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声势凌人的青春写作偶像中,李傻傻是惟一的农村出身的80后写作者,显得异常地孤独和突兀。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表述方式迥异于城里的孩子。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那曾经被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构建的美丽的湘西农村。
他的出场,使得有读者称为“几乎令所有的80后写手黯然失色”。这个说法也许言过其实。但是李傻傻作为一个优秀的农村生活的写作者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最具有感染力的作品确实是他那些书写农村生活的散文,清新自然而又带有几分邪气,闪现着浓重的湘西色彩。《妈妈》中农村生活的艰难,《我最难忘一双女人的手》中情窦初开懵懂的农村少年,《河滩上的尸体》中的童年神鬼故事,《一个喜爱出走的朋友》中朝花夕拾式的尘封往事……这些都是农村生活的原生态,淳朴、厚实。在他的许多文章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窥见有关于南中国乡村生活的童年记忆。童年和少年似乎很遥远,但是在李傻傻那优美的、不加雕饰的文字中我们又感觉伸手可及。
在暗自庆幸自己能从李傻傻文章中拾回的部分记忆时,却也不禁怅然:为什么在李傻傻之前,农村的少年始终无法进入80后优秀写作者的行列?当韩寒、春树等城市校园写手在大中学生中风靡一时的时候,李傻傻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李傻傻的出现,当然得归功于他出色的才华。但是他作品中从农村这一角度切入,书写生命本真的东西,应该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看,中国作家始终割不断的乡土情结以及源远流长的农村血脉关系,很多写作资源都来自农村。鲁迅、沈从文、萧红,他们都把自己的创作与土地、农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其中,饱含一种依恋着的炽热而真诚的乡情,和对农村、农民命运的关注。他们从纯朴、厚实的乡间出来,书写着乡土文学最富有哲学意义的文化命题。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立足于民间,面对乡土社会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写出了一般民众生命生存的现实境遇。对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等农民人物的叙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是一个城市化不够彻底也很难彻底的城市。从各大城市的城中村就可以略知一二。因此大多数人都不是彻底的城里人,或者说很多人是“伪城市化”。大地、苦难、生命等关键词作为一个作家是不能把它抛之脑后的。而李傻傻作品中最撩人的也就是他的写作指向了农村。这是一种健康的、可信的写作向度。
相比之下,那些城市校园写手在他们种种貌似特立独行的绝决举动的背后,仍不难窥见他们心智的不健全和精神的脆弱,从而难以显示出主体的坚强力量。在城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活经验,使得那些原本属于自然生长的人类生活经验被学习的经验所取代了,因而无法出现坚实的作品,内心深处的虚弱随处可见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有个不可避免的尴尬是:虽然那些乡村生活题材的作品能震动我们的心弦,可惜他们得到的机会少得多。农村背景出生的孩子像李傻傻这样靠写作出来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媒体的聚光灯几乎全部打向了城市的80后,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轻易地引起注意,成为话题,他们似乎就是80后的全部;而在公众视野中,农村的80后们仿佛消失了,他们的青春在文学中是喑哑的。
经济因素对文学乌托邦形成了强大的解构力量。这里充分显示了资本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扩张和渗透。只有读者的数量才可能转换为作品的销量。而书商异常清醒的一点是,虽然中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孩子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城市,但是真正能够手捧精美装帧的校园小说阅读的却并不是他们。他们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当上学都显得艰难的时候,他们哪里还有余资去享受这些东西。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升学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是偏门,没有第一步跨出农门,以后的路就会走得更加艰难。农村的孩子必须面对的是他这个年龄本不该面对的现实问题。书商既便知道农村市场广阔,但是开发它仍需要冒巨大风险的。
商业的介入,使得农村孩子的乡村记忆被集体地忽略了。商业在面对农村出身的写作者时,它失语了。到现在才有一个李傻傻的出现,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农村就只有一个李傻傻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李傻傻的意义在于他以一个农村写作者的身份闯入了城市写手占据话语权的校园写作。他为诸多农村出身的青少年读者重启了通往乡村记忆的方便之门。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李傻傻出现,有更多属于农村孩子的自己的村庄生活。毕竟李傻傻描写的仅仅是南中国乡村的童年记忆。毕竟,没有来自乡村的童年记忆和青春故事,80后是极其不完整的。
