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计算机课教学看似轻松,但要上出高水平、教出高质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深入了解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现状,作者对本校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几类较普遍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问题 解决
常听有的学科老师羡慕地说:“当计算机课老师真好,学生喜欢上,课后又不用批改作业,真幸福!”然而,计算机教师对这门课程却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因为要真正上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课,其难度绝不在语数外等课程之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而当今社会要求各层次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一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源自哪里?没有课后作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巩固如何完成?如何将学生对电脑、网络的喜欢转化成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都是上好计算机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专门在中专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计算机课,我想对你说……”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你从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2)家中有无计算机?(3)平时用计算机做什么?(4)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5)初中计算机课学过什么?(6)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7)计算机课你想学什么?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与他们对上课的兴趣并不成正比,教学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来源复杂,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的情况是大势所趋,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另外,不少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和追求升学率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这些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男生较多)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文字编辑,上网并收发邮件,甚至能够自己装系统,这部分同学能较快接受甚至超前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连开机关机都不会,鼠标也不能灵活操作。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2.学生热衷网络游戏,轻视学习功用。
网络已经成为大家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以学习的名义要求父母为其购买电脑,但是真正用来学习的人却不多。这次调查,对于喜欢计算机课的原因,80%的同学选择了“有机会上网”,而在回答上网做什么时,90%的同学选择了游戏或聊天,仅有10%的同学选择了查找资料。这些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中学生还因为娱乐丢掉了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由此可见,学生对上计算机课的高度热情,并非源自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而仅仅是出于对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热衷。大部分学生无视强大网络资源的存在,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增长知识、方便学习。
3.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
问卷调查还着重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作了调查,现在拥有QQ的同学占了78.5%,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占40.2%,而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系统的组成与二进制等基础知识的人数均不超过15%,可见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匮乏并没有转化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动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4.学习方式陈旧,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学习方式陈旧,将计算机的学习等同于其他以书本为主的课程学习,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而没能将操作实践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一旦题目变换就不会做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当今每个人能力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在当代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推广和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和困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因材施教,践行差异教育。
由于中职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以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比如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城镇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所以课堂提问时,难的问题不应提问这类学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问题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课堂练习时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既能对基础弱的学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又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引导学生确使用网络,加强学习功用。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如何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引导应当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学习用途,而不是说大道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觉得很好玩,身在其中、其乐无穷。对于爱好游戏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分析游戏代码的课程,让他们切身体会一下游戏是如何设计出来的,通过这些来转化他们的兴趣与激情。然后让他们学习编写一些小的游戏程序。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成效,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提高的学生很多。而对于那些爱上网的学生,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兴趣转化到制作网页、制作动画等方面。这些方法比一味地阻止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
3.采用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例如:在讲解《WORD邮件合并》命令时,课堂导入部分我选取了与学生专业相同的实习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发学生思考,并介绍《WORD邮件合并》命令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亲眼所见原本需要几小时的工作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得兴趣盎然,而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在课堂上我们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电脑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他人面前“卖弄”;一些同学设点小机关,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学习欲望,并很快形成互帮互学,相互赶超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种很好的教育时机,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单靠阅读几本书,听取别人所传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不实践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它,学习计算机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勇于实践和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上机操作,让他们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或其他精通的人请教,不要畏首畏尾,也不要怕麻烦,更不要因为没试过、怕弄坏而不去试。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在教学时,根据教学情况,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当堂学习的当堂应用,使他们能随时消化,不要留任何问题到明天。如在讲述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我把主机打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构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部件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部件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我将这些部件一一组装,同时将主板、CPU的作用、内存条功能,硬盘用途等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画面时,就产生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另外,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注重多鼓励、多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介绍的操作知识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摸索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创造性。
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层面宽广,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要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书明,袁雪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青海统计,2007,(11).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2008.
[4]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问题 解决
常听有的学科老师羡慕地说:“当计算机课老师真好,学生喜欢上,课后又不用批改作业,真幸福!”然而,计算机教师对这门课程却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因为要真正上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课,其难度绝不在语数外等课程之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而当今社会要求各层次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一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源自哪里?没有课后作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巩固如何完成?如何将学生对电脑、网络的喜欢转化成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都是上好计算机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专门在中专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计算机课,我想对你说……”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你从何时开始接触计算机?(2)家中有无计算机?(3)平时用计算机做什么?(4)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5)初中计算机课学过什么?(6)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7)计算机课你想学什么?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与他们对上课的兴趣并不成正比,教学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来源复杂,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的情况是大势所趋,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另外,不少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和追求升学率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这些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男生较多)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文字编辑,上网并收发邮件,甚至能够自己装系统,这部分同学能较快接受甚至超前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连开机关机都不会,鼠标也不能灵活操作。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2.学生热衷网络游戏,轻视学习功用。
网络已经成为大家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以学习的名义要求父母为其购买电脑,但是真正用来学习的人却不多。这次调查,对于喜欢计算机课的原因,80%的同学选择了“有机会上网”,而在回答上网做什么时,90%的同学选择了游戏或聊天,仅有10%的同学选择了查找资料。这些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中学生还因为娱乐丢掉了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由此可见,学生对上计算机课的高度热情,并非源自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而仅仅是出于对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热衷。大部分学生无视强大网络资源的存在,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增长知识、方便学习。
3.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
问卷调查还着重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作了调查,现在拥有QQ的同学占了78.5%,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占40.2%,而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系统的组成与二进制等基础知识的人数均不超过15%,可见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匮乏并没有转化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动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4.学习方式陈旧,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学习方式陈旧,将计算机的学习等同于其他以书本为主的课程学习,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而没能将操作实践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一旦题目变换就不会做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当今每个人能力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在当代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推广和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和困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因材施教,践行差异教育。
由于中职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以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比如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城镇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所以课堂提问时,难的问题不应提问这类学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问题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课堂练习时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既能对基础弱的学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又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引导学生确使用网络,加强学习功用。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如何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引导应当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学习用途,而不是说大道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觉得很好玩,身在其中、其乐无穷。对于爱好游戏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分析游戏代码的课程,让他们切身体会一下游戏是如何设计出来的,通过这些来转化他们的兴趣与激情。然后让他们学习编写一些小的游戏程序。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成效,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提高的学生很多。而对于那些爱上网的学生,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兴趣转化到制作网页、制作动画等方面。这些方法比一味地阻止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
3.采用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例如:在讲解《WORD邮件合并》命令时,课堂导入部分我选取了与学生专业相同的实习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发学生思考,并介绍《WORD邮件合并》命令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亲眼所见原本需要几小时的工作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得兴趣盎然,而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在课堂上我们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电脑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他人面前“卖弄”;一些同学设点小机关,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学习欲望,并很快形成互帮互学,相互赶超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种很好的教育时机,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单靠阅读几本书,听取别人所传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不实践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它,学习计算机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勇于实践和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上机操作,让他们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或其他精通的人请教,不要畏首畏尾,也不要怕麻烦,更不要因为没试过、怕弄坏而不去试。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在教学时,根据教学情况,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当堂学习的当堂应用,使他们能随时消化,不要留任何问题到明天。如在讲述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我把主机打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构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部件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部件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我将这些部件一一组装,同时将主板、CPU的作用、内存条功能,硬盘用途等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画面时,就产生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另外,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注重多鼓励、多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介绍的操作知识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摸索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创造性。
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层面宽广,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要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书明,袁雪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青海统计,2007,(11).
[3]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2008.
[4]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