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新课标应运而生。它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人受益。所以在各个项目的教学中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尤其对于枯燥乏味的周期性运动更应如此。那么如何在中长跑项目的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积累,逐步尝试,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互动,从而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对于中长跑这个本身就枯燥乏味的项目来说,教学氛围很重要。一个愉快、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还能真正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他们参与中长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互相帮助、鼓励,从而自觉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①利用挂图。在中长跑教学的开始,教师带三四张挂图,包括体形比较胖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的图像。把“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做斗争”作为开场白,先让学生看看这几张图片,询问他们对心血管病的了解情况,周围有没有肥胖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以及他们对这些人有什么看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告诉他们一个简便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耐久跑。从而导入中长跑的一些知识。如:长跑能提高心肺功能、减肥降脂、增高意智、延缓衰老等作用,使学生明白长跑对身心健康诸多方面的良好作用。最后用激励的方法:如果想塑造体形、不想以后饱受心血管疾病的折磨,那么从现在开始练习长跑吧。这种方法的运用贯彻了“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新观念。②利用音乐。在课的进行部分还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环境。如在运动员进行有关跑的练习时,放一些节奏欢快、激励斗志的歌曲,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忘记身体的疲劳,在还没有察觉到枯燥时就已完成了这个乏味的周期性运动项目。
其次,师生互动,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讲解中长跑的理论知识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周围自由站位,有利于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在利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也参与其中,并在违反游戏规则时同样受罚。使学生感觉老师即是自己的朋友、同学,从心理上消除对老师的惧怕、抵触情绪。在进行教学时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尤其是那些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欠佳的同学,教师应积极关怀、鼓励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中长跑的学习。这种良性地互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且这个共同体永远是相互信任与支持的,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二、在中长跑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介绍中长跑知识,然后学习技术,最后采用一定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动作技术。所以一提起中长跑课,学生联想到的不是运动的愉悦,而是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这是对中长跑教学方法或手段设计不当而引发的结果。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组合方案,使学生充分理解中长跑运动的内涵,让他们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每次课都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使学生有新鲜感。中长跑的教学可以采用下列手段:①迂回跑。在跑道的直道处放15~20个实心球,实心球与实心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成一列纵队,跑步时交替性地从实心球的左右侧跑过,跑到尽头后再跑回来。②“燕式”平衡+并步跑。跑步时,不是面朝前方,而是侧身而跑,即向左跑或向右跑,向左跑时,右脚落地瞬间张开双臂,左脚落地瞬间,两臂收在体侧,如此反复侧向前进。③水中跑,把学生组织到游泳池的浅水区,让他们身体垂直浮于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四肢如在陆地跑步般前后交替运动,如此来回跑。④校园定向运动。在学生熟悉的校园内开展寻宝游戏,在上课前把十个左右垒球分别放在一些固定标志物附近,然后三个学生一组去寻找垒球,最后到操场的某一固定位置集合,回来早得到球多的同学为胜,给予奖励。⑤“大捕鱼”游戏。根据学生的人数,选择一定的地域范围,找两个耐力好的同学手拉手构成“渔网”,然后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去捕其他的“鱼”,被捕到的学生也参与到捕鱼行列,直到所有的“鱼”被捕完。⑥跳绳接力赛。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位学生跳绳跑400米,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跑,直到本组同学都跑完。
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时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①运动负荷应合理。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追求玩的快乐,而不注重运动负荷是否安排得当。运动负荷的安排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身体都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过大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的情绪,从心理上抵触中长跑这项运动,更别谈获得身心的愉悦。过小不会引起肌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应根据学生的体质、课程的进度确定运动负荷的大小。我们经常通过脉搏来掌握运动负荷,一般以150次/分以下为标准来提高有氧耐力。所以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达到提高学生有氧耐力、愉悦身心的双重目的,不能顾此失彼。②新课标不再刻意地追求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但不等于放弃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关键是在恰当的时机,通过启发式询问,达到技术教学的目的。