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初,联合国为菲律宾女婴丹妮卡送上象征“70亿宝宝”的蛋糕,这意味着世界人口总量已达到70亿。目前,中国有近3亿儿童,每年还将增加1000万以上的新生儿,未来几年内迎来生育高峰已是大势所趋。
童装市场是一块肥美的大蛋糕已是不争的事实,总量预计有千亿规模。然而,国内的童装市场面对如此大的蛋糕,却显得有些尴尬。半壁江山被国外品牌占据不说,即便是剩下50%的份额,其中有七成童装尚处于无品牌竞争的状态,剩下可怜的三成掌握在国有品牌童装手里。如何吸引宝宝和父母的目光、确立自身品牌定位、打造自身品牌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国内的童装品牌来讲,已经到了迎接这一行业的“品牌消费”阶段,无论是在品牌定位方面还是在渠道建设方面,都到了必须变通的时候。
无论是那些很早就进入童装行业的品牌,还是依附成人装品牌建立起来的童装品牌,以及依靠线上渠道建立起来的童装品牌,都开始在2012年发力。今年的童装市场,有热闹可看了。
千亿蛋糕的现实面貌
中国是世界儿童人数第二大国,拥有3亿少年儿童,年均增长儿童人数1600万。2008年,中国童装消费额达500亿元,到了2011年,全国童装消费额突破700亿元,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亿元。
总体来看,中国童装市场呈现以下特征:
1、童装品牌产品多集中在中大童(4~12岁)和婴幼童(0~3岁),青少年装(12~16岁)涉及不多,这两年企业越来越重视向婴幼童和青少年装的延伸。但是就青少年装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是外来品牌阿迪达斯,其他国内品牌很少涉及。
2、价格集中在中高档。中国品牌童装给人的感觉就是价格普遍偏贵,和成人装的价格差不多。主要原因是目前品牌童装的设计、做工、面料和成人装差不多,只是减少了一点面料成本而已。
3、国内、国外品牌各占50%市场份额,国内产品中有30%有品牌,70%无品牌。整体上没有出现像运动装、男装一样令人侧目的大品牌。
4、销售渠道以百货、专卖店、主营店、精品店、超市为主,90%以上的品牌选择入驻商场、专卖店。很多品牌童装也开始开拓网络渠道,而且在网络渠道销售的增速非常快。
5、在设计方面,童装需要突出时代的潮流感,融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成为儿童的主要特点。因此,以不同的个性来定位童装品牌,进行市场细分,也是打造童装品牌的一种思路。
6、随着阿迪达斯、耐克、GAP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童装市场,国内的童装企业还将面临国外具有成熟市场操作经验和强大资源支撑的新一轮竞争。这种竞争不单体现在价格或生产制造能力上,更多则体现在品牌的全面竞争上。国内的童装品牌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综合国内的童装品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图表):
品牌来源 品牌名称(成人装品牌名称)
最后,从童装市场的消费受众来看,主力军主要由80后父母构成,而且未来几年就会蔓延到90后父母。至此,典型的“6+1”家庭结构越来越多地出现。也就是说,目前的孩子俘获了整个社会与家庭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童装市场也由满足基本穿着的实用型向追求时尚美观的品牌化转变。
综上所述,打造品牌化童装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无论从品牌定位、渠道铺设、传播策略,还是从数据挖掘和CRM管理方面,各家都开始着重发力。
战品牌
第一招 找准定位
品牌是要带给消费者一种感觉,包括产品的档次、特征、个性、目标消费群等等,要给消费者一个鲜明的形象。但是在2010年以前,能意识到并做到这一点的童装品牌少之又少。特别是那些早期进入童装行业的品牌,除了LOGO之外,几乎再难给消费者留下什么印象,这对于现在的童装市场环境来说,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因此,找准定位,通过市场细分、个性挖掘、功能开发、产品设计、店铺形象等方式塑造自身品牌成为童装企业的重点。
