靠做了证明。有时候,一种外在的味道或是香味更能让人寻找到与历史现实更为相近的真实。可见,记忆是会骗人的,当然包括自己在内。
故事可以追溯到“文革”期间,但是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青春的、充满阳光的,“文革”造成的动乱看似没有对这群孩子产生什么影响。《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另一个视角察看“文革”的时代,从小孩的视野描绘那段青芒岁月,即摆脱了“传统”的文革对于人的心灵造成伤害、扭曲的观点,另辟蹊径地从孩子的视野来看待“文革”,发现了一个与传统认识上不同的“文革”。
二、不幸与幸运的命运交响
在这个时代及在这以前,作为一个学生是处在三种社会:家庭、同伴、班级之间。他们游走在这三个社会之间,从这个社会的边缘走到另一个社会的边缘,充当着父母的孩子,同龄孩子的伙伴,班级的成员等不同的角色,轮换着,直到学生生涯的结束。而在剧中,由于“文革”的原因,主人公的父亲远去贵州任军代表,常年不回家;母亲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两个场景。而且,剧中有台词的成人只有不多的几个:马小军的爸爸、妈妈、胡老师及古伦木(傻子)等,而且,只有寥寥数语,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当中。导演的用意就在于营造一个家庭生活的缺失的状态,展现在“文革”时候,孩子们没有了来自父母的监护及家庭的温暖。
最后,剩下的就是主人公用调侃的语气所说的那个“小团体”。这就是同伴的社会,主人公就是在其母亲所说的“那群坏孩子”里寻找到了认同感及快乐。在这个集体里,他们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一起打架。他们讲义气,为了同伴可以拔刀相助,可以打群架,即使自己软弱也会鼓起勇气来拍上一板砖。这就是同辈团体对于自己同伴的保护,这就是在两个社会缺失的情况下,同辈团体对于青春年少的同伴的影响是胜过老师、同学甚至是自己父母的。可能在主人公看来,这个“小团体”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
三、女神与魔鬼的两面性
整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个女人与这几个男孩之间的故事,一个女人当然就是本剧的主人公——米兰,而那几个男孩当然就是马小军、杨忆苦等几个军区大院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这时候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一次例行自己开锁“事业”时,违背了自己的“只开明锁”的原则,鬼使神差地见到了一张令自己意乱情迷的照片,仿佛“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而又迷人。她就此成为主人公心中的女神,在他的心目中,她就是世界上一切完美的化身,青春、精神、完美是她的天性。主人公心中的女神形象就这样植入了他的心里,就像其他少年一样拥有自己幻想的女神。当然,照片只是照片,照片里的女孩当然不是现实的,主人公心中的女神是米兰或不是呢?我们无从得知。
四、青春时代的死亡哀歌
《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个男孩的青春悲喜剧,更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哀歌。这是一个青春的少年,在青春时光里发生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故事。故事的本身可能有点凄凉,但是当他在晚年回顾往事的时候,却不免叹息自己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少年的时光。或许当时主人公在当时真正喜欢的是照片上的女孩,也许是米兰,也许是余北蓓,或者从来没有出现。但是青春的悲剧就是这样诞生,也是这样结束,最后米兰的离开宣告了爱情的破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小团体最终也是分崩离析,各自失去了联系。青春的时光就这样结束了,为青春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悲喜剧或是以这个男孩为代表的那一代孩子的悲喜剧,但是对于时代的哀叹却是没有任何喜剧的成分。
历史已经完成了从“欧巴”到“傻逼”的蜕变,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与主人公不同的时代。青春的热情还能否在我们身上绽放,这是一个疑问。因为那个时代死亡了,剩下的只是无尽的欲望,关于青春的激情已经被它掩盖,现实是扼杀青春的最好的一剂毒药。又有谁能够藐视现实的力量呢?而青春的激情靠另一种与现实相对的东西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