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里的“乡土中国”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中国的乡土社会,自有一套礼治秩序,而且人们由于保持着“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拥有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在百里杜鹃各处行走时,我对这两点感触尤深。
  抱着寻找古镇或是民族风情浓郁的苗寨的想法来到百里杜鹃,估计会感到失落。这里具有历史味道的古建筑数量有限,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几乎一样。与这种所谓“同化”相对应,对当下的关注、宗族的团结以及乡邻之间的和睦相处,深深地沉淀在当地人的骨子里,融解在生活细节当中,经世不变。
  
  探访黄家祠堂
  
   英国文学家简·莫里斯(Jan Morris)曾经这样描述意大利沧桑美丽的小城的里雅斯特(Trieste):“它并非知名的国际大都会:没有引人瞩目的地标性建筑,没有广为传唱的经典乐曲,也没有别具风味的珍馐佳馔,甚至也没出过什么家喻户晓的名人……”这描述也挺适合我们在百里杜鹃走过的村落。目前,当地在努力以建设新农村的方式推出人文旅游资源,以期给游客留下更多美好印象,比如在普底、金坡两个乡修整了许多民族风情村,只是这种努力还显得有些青涩。
  金坡乡有一个号称“满族第一村”的附源村。在以彝族、苗族为主的百里杜鹃乃至整个毕节地区,一个满族村落的存在多少有些不寻常,当地人也竭力想在建筑形式上强调出特异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风格极为统一的建筑:清一色的灰色墙面、红色屋檐,颜色崭新得有些另类,墙上涂抹着许多表达满族人生活习俗、适合远远观看的画作。
  站在村口一座当地最为古老、已经无人居住的名人故居前面,我分辨不出漆黑如炭的牌匾上写有哪些字,也没留意到墙上还有电表、门牌等物件,因为除了屋顶,整座建筑外部全都刚刚喷了红漆。导游词中介绍道:“因为红色在满族人民心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住着这样的房子心里舒服、踏实。”
  这些满族人究竟是何时、从哪里迁来此地的,似乎没人说得清。如今,他们穿着夹克衬衫,说着贵州话,屋檐下一样挂着辣椒和腊肉,已然与周边的乡村融为一体。
  其他少数民族村落的情况也大抵相似。所以当我听说普底有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黄家祠堂,不免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去一探究竟。
  黄家祠堂是一栋殿宇式建筑,左侧有一片小松林,右侧立着两块碑,大抵是记载祖先功德的。比起“播勒黄氏宗祠”六个字,顶上一排彝族文字更加惹人注目,笔画不多,并且与汉字逐一对应。彝语跟日语的假名一样,是种音节文字。每个发音对应一个固定的意思,而不像汉语,一个发音可以对应多个汉字。这种语言文字简单易学,不会有太过书面的东西,自13世纪以来便在各地的彝族间传播。
  据说黄氏家族是百里杜鹃最有名望的一个大族,从祠堂碑文上的记载来看,这个教师世家出过两个举人,这对于一个山区村落来说颇为不易。石碑楹联上的“闽”字引起了我这个福建人的极大兴趣,原来黄家人曾到福建做官,而且任职的地方恰是我家乡所在的州县,我顿时有了“他乡遇故知”的亲近感。
  祠堂里还住着黄氏后人,得知我与其祖上有缘,邀请我入内参观。祠堂是新修的,但据说主殿是民国时就有的,两旁建筑的柱子、木雕用的也是老材料,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这个大殿当年便是开会的议事厅,前面的走廊里立着一面一人半高的大鼓,上面画着五彩斑斓的老虎,这与家族的信仰有关。黄氏家族是彝族人,彝族以老虎为图腾,所以这面鼓也涂上了老虎的形象。彝族内部还分成许多部落,黄氏一支是来自播勒世系的布部。这个宗祠落成时,安顺、威宁等地的其他彝族部落送来了贺匾、贺联,现在都挂在大殿当中。
  大殿后面还有个小屋,是供奉黄氏列祖列宗的地方,大门紧闭,两旁栽满花草树木,墙壁上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表达彝族人生活习俗和信仰的图案,风格近似幼童的简笔画,肃穆中透着几分滑稽。这些画底部的油漆有些已经剥落,从颜色的新旧程度来看,制作时间应该就在这一两年内。
  最经得起岁月洗刷的恐怕还是大殿前那两方石碑,以及它们所记载的宗族仪式。上面详细列出了宗族纪念活动如何进行,遇到大事时将由谁召集全族大会,大会如何决议等规定。费孝通认为,在政治、法律的触角延伸不到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社会自有一套行为规范。这与老子“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小国寡民理想不谋而合。
  现在每年黄氏族人还会举行祭祖大典,人员的分配、经费的管理一仍旧制。其模式很接近费孝通总结的“长老统治”:年幼的人遇到年长的人要保持恭敬,而年长的人主要对前者起到教化的作用。虽然时代变迁,但是民间这一套体系至今仍在自如地运转着,有些还运行得相当良好,比如他们一百多年前就做到了公推民选、财务公开。与服饰更易这样的生活细节相比,他们显然对这些体系的传承看得更重,也更加坚持。
  
  普底乡的圩日
  
  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最好办法,便是去当地的菜市场看看,尤其是早市。我深以为然。
