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我应邀给十来个喜欢写作的孩子上了一堂写作课。课虽然早已结束,但通过课堂透射出来的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萦回。
在写作课上,我要求孩子们现场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是《退休的鞋子》。我自己曾以“退休的鞋子”为题写过一篇童话,这个写作练习也可以叫“和作家同题作文”。
退休的鞋子
人们总是把穿旧了的鞋子当作垃圾扔掉。鞋子们可从来都不这么想。它们说:“我们只是从人们那儿退休了。对一只鞋子来说,总是要等到退休以后,真正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旧鞋子们被送到了郊外的垃圾站。
垃圾站当然不是个好地方,但旧鞋子们的新生活都是从这儿开始的。
一群老鼠在垃圾站里找到了一只旧皮靴。老鼠们如获至宝,马上派一大队人马,把皮靴拖进了田野里。
老鼠们正在跟农民的看家狗打仗。狗仗着自己个头大,经常欺侮小老鼠。现在,聪明的小老鼠们将皮靴改装成了一辆野战坦克。皮靴上原先系鞋带的那两排小洞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当作射击孔。老鼠们都躲在皮靴里,皮靴藏在树后面。看见狗来了,老鼠们枪炮齐发,无数粒沙子一齐射向它。不一会儿,狗就被打得汪汪叫着,夹起尾巴,逃回家去了。
蚂蚁们找到一只人造革的小童鞋,高兴万分。它们一直想要一艘小船,能盛得下一个蚂蚁大家庭,能让它们全家一起去远航。现在,小船有了,远航可以开始了。
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妈妈们的高跟鞋。你猜猜看,田野里、森林里的小家伙们用高跟鞋做什么呢?它们用来建游乐场,做滑梯!你没想到吧?
它们把小木棍做的梯子搭在高高的鞋跟上,瓢虫呀,蚂蚁呀,小田鼠呀,一个个轮流沿着梯子爬上去,然后,哧溜!哧溜!从鞋跟滑到鞋尖,好玩极了!
……
这就是鞋子们退休以后的故事。星期天跟爸爸妈妈到郊外去玩时,你留心看看土坎下面、水沟边上和森林里有没有旧鞋子。如果有,你仔细地瞧一瞧,准能瞧到点儿什么有趣的事。
(节选)
来上课的都是写作拔尖的孩子,聪明,有想象力,文采斐然。然而所有的孩子讲述完自己写的故事之后,我发现这十来个故事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讲述故事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倒叙,有的顺叙,有的用第一人称,有的用第三人称,但内容都是围绕鞋子退休后的出路展开的。无一例外,他们的主人公“鞋子”在退休的时候,都觉得被人抛弃,非常孤独悲伤,于是出门去寻找自己的新主人,最终被需要鞋子的人发现,又成为了别人的鞋子。我们脚上的鞋子虽然是我们的生活用品,是为我们服务的,可一旦我们把鞋子拟人化,它们就带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我说:“你们发现没有,你们所有的鞋子都出门去寻找未来,最终又成为被人需要的鞋子了。”
孩子们望着我,不明白我想说什么。
我又说:“为什么没有一只鞋子觉得退休了也可以很快乐呢?它就做一只快乐的退休的鞋子,不可以吗?它就自己去玩,去冒险,不可以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寻找一个新的主人呢?”
孩子们满脸惊讶,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你们要多一点自信。”我接着说道。
孩子们更疑惑了:他们一个个都是学习很棒、被父母宠爱的孩子,他们哪有不自信了?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好,乖巧懂事,在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走路也把头昂得很高,看上去非常自信,其实并不是真正对自己有认识与认同,这并不是真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被人夸奖,考试成绩优异,或者爸爸妈妈有钱有权等外在基础上的,是从别人的目光中肯定自己,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这种自信往往是脆弱的,因而经受不起挫折。只有真正认同自己,才是真正的自信,拥有了这种自信才能处变不惊。
我们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确认自我的,而自我的确认又是以别人为“镜像”的。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目光,别人的期待与要求,都会影响一个孩子自我的确立。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要求与期许让孩子否定今天的自我,只是一味去追寻明天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其实是迷茫的,需要不断被肯定和确认。难怪他们故事里的鞋子一旦失去了原主人,就会变得那么迷茫和伤感,要急着去找一个新主人。
编辑语: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如何安排这双鞋子退休后的生活?你有没有汤老师所说的真正的自信?也许你可以和父母一起看看下面这一段话。
让一个孩子接受并认同自己,首先父母要接受他——允许他失败,允许他不够优秀。因为孩子的聪明和优秀都是相对的,是父母将他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成长的内在规律。给孩子留出一点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让一个孩子不需要急着长大,急着成名成家,急着成为一个别的什么人。孩子成长得越从容,自然的天性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最大努力应当是发展自由的人,这能给他们的人生以目的和方向。”鲁道夫·斯坦纳——这位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如是说。