目前从产品价格来说,国内的低端市场充斥着大量缺乏品牌意识的低廉产品,而品牌童装一般都定位在中端。这个价格定位已经和国外品牌ZARA、GAP等相差无几,甚至比优衣库童装更贵。从价格上来讲,品牌童装并不能把这一点当作自身优势。
因此,品牌童装会从别的方面想办法,比如市场细分、个性挖掘、产品设计等等。
派克兰帝 重新定位 联合运营
1994年,中国童装行业尚未起步,北京派克兰帝有限责任公司就创立了。在当今的童装市场上,派克兰帝算是一位资深的“老品牌”。确实,除了发展年头非常早之外,派克兰帝的品牌传也是非常保守的,18年来很少有变化。多数妈妈知道派克兰帝这个品牌,但是通常跟价格偏高、品质好联系在一起,很难说出这个品牌的形象或者其他特征。
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成立较早的童装品牌来讲比较普遍,原因可能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童装品牌主要依靠产品质量和口碑来传播,而且那个时候童装的销售额都非常小,相应的推广预算也非常少,塑造品牌的意识淡薄,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
随着国内新晋童装品牌的兴起以及国外品牌的进入,派克兰帝这样的童装品牌开始感觉到压力,如果再不发出声音,就有被竞争对手挤压下去的危险。
派克兰帝市场部负责人余志华告诉《成功营销》记者,从2011年开始,派克兰帝在各个方面都着手调整。首先是邀请意大利的设计师,力求在品质和设计上达到国际化水平。其次,2011年,派克兰帝投放了1000多万的硬广,在北京的主要地铁沿线都投放了广告(这1000多万对于很少投广告的派克兰帝来说不是小数目)。此外,派克兰帝加强了渠道方面的建设,对线上渠道童壹库也加大了推广力度。
此外,派克兰帝最重要的也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调整,就是对品牌定位的调整。一直以来,派克兰帝的LOGO都是一个小鱼形象,而派克兰帝提倡的品牌精神也是“自信乐观,健康向上,不怕困难的小鱼精神”。现在,为了打破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派克兰帝需要为品牌内涵注入内容,虽然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时尚”和“品质”是关键的两个诉求点。
最后,基于派克兰帝本身对童装市场的了解和运营经验,李宁、Kappa以及海尔等这些大品牌开始与派克兰帝合作,将产品设计、运营、推广全部交给派克兰帝集团来运作,可以说达到了品牌强强联手的效果。
玛米玛卡 细分产品风格
玛米玛卡的品牌名称来源于两只小牛——一只叫玛米,一只叫玛卡。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玛米玛卡在品牌主张上“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新思维”为切入点,提出“童心童趣,鼓励鼓励”的广告语,倡导父母用心鼓励的教育方式,提倡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环境,用鼓励让孩子保持创造力,用认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宝德集团董事长林向阳:
玛米玛卡最早只在一线城市发展,从2009年开始,玛米玛卡调整了整个市场战略,将产品定位在中端大众品牌,因此经营思路从一线往二、三线城市扩张,在渠道构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主要走省代和加盟的模式,目前除了五六个偏僻省区没有触及到,剩下的省市(区)都有铺设到玛米玛卡的店铺。
另外,玛米玛卡将产品做了重新定位。这一品牌定位来源于对80后甚至90后年轻父母的洞察。以往60后、70后的父母买童装主要追求的是功能,而80后、90后的父母转向对产品风格的追求。玛米玛卡正是根据年轻父母的这一特点,重新梳理了三大产品风格,以满足不同风格的消费者,也为终端零售在产品的来源上构建更宽的宽度。
目前玛米玛卡的产品主要分为校园英伦风格、运动休闲风格、户外时尚风格。立足于新定位,玛米玛卡在2011年投入千万在主流媒体,打造品牌形象。比如成为央视少儿《音乐快递》独家冠名、福建少儿《宝贝向前冲》服装赞助商,以及在央视少儿频道、湖南卫视等高关注度电视台投放玛米玛卡广告片。2012年玛米玛卡进一步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全国卫视+地域频道+少儿频道”的投放策略在全国近20家频道同步刊播。