  到普底乡时,正赶上周六,是当地一周一次的“圩日”。普底乡是百里杜鹃管委会(相当于县政府)的所在地,人口也较其他乡集中,农贸市场就在乡里那条近两公里的步行街中间。早在看到农贸市场的路标前,我们便感觉街道明显拥挤了起来,两边摆满了小摊,不时有背着背篓的人走进走出。在贵州这个多山的省份,背篓称得上是最称手的劳动工具了。许多人家只有一把锄头、一把柴刀,却有大大小小好几个背篓。这些背篓像是百宝袋,粮食、水泥、煤球……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据说贵阳人搬家,也是雇几个背篓客,用它来背家具。
  圩市,又称集市,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如今再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这天,周围的商人都会赶到这里,摆上平时难得一见的商品。现场虽然人流如织,但并不嘈杂,买者卖者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商家并不需要大声吆喝。我们随着人流缓慢移动,看到南瓜饼、糯米糕等各种现做现卖的食品;看到装满了柴鸡蛋的小竹篓,不像商品,倒更像是艺术品;看到许多人夹起凉拌的鱼腥草便往嘴里送,先尝后买;还看到人们围着一个贩卖中草药的小摊,听摊主述说自制药酒的传奇功效;一些人因为圩市重逢,停在路边高兴地攀谈……这些场景并无特异之处,却有种久违的亲切感。
  集市上的人们各自背着满满一篓买好的东西,有时停下脚步,似乎在盘算还缺少什么——许多人是从山里赶过来,会尽量多买一些应用之物。买好东西之后,他们会侧一下身,让商家帮着把东西放进背篓。背篓里的东西全部暴露在外,旁边的人只要伸一下手,便可以轻易地拿走一些,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这么做,我这样想了一想,也感觉到几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羞涩。
  在一本叫《美国也荒唐》的书中,作者沈群讲到这么一件事:刚到美国的时候,他有次去沃尔玛买鞋,试穿时觉得还不错,买回来后发现右脚的小趾磨得很疼。美国同学建议他拿回去退换。他有些不敢相信,因为鞋已经有了明显的磨损。最终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退换了,店员直接给了他三个选择:一、换一双;二、退货,给他一个价值相当的购物账号(相当于国内的购物卡);三、如果执意要退钱的话,可以帮忙问下主管。原来,在美国消费,大部分商品可以在30天内无条件退换。这个规定让初来乍到的沈群又惊讶又感动,之后,却有一些现象让他无奈甚至愤怒——有些人看到有便宜可占,便在旅行时用信用卡去店里买一台摄像机,用完之后再拿回去退货,等于“免费使用”。久而久之,美国的连锁机构在一些地区的分店便会制定完全不同的退换货制度。沈群感慨:“任何一个好的社会制度的维系,更多的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自律……当有些人文明程度达不到时,他就不配享受这套制度。”
  费孝通在其代表作《乡土中国》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农村是个熟人社会,道德和传统对一个人的约束远远超过法律,这种约定俗成的秩序便叫礼治。“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律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行走在各地乡村的时候,我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镇游也好,农家乐也罢,最吸引我们的东西是什么?传统文化中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又是什么?看着这些赶圩的背篓客,我隐约觉得找到了部分答案。
其他文献
摘要:提问技能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熟练掌握提问技能是一节优质课的核心。熟练运用提问技能对于即将步入教学行业的师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准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分析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主要内容的同课异构微课,提炼训练过程中提问技能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期对师范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有所帮助。  关键词:提问技能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缺乏先进仪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对物质开展微观结构的实验研究,难以解决教学中的认识冲突[1]。作者通过构建化学史解决认知冲突,渗透化学学科思想,让学生感悟化学史实,尊重化学史。  关键词:认知冲突;化学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2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
