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政府在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公共事业领域安排的支出多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就公共事业支出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而言,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笔者从我国国情出发,认为该支出作为现代政府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具有生产性,可以形成有益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形式。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协整分析方法较详尽地探讨了该省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业支出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关键词:公共事业支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77-04
一、引言
政府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公共投资、公共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其中,公共事业支出是政府为满足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而安排的支出。一般认为,公共事业领域形成的供给多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由于较强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使得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理性利己的私人部门在提供或分享时极易选择逃避付费而“搭乘便车”;由政府来承担主要的出资责任,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出现所引起的数量短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业资源的需求。
但就公共事业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政府是否应当增加公共事业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而言,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包括一些国际机构在内的传统观点习惯上把政府购买性支出作为消费性和生产性的界定。他们认为,政府公共投资可以形成物质资本,属生产性支出,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速;公共事业支出没有形成耐用的物质资本,支出数额的增长会带来社会财富的消耗,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速。对于此种论断,部分学者已经提出异议;理由是上述结论的得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为研究背景,虽然针对发达国家是正确的,但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一定适用。
笔者以为,经济问题的分析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长期以来,在某种程度上受颇有影响力的传统观点影响,我国注重通过财政性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总投资中几乎50%以上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或间接主导来完成的。这确实保证了物质资本的充分积累和某个经济阶段较高经济增速的实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棘手问题。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某些领域的物质资本积累已经过剩,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效率低下。与政府投资相比,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支出却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3.66%,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4%的平均水平。我国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与发达国家对比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5%,这一水平低于1997年德国的2.3%、2000年美国的2.7%、2002年日本的2.9%。2010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为196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8%,甚至低于市场经济国家1992年9.2%的平均水平。较低水平的公共事业支出不仅影响这一事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使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受到阻滞。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公共事业领域没有进行物质资本的积累,但其形成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形式同样可以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生产能力。尤其是当物质资本已实现充分积累,而这些无形资本还相对匮乏时,其作用力会表现的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在全国各省份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仅次
关键词:公共事业支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077-04
一、引言
政府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公共投资、公共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其中,公共事业支出是政府为满足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而安排的支出。一般认为,公共事业领域形成的供给多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由于较强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使得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理性利己的私人部门在提供或分享时极易选择逃避付费而“搭乘便车”;由政府来承担主要的出资责任,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出现所引起的数量短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业资源的需求。
但就公共事业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政府是否应当增加公共事业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而言,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包括一些国际机构在内的传统观点习惯上把政府购买性支出作为消费性和生产性的界定。他们认为,政府公共投资可以形成物质资本,属生产性支出,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速;公共事业支出没有形成耐用的物质资本,支出数额的增长会带来社会财富的消耗,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速。对于此种论断,部分学者已经提出异议;理由是上述结论的得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为研究背景,虽然针对发达国家是正确的,但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一定适用。
笔者以为,经济问题的分析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长期以来,在某种程度上受颇有影响力的传统观点影响,我国注重通过财政性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总投资中几乎50%以上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或间接主导来完成的。这确实保证了物质资本的充分积累和某个经济阶段较高经济增速的实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棘手问题。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某些领域的物质资本积累已经过剩,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效率低下。与政府投资相比,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支出却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3.66%,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4%的平均水平。我国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与发达国家对比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5%,这一水平低于1997年德国的2.3%、2000年美国的2.7%、2002年日本的2.9%。2010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为196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8%,甚至低于市场经济国家1992年9.2%的平均水平。较低水平的公共事业支出不仅影响这一事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使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受到阻滞。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公共事业领域没有进行物质资本的积累,但其形成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形式同样可以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生产能力。尤其是当物质资本已实现充分积累,而这些无形资本还相对匮乏时,其作用力会表现的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在全国各省份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