童装市场是一块肥美的大蛋糕已是不争的事实,总量预计有千亿规模。然而,国内的童装市场面对如此大的蛋糕,却显得有些尴尬。半壁江山被国外品牌占据不说,即便是剩下50%的份额,其中有七成童装尚处于无品牌竞争的状态,剩下可怜的三成掌握在国有品牌童装手里。如何吸引宝宝和父母的目光、确立自身品牌定位、打造自身品牌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国内的童装品牌来讲,已经到了迎接这一行业的“品牌消费”阶段,无论是在品牌定位方面还是在渠道建设方面,都到了必须变通的时候。
无论是那些很早就进入童装行业的品牌,还是依附成人装品牌建立起来的童装品牌,以及依靠线上渠道建立起来的童装品牌,都开始在2012年发力。今年的童装市场,有热闹可看了。
千亿蛋糕的现实面貌
中国是世界儿童人数第二大国,拥有3亿少年儿童,年均增长儿童人数1600万。2008年,中国童装消费额达500亿元,到了2011年,全国童装消费额突破700亿元,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亿元。
总体来看,中国童装市场呈现以下特征:
1、童装品牌产品多集中在中大童(4~12岁)和婴幼童(0~3岁),青少年装(12~16岁)涉及不多,这两年企业越来越重视向婴幼童和青少年装的延伸。但是就青少年装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是外来品牌阿迪达斯,其他国内品牌很少涉及。
2、价格集中在中高档。中国品牌童装给人的感觉就是价格普遍偏贵,和成人装的价格差不多。主要原因是目前品牌童装的设计、做工、面料和成人装差不多,只是减少了一点面料成本而已。
3、国内、国外品牌各占50%市场份额,国内产品中有30%有品牌,70%无品牌。整体上没有出现像运动装、男装一样令人侧目的大品牌。
4、销售渠道以百货、专卖店、主营店、精品店、超市为主,90%以上的品牌选择入驻商场、专卖店。很多品牌童装也开始开拓网络渠道,而且在网络渠道销售的增速非常快。
5、在设计方面,童装需要突出时代的潮流感,融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成为儿童的主要特点。因此,以不同的个性来定位童装品牌,进行市场细分,也是打造童装品牌的一种思路。
6、随着阿迪达斯、耐克、GAP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童装市场,国内的童装企业还将面临国外具有成熟市场操作经验和强大资源支撑的新一轮竞争。这种竞争不单体现在价格或生产制造能力上,更多则体现在品牌的全面竞争上。国内的童装品牌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综合国内的童装品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图表):
品牌来源 品牌名称(成人装品牌名称)
最后,从童装市场的消费受众来看,主力军主要由80后父母构成,而且未来几年就会蔓延到90后父母。至此,典型的“6+1”家庭结构越来越多地出现。也就是说,目前的孩子俘获了整个社会与家庭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而童装市场也由满足基本穿着的实用型向追求时尚美观的品牌化转变。
综上所述,打造品牌化童装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无论从品牌定位、渠道铺设、传播策略,还是从数据挖掘和CRM管理方面,各家都开始着重发力。
战品牌
第一招 找准定位
品牌是要带给消费者一种感觉,包括产品的档次、特征、个性、目标消费群等等,要给消费者一个鲜明的形象。但是在2010年以前,能意识到并做到这一点的童装品牌少之又少。特别是那些早期进入童装行业的品牌,除了LOGO之外,几乎再难给消费者留下什么印象,这对于现在的童装市场环境来说,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因此,找准定位,通过市场细分、个性挖掘、功能开发、产品设计、店铺形象等方式塑造自身品牌成为童装企业的重点。
目前从产品价格来说,国内的低端市场充斥着大量缺乏品牌意识的低廉产品,而品牌童装一般都定位在中端。这个价格定位已经和国外品牌ZARA、GAP等相差无几,甚至比优衣库童装更贵。从价格上来讲,品牌童装并不能把这一点当作自身优势。
