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课例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只为了获取知识,如何变得更加聪明也是学生来到学校上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多想多问多思考就变的尤为重要,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探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老师就要尽量在教学上根据学生提前提出的问题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这样一个师生彼此都参与的课堂便是我们期待中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科学家研究课例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师生在教与学中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师生在彼此互动中就会慢慢营造出一个积极思考、用科学的态度主动的探索大自然的气氛。在这个互助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渐渐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了突出科学探究先进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将科学和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而探究是科学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即要将这二者完美结合。
  学生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的时候就会涉及到《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时这个内容也是对七年级知识《物质的溶解性》的延伸。教科书中对于《物质的溶解性》这部分内容讲解也使用了科学探索的方法讲授,它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便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在水和汽油中分散状况来让学生能够深刻记忆。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勇于探究的能力。教材中方这部分内容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实验向同学清晰的展示了溶液、悬浮液和乳浊液的主要特点,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自然。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了一些比较简单的了解和认识,但这些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生印象中的溶解也只有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对于气体和液体的溶解以及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相对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对于溶解这个大概念没有统一的整理和全面的理解。不过因为溶解在我们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是个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概念,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最初对于溶解的认识开始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增加学生对于溶解的了解,并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混合物的三种类型及各种混合物的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发现自己平时不注意的问题,比如生病时吃的颗粒性冲剂的混匀、衣服上油污的洗涤方法等各种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知识的用途,体验收获成功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热情,从而达到让学生想科学家一样去研究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过程
  重点:1、了解溶液、悬浮液、乳浊液的相似与不同,学会区分溶质和溶剂。
  2、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去区分各种物质的异同。
  难点:1、区分三种混合物(溶液、悬浮液、乳浊液)。
  2、正确判断出溶质与溶剂。
  3、举例区分各种混合物。
  三、我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觉得在中学培养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还需要更深层次研究的有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启蒙性、兴趣性、创造性和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
  1、启蒙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科学能力启蒙性的培养,我们要从孩子时候就抓起,在儿童时候让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培养他们多动手、多动脑,让他们从小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务的习惯这些能力对于他们后续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力。,
  2、兴趣能力培养: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兴趣在中学生的心理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和认知事务的积极性。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对于科学知识形成浓烈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积极的吸收知识,真正的热爱科研活动,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3、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核心是独特新颖的思维。而具有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最为高尚的品质,独创思维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由自己独立去思考,从而得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或答案。这种珍贵的独创思维能够充分的反应人的主观能动性。
  4、系统性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是一项巨大且有系统性的工程。它的实施影响到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还需要所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家庭成员的配合、社会环境的影响。怎样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也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
  四、结束语:
  学生的先自己学习然后老师教是我们一直要推广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的课堂设计:第一步是通过我们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进行猜想,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有什么不一样?第二步是我们进行实验,不过这里说的实验不是为了验证我们已知的定理,而是探讨验证我们刚提出的假想是否正确,是不确定的,需要我们探讨。第三步是进行认知,不过这里认知的对象并不是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概念,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做出的分析和理解,这是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就是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将分散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也是科学家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的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实践感知内在。这样探讨出来的结果是开放性的,是不确定的,同样这也就是真正科学探讨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苗相敏.一次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2]李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J].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11期
  [3]杨启富.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探讨和建议[J].化学教学1980年03期
  [4]王斌.化学中考亮点——溶解度曲线[J].考试(中考版)2008年03期
  [5]侯广义,许爱琴.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J].物理教学探讨2003年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传统的伏安法测电阻总是存在系统误差,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研究,对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再改进,改进后的伏安法测电阻具有读不出误差、简单明了、实用等特点。笔者希望就改进后的伏安法测电阻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新伏安法测电阻探究误差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重点基础内容,其物理思路清楚,电路简单。由于存在电流表内接和外接而引起的系统误差,很多同仁都进行了探讨
一、解释化学变化的现象  例1镁带在空气里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增加了;煤燃烧后留下的煤灰的质量比原来煤的质量减少了,为什么?  解析:镁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质量增加;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故留下的煤灰的质量比原来煤的质量小。  二、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例2将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组成中()  A、只含有碳、氢
期刊
【摘要】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重视实验教学已成为共识。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  一、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家庭小实验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
期刊
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理论都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不同的是阿拉伯医学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已经逐渐演变成或者说融入现代医学体系之中,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能一直流传下来,并获得弘
【摘要】“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探究性试题是近年来高考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了解高考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分析探究性试题的特点、一般解法。掌握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了解探究实验有探索性探究实验和验证性探究实验。探究性实验题复习对策及探究能力培养。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近几年高考
期刊
目的: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目前关于其发病原因仍在不断探索之中。RRTI患儿存在脾胃虚弱早有研究报道,但关于RRTI患儿中医证型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民间谚语,采用设置疑问有效地分解基本概念的难度,对比区分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构建概念图等使概念清晰化,系统化,增强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概念教学对比法概念图法  生物学概念是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