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乐于回答问题,喜欢评价是非,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及基本原则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歌德提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化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设计课堂设问的系列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正确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化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多角度、多途径地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起学生认识的冲突,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训练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价值观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1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针对性和诱发性原则。针对性和诱发性是指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当针对学生发展现状,去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将能够引发进一步学习且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问题情境加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要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自觉的回味,促使学生自主的发展,进而达到全新的水平,着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对浓硫酸的特性进行学习时,教材中将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给出,并且给出了蔗糖变高、变黑的实物图,对于这个问题情境,“浓硫酸的多种特性”是其应答域,有着很大的思考范围,这便使得学生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而如果化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沾有浓硫酸的小木棍变黑”,那么其应答域便成为“浓硫酸的脱水性”,这样便能够将思考的范围缩小,从而使得学生间探究的方向明确,更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进而展开积极的探讨和分析。
1.2 合理性原则。化学知识的学习并非是被动的对信息加以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加工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设计化学问题情境时,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的进行考虑,要对合适的“台阶”和“路径”进行设计,以便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迁移到问题情境中去,进而将问题加以切实的解决。
2 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史就是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历史。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化学史引导学生与化学家一道进入化学问题情境,体验化学家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科学态度,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 用生活经验或常识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物质,熟悉的现象,如环境、能源、食品、药品安全等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生活中“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是浊液,用肥皂洗剂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浑浊溶液等现象。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取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在学习“酸碱盐”时,可结合生活小窍门创设问题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发面馒头疏松多孔?”等等。
4 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化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塑造生动真切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探索。例如,拿一个质地较软薄的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再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拧紧瓶盖震荡,瓶子立刻变形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看着瓶子被扭曲的不成样,在讲台上痛苦地“挣扎”着,学生非常惊讶,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造成瓶子惨剧的“凶手”。此时学生无比兴奋,沉浸在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喜悦中,这样的学习有谁会不喜欢呢?
5 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中适当引用奇闻趣事,也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福尔摩斯称烟”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关注,再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不变?怎样用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去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结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之后,还可以继续借助这个故事中福尔摩斯没有计算氧气的质量,以此作为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应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看成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并将教学中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化、情境化设计,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歌德提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化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设计课堂设问的系列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正确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化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多角度、多途径地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起学生认识的冲突,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训练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价值观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1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针对性和诱发性原则。针对性和诱发性是指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当针对学生发展现状,去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将能够引发进一步学习且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问题情境加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要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自觉的回味,促使学生自主的发展,进而达到全新的水平,着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对浓硫酸的特性进行学习时,教材中将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给出,并且给出了蔗糖变高、变黑的实物图,对于这个问题情境,“浓硫酸的多种特性”是其应答域,有着很大的思考范围,这便使得学生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而如果化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沾有浓硫酸的小木棍变黑”,那么其应答域便成为“浓硫酸的脱水性”,这样便能够将思考的范围缩小,从而使得学生间探究的方向明确,更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进而展开积极的探讨和分析。
1.2 合理性原则。化学知识的学习并非是被动的对信息加以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加工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设计化学问题情境时,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的进行考虑,要对合适的“台阶”和“路径”进行设计,以便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迁移到问题情境中去,进而将问题加以切实的解决。
2 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史就是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历史。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化学史引导学生与化学家一道进入化学问题情境,体验化学家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科学态度,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 用生活经验或常识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物质,熟悉的现象,如环境、能源、食品、药品安全等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生活中“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是浊液,用肥皂洗剂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浑浊溶液等现象。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取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在学习“酸碱盐”时,可结合生活小窍门创设问题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发面馒头疏松多孔?”等等。
4 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化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塑造生动真切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探索。例如,拿一个质地较软薄的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再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拧紧瓶盖震荡,瓶子立刻变形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看着瓶子被扭曲的不成样,在讲台上痛苦地“挣扎”着,学生非常惊讶,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造成瓶子惨剧的“凶手”。此时学生无比兴奋,沉浸在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喜悦中,这样的学习有谁会不喜欢呢?
5 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中适当引用奇闻趣事,也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福尔摩斯称烟”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关注,再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不变?怎样用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去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结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之后,还可以继续借助这个故事中福尔摩斯没有计算氧气的质量,以此作为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应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看成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并将教学中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化、情境化设计,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