因此,品牌童装会从别的方面想办法,比如市场细分、个性挖掘、产品设计等等。
派克兰帝 重新定位 联合运营
1994年,中国童装行业尚未起步,北京派克兰帝有限责任公司就创立了。在当今的童装市场上,派克兰帝算是一位资深的“老品牌”。确实,除了发展年头非常早之外,派克兰帝的品牌传也是非常保守的,18年来很少有变化。多数妈妈知道派克兰帝这个品牌,但是通常跟价格偏高、品质好联系在一起,很难说出这个品牌的形象或者其他特征。
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成立较早的童装品牌来讲比较普遍,原因可能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童装品牌主要依靠产品质量和口碑来传播,而且那个时候童装的销售额都非常小,相应的推广预算也非常少,塑造品牌的意识淡薄,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
随着国内新晋童装品牌的兴起以及国外品牌的进入,派克兰帝这样的童装品牌开始感觉到压力,如果再不发出声音,就有被竞争对手挤压下去的危险。
派克兰帝市场部负责人余志华告诉《成功营销》记者,从2011年开始,派克兰帝在各个方面都着手调整。首先是邀请意大利的设计师,力求在品质和设计上达到国际化水平。其次,2011年,派克兰帝投放了1000多万的硬广,在北京的主要地铁沿线都投放了广告(这1000多万对于很少投广告的派克兰帝来说不是小数目)。此外,派克兰帝加强了渠道方面的建设,对线上渠道童壹库也加大了推广力度。
此外,派克兰帝最重要的也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调整,就是对品牌定位的调整。一直以来,派克兰帝的LOGO都是一个小鱼形象,而派克兰帝提倡的品牌精神也是“自信乐观,健康向上,不怕困难的小鱼精神”。现在,为了打破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派克兰帝需要为品牌内涵注入内容,虽然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时尚”和“品质”是关键的两个诉求点。
最后,基于派克兰帝本身对童装市场的了解和运营经验,李宁、Kappa以及海尔等这些大品牌开始与派克兰帝合作,将产品设计、运营、推广全部交给派克兰帝集团来运作,可以说达到了品牌强强联手的效果。
玛米玛卡 细分产品风格
玛米玛卡的品牌名称来源于两只小牛——一只叫玛米,一只叫玛卡。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玛米玛卡在品牌主张上“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新思维”为切入点,提出“童心童趣,鼓励鼓励”的广告语,倡导父母用心鼓励的教育方式,提倡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环境,用鼓励让孩子保持创造力,用认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宝德集团董事长林向阳:
玛米玛卡最早只在一线城市发展,从2009年开始,玛米玛卡调整了整个市场战略,将产品定位在中端大众品牌,因此经营思路从一线往二、三线城市扩张,在渠道构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主要走省代和加盟的模式,目前除了五六个偏僻省区没有触及到,剩下的省市(区)都有铺设到玛米玛卡的店铺。
另外,玛米玛卡将产品做了重新定位。这一品牌定位来源于对80后甚至90后年轻父母的洞察。以往60后、70后的父母买童装主要追求的是功能,而80后、90后的父母转向对产品风格的追求。玛米玛卡正是根据年轻父母的这一特点,重新梳理了三大产品风格,以满足不同风格的消费者,也为终端零售在产品的来源上构建更宽的宽度。
目前玛米玛卡的产品主要分为校园英伦风格、运动休闲风格、户外时尚风格。立足于新定位,玛米玛卡在2011年投入千万在主流媒体,打造品牌形象。比如成为央视少儿《音乐快递》独家冠名、福建少儿《宝贝向前冲》服装赞助商,以及在央视少儿频道、湖南卫视等高关注度电视台投放玛米玛卡广告片。2012年玛米玛卡进一步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全国卫视+地域频道+少儿频道”的投放策略在全国近20家频道同步刊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