在写作课上,我要求孩子们现场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是《退休的鞋子》。我自己曾以“退休的鞋子”为题写过一篇童话,这个写作练习也可以叫“和作家同题作文”。
退休的鞋子
人们总是把穿旧了的鞋子当作垃圾扔掉。鞋子们可从来都不这么想。它们说:“我们只是从人们那儿退休了。对一只鞋子来说,总是要等到退休以后,真正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旧鞋子们被送到了郊外的垃圾站。
垃圾站当然不是个好地方,但旧鞋子们的新生活都是从这儿开始的。
一群老鼠在垃圾站里找到了一只旧皮靴。老鼠们如获至宝,马上派一大队人马,把皮靴拖进了田野里。
老鼠们正在跟农民的看家狗打仗。狗仗着自己个头大,经常欺侮小老鼠。现在,聪明的小老鼠们将皮靴改装成了一辆野战坦克。皮靴上原先系鞋带的那两排小洞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当作射击孔。老鼠们都躲在皮靴里,皮靴藏在树后面。看见狗来了,老鼠们枪炮齐发,无数粒沙子一齐射向它。不一会儿,狗就被打得汪汪叫着,夹起尾巴,逃回家去了。
蚂蚁们找到一只人造革的小童鞋,高兴万分。它们一直想要一艘小船,能盛得下一个蚂蚁大家庭,能让它们全家一起去远航。现在,小船有了,远航可以开始了。
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妈妈们的高跟鞋。你猜猜看,田野里、森林里的小家伙们用高跟鞋做什么呢?它们用来建游乐场,做滑梯!你没想到吧?
它们把小木棍做的梯子搭在高高的鞋跟上,瓢虫呀,蚂蚁呀,小田鼠呀,一个个轮流沿着梯子爬上去,然后,哧溜!哧溜!从鞋跟滑到鞋尖,好玩极了!
……
这就是鞋子们退休以后的故事。星期天跟爸爸妈妈到郊外去玩时,你留心看看土坎下面、水沟边上和森林里有没有旧鞋子。如果有,你仔细地瞧一瞧,准能瞧到点儿什么有趣的事。
(节选)
来上课的都是写作拔尖的孩子,聪明,有想象力,文采斐然。然而所有的孩子讲述完自己写的故事之后,我发现这十来个故事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讲述故事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倒叙,有的顺叙,有的用第一人称,有的用第三人称,但内容都是围绕鞋子退休后的出路展开的。无一例外,他们的主人公“鞋子”在退休的时候,都觉得被人抛弃,非常孤独悲伤,于是出门去寻找自己的新主人,最终被需要鞋子的人发现,又成为了别人的鞋子。我们脚上的鞋子虽然是我们的生活用品,是为我们服务的,可一旦我们把鞋子拟人化,它们就带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我说:“你们发现没有,你们所有的鞋子都出门去寻找未来,最终又成为被人需要的鞋子了。”
孩子们望着我,不明白我想说什么。
我又说:“为什么没有一只鞋子觉得退休了也可以很快乐呢?它就做一只快乐的退休的鞋子,不可以吗?它就自己去玩,去冒险,不可以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寻找一个新的主人呢?”
孩子们满脸惊讶,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你们要多一点自信。”我接着说道。
孩子们更疑惑了:他们一个个都是学习很棒、被父母宠爱的孩子,他们哪有不自信了?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好,乖巧懂事,在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走路也把头昂得很高,看上去非常自信,其实并不是真正对自己有认识与认同,这并不是真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被人夸奖,考试成绩优异,或者爸爸妈妈有钱有权等外在基础上的,是从别人的目光中肯定自己,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这种自信往往是脆弱的,因而经受不起挫折。只有真正认同自己,才是真正的自信,拥有了这种自信才能处变不惊。
我们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确认自我的,而自我的确认又是以别人为“镜像”的。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目光,别人的期待与要求,都会影响一个孩子自我的确立。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要求与期许让孩子否定今天的自我,只是一味去追寻明天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其实是迷茫的,需要不断被肯定和确认。难怪他们故事里的鞋子一旦失去了原主人,就会变得那么迷茫和伤感,要急着去找一个新主人。
编辑语: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如何安排这双鞋子退休后的生活?你有没有汤老师所说的真正的自信?也许你可以和父母一起看看下面这一段话。
让一个孩子接受并认同自己,首先父母要接受他——允许他失败,允许他不够优秀。因为孩子的聪明和优秀都是相对的,是父母将他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成长的内在规律。给孩子留出一点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让一个孩子不需要急着长大,急着成名成家,急着成为一个别的什么人。孩子成长得越从容,自然的天性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最大努力应当是发展自由的人,这能给他们的人生以目的和方向。”鲁道夫·斯坦纳——这位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