如在进行完“迂回跑”练习后,结合学生测量的脉搏,观察学生的面色,让学生谈自身的感受,当学生谈到呼吸跟不上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怎样克服。当学生踊跃发言后,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对中长跑中“呼吸节奏”“极点”等技术原理进行解释。并利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步伐轻松、节奏感强的学生跑步的方法,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跑的轻松自如。这样中长跑技术的教学就应运而生。就这样在没有过多、过细讲解中长跑技术动作的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练、观察、比较、总结等方式,很自然地学习、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三、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中长跑学习评价以单纯的定量测验为主,如让女子跑800米、男子跑1000米,然后教师根据测验结果,查评分标准,以此来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只注意了终结,忽视了对学生整个练习过程的评价,不能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学过中长跑的人,很少有人把耐久跑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天天晨练,风雨无阻。反而一提起中长跑,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的是考试时同学面色苍白、腹痛呕吐,甚至昏倒在地的画面,从而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对中长跑课的恐惧。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中长跑运动就要对评分标准进行改变。应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精神。
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重视学生终结成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进步幅度给予关注,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参考值,记录到最终的成绩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1)课堂表现(占50%)。主要由学生个人、小组、教师分别对该生的出勤率(25%)、是否经常协助班级领取或收拾器械(25%)、是否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5%)、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程度(25%)进行评价。即课堂表现分=(自评分+小组评分+教师评分)/3。总均数=均数之和/次数。(次数根据中长跑课的教学进度安排)。如果学生在第一次评价时得分不高,还有希望通过后面的课次弥补,以此来激励学生每堂课都好好表现,不断进取。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提高评价的效度。(2)中长跑成绩的达标与技评(50%)。采用学前与学后测验相比较。如:一个学生800米跑学前测验跑了3.32,得分为83分,学后测验有两种情况:①进步了,如果跑了3.26,得分为91+8(进步分)=99分,这就是达标与技评的分数。②退步了,如果跑了3.38,得分为75分-退步分8分=67分。这样可以提高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后天锻炼不足的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肯定成绩为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学生共享他们取得的进步。
(广东省增城市荔城街第三中学)
一、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互动,从而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对于中长跑这个本身就枯燥乏味的项目来说,教学氛围很重要。一个愉快、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还能真正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他们参与中长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互相帮助、鼓励,从而自觉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①利用挂图。在中长跑教学的开始,教师带三四张挂图,包括体形比较胖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的图像。把“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做斗争”作为开场白,先让学生看看这几张图片,询问他们对心血管病的了解情况,周围有没有肥胖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以及他们对这些人有什么看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告诉他们一个简便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耐久跑。从而导入中长跑的一些知识。如:长跑能提高心肺功能、减肥降脂、增高意智、延缓衰老等作用,使学生明白长跑对身心健康诸多方面的良好作用。最后用激励的方法:如果想塑造体形、不想以后饱受心血管疾病的折磨,那么从现在开始练习长跑吧。这种方法的运用贯彻了“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新观念。②利用音乐。在课的进行部分还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环境。如在运动员进行有关跑的练习时,放一些节奏欢快、激励斗志的歌曲,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忘记身体的疲劳,在还没有察觉到枯燥时就已完成了这个乏味的周期性运动项目。
其次,师生互动,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讲解中长跑的理论知识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周围自由站位,有利于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在利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也参与其中,并在违反游戏规则时同样受罚。使学生感觉老师即是自己的朋友、同学,从心理上消除对老师的惧怕、抵触情绪。在进行教学时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尤其是那些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欠佳的同学,教师应积极关怀、鼓励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中长跑的学习。这种良性地互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且这个共同体永远是相互信任与支持的,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二、在中长跑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介绍中长跑知识,然后学习技术,最后采用一定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动作技术。