让我们从文学开始,关注农村的80后。
他的出场,使得有读者称为“几乎令所有的80后写手黯然失色”。这个说法也许言过其实。但是李傻傻作为一个优秀的农村生活的写作者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最具有感染力的作品确实是他那些书写农村生活的散文,清新自然而又带有几分邪气,闪现着浓重的湘西色彩。《妈妈》中农村生活的艰难,《我最难忘一双女人的手》中情窦初开懵懂的农村少年,《河滩上的尸体》中的童年神鬼故事,《一个喜爱出走的朋友》中朝花夕拾式的尘封往事……这些都是农村生活的原生态,淳朴、厚实。在他的许多文章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窥见有关于南中国乡村生活的童年记忆。童年和少年似乎很遥远,但是在李傻傻那优美的、不加雕饰的文字中我们又感觉伸手可及。
在暗自庆幸自己能从李傻傻文章中拾回的部分记忆时,却也不禁怅然:为什么在李傻傻之前,农村的少年始终无法进入80后优秀写作者的行列?当韩寒、春树等城市校园写手在大中学生中风靡一时的时候,李傻傻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李傻傻的出现,当然得归功于他出色的才华。但是他作品中从农村这一角度切入,书写生命本真的东西,应该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看,中国作家始终割不断的乡土情结以及源远流长的农村血脉关系,很多写作资源都来自农村。鲁迅、沈从文、萧红,他们都把自己的创作与土地、农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其中,饱含一种依恋着的炽热而真诚的乡情,和对农村、农民命运的关注。他们从纯朴、厚实的乡间出来,书写着乡土文学最富有哲学意义的文化命题。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立足于民间,面对乡土社会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写出了一般民众生命生存的现实境遇。对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等农民人物的叙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是一个城市化不够彻底也很难彻底的城市。从各大城市的城中村就可以略知一二。因此大多数人都不是彻底的城里人,或者说很多人是“伪城市化”。大地、苦难、生命等关键词作为一个作家是不能把它抛之脑后的。而李傻傻作品中最撩人的也就是他的写作指向了农村。这是一种健康的、可信的写作向度。
相比之下,那些城市校园写手在他们种种貌似特立独行的绝决举动的背后,仍不难窥见他们心智的不健全和精神的脆弱,从而难以显示出主体的坚强力量。在城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活经验,使得那些原本属于自然生长的人类生活经验被学习的经验所取代了,因而无法出现坚实的作品,内心深处的虚弱随处可见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有个不可避免的尴尬是:虽然那些乡村生活题材的作品能震动我们的心弦,可惜他们得到的机会少得多。农村背景出生的孩子像李傻傻这样靠写作出来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媒体的聚光灯几乎全部打向了城市的80后,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轻易地引起注意,成为话题,他们似乎就是80后的全部;而在公众视野中,农村的80后们仿佛消失了,他们的青春在文学中是喑哑的。
经济因素对文学乌托邦形成了强大的解构力量。这里充分显示了资本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扩张和渗透。只有读者的数量才可能转换为作品的销量。而书商异常清醒的一点是,虽然中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孩子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城市,但是真正能够手捧精美装帧的校园小说阅读的却并不是他们。他们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当上学都显得艰难的时候,他们哪里还有余资去享受这些东西。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升学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是偏门,没有第一步跨出农门,以后的路就会走得更加艰难。农村的孩子必须面对的是他这个年龄本不该面对的现实问题。书商既便知道农村市场广阔,但是开发它仍需要冒巨大风险的。
商业的介入,使得农村孩子的乡村记忆被集体地忽略了。商业在面对农村出身的写作者时,它失语了。到现在才有一个李傻傻的出现,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农村就只有一个李傻傻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李傻傻的意义在于他以一个农村写作者的身份闯入了城市写手占据话语权的校园写作。他为诸多农村出身的青少年读者重启了通往乡村记忆的方便之门。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李傻傻出现,有更多属于农村孩子的自己的村庄生活。毕竟李傻傻描写的仅仅是南中国乡村的童年记忆。毕竟,没有来自乡村的童年记忆和青春故事,80后是极其不完整的。
让我们从文学开始,关注农村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