800年前的清迈,正呈现着泰国兰那王朝的一番盛景,有数不尽的瑰丽建筑和看不完的佛像图腾,良田万亩,百姓安居乐业,国王在宫殿内颐养天年……经过800年的沧海桑田,想寻找那传说中的迷幻古城,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出于对东南亚文化的着迷,以及对泰国神秘色彩的好奇,我总觉得要了解泰国,需要一条锋利的渠道,剑走偏锋,一击中的。经一位超级驴友的热烈推荐,我终于踏上了清迈之旅,选择了一座他言语中称赞得美轮美
摘要: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为情境,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解读化学学科内涵,建构化学核心观念,阐述化学与技术、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哲学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实验;自然界;物质资源;核心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81-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
摘要:文章分析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教材内容,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铝的制备,同时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化学史;核心素养;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3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11.
落日时分的颐和园,是个漫步的地方,也是个想事的地方。两百多年前建这儿的时候,是康乾盛世。可以想见当时的心气、兴致和品位都很高。可后来这地方让外国人烧了,烧了再修,心情肯定是不一样了。就是这样,当时重修颐和园还是挪用了原本用来造军舰的钱,好像不知道烧颐和园的外国人是从海上来的,足以看出当时对外国人没有感觉。其实从国家财政来说,就是原来计划的钱用到别处了,也不会真就没了造军舰的钱,关键看是不是真想造,
摘要:模型与建模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而“模型认知”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要求。文章通过探讨模型与建模教学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模型建构的一般过程,提升了学生把握化学现象本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化学情境;要素;化学模型;建模思想;原电池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1)01-0006-0
摘要:学科知识只有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才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最基本的认识活动之一,只有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才能实现能力进阶。文章以“钠”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外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和推理机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钠;实验探究;模型认知;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2-0068-
华欣可以说是泰国人心目中最著名的度假地,早在19世纪,拉玛四世,也就是《安娜与国王》里那位国王,就在华欣的考旺山顶建起了考旺行宫,每年3月到5月,都到这里来“避暑”。  抵达曼谷的时机说起来不算太好,泰国水灾大患,曼谷的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堆起的沙袋用以抵挡不知何时来袭的洪水。真到了曼谷,才发现一如我所料:虽然天天播报洪峰即将袭击曼谷,但泰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并没有人心惶惶的迹象,街头的小吃摊生意仍
和朋友们说我要到不丹旅行,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啊,那个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语气中充满羡慕,似乎去了不丹之后,会找到很多人生的答案,从此幸福快乐下去。  长期与世隔绝的不丹,形成了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不丹最为人传颂的无疑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幸福和快乐似乎已经成了这个喜马拉雅小国的专属形容词。在全球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为提高人均所得奋不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