所以一提起中长跑课,学生联想到的不是运动的愉悦,而是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这是对中长跑教学方法或手段设计不当而引发的结果。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组合方案,使学生充分理解中长跑运动的内涵,让他们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每次课都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使学生有新鲜感。中长跑的教学可以采用下列手段:①迂回跑。在跑道的直道处放15~20个实心球,实心球与实心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成一列纵队,跑步时交替性地从实心球的左右侧跑过,跑到尽头后再跑回来。②“燕式”平衡+并步跑。跑步时,不是面朝前方,而是侧身而跑,即向左跑或向右跑,向左跑时,右脚落地瞬间张开双臂,左脚落地瞬间,两臂收在体侧,如此反复侧向前进。③水中跑,把学生组织到游泳池的浅水区,让他们身体垂直浮于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四肢如在陆地跑步般前后交替运动,如此来回跑。④校园定向运动。在学生熟悉的校园内开展寻宝游戏,在上课前把十个左右垒球分别放在一些固定标志物附近,然后三个学生一组去寻找垒球,最后到操场的某一固定位置集合,回来早得到球多的同学为胜,给予奖励。⑤“大捕鱼”游戏。根据学生的人数,选择一定的地域范围,找两个耐力好的同学手拉手构成“渔网”,然后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去捕其他的“鱼”,被捕到的学生也参与到捕鱼行列,直到所有的“鱼”被捕完。⑥跳绳接力赛。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位学生跳绳跑400米,然后下一个同学接着跑,直到本组同学都跑完。
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时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①运动负荷应合理。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追求玩的快乐,而不注重运动负荷是否安排得当。运动负荷的安排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身体都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过大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的情绪,从心理上抵触中长跑这项运动,更别谈获得身心的愉悦。过小不会引起肌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应根据学生的体质、课程的进度确定运动负荷的大小。我们经常通过脉搏来掌握运动负荷,一般以150次/分以下为标准来提高有氧耐力。所以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达到提高学生有氧耐力、愉悦身心的双重目的,不能顾此失彼。②新课标不再刻意地追求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但不等于放弃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关键是在恰当的时机,通过启发式询问,达到技术教学的目的。如在进行完“迂回跑”练习后,结合学生测量的脉搏,观察学生的面色,让学生谈自身的感受,当学生谈到呼吸跟不上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怎样克服。当学生踊跃发言后,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对中长跑中“呼吸节奏”“极点”等技术原理进行解释。并利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步伐轻松、节奏感强的学生跑步的方法,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跑的轻松自如。这样中长跑技术的教学就应运而生。就这样在没有过多、过细讲解中长跑技术动作的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练、观察、比较、总结等方式,很自然地学习、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三、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中长跑学习评价以单纯的定量测验为主,如让女子跑800米、男子跑1000米,然后教师根据测验结果,查评分标准,以此来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只注意了终结,忽视了对学生整个练习过程的评价,不能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学过中长跑的人,很少有人把耐久跑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天天晨练,风雨无阻。反而一提起中长跑,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的是考试时同学面色苍白、腹痛呕吐,甚至昏倒在地的画面,从而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对中长跑课的恐惧。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加中长跑运动就要对评分标准进行改变。应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精神。
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重视学生终结成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进步幅度给予关注,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参考值,记录到最终的成绩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1)课堂表现(占50%)。主要由学生个人、小组、教师分别对该生的出勤率(25%)、是否经常协助班级领取或收拾器械(25%)、是否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5%)、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程度(25%)进行评价。即课堂表现分=(自评分+小组评分+教师评分)/3。总均数=均数之和/次数。(次数根据中长跑课的教学进度安排)。如果学生在第一次评价时得分不高,还有希望通过后面的课次弥补,以此来激励学生每堂课都好好表现,不断进取。通过这种方法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提高评价的效度。(2)中长跑成绩的达标与技评(50%)。采用学前与学后测验相比较。如:一个学生800米跑学前测验跑了3.32,得分为83分,学后测验有两种情况:①进步了,如果跑了3.26,得分为91+8(进步分)=99分,这就是达标与技评的分数。②退步了,如果跑了3.38,得分为75分-退步分8分=67分。这样可以提高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后天锻炼不足的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肯定成绩为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学生共享他们取得的进步。
(广东省增城市荔城街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