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发出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校舍建设项目的造价标准,不得搞豪华装修,坚决杜绝“豪华校门”。要求各地在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经费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这次教育部出台节约办教育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厉行节约禁令的具体举措,也是破除教育领域奢侈浪费现象的利器。
学校建“豪华校门”等奢侈浪费现象广受社会诟病。去年,网上曝光了许多豪华大学校门的造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与高校普遍叫喊的科研经费紧张短缺比起来,说建这些豪华校门是在搞“面子工程”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说,教育部治理教育奢侈浪费,可谓是打蛇打到了七寸,其中传递出一种正面导向——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上。
一些学校不顾当地经济实力和自身办学实际,大兴土木搞建设,甚至华而不实地建起豪华大门,固然有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的观念在作祟,但如果仅仅这样认识问题难免失之偏颇,更需要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上进行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的各种评比验收有一种畸形标准和观念,就是人为地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验收指标,其中绕不过去的就是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
这些建设费用,往往都超过了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一些学校的高楼和豪华校门也就是这种风气的产物。有媒体报道,去年,福建某中学为争创二级达标校,新建橡胶跑道、多功能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等硬件设施,欠款多达1000万元,学校的正常发展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把教育部治理奢侈浪费的规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仅仅停留在制度规定层面还远远不够,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投入的监管,严格追究责任,使奢侈浪费行为“不敢为”、“不能为”。将教育事业项目的论证、立项、招投标等全过程向社会公开,使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堵塞漏洞,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学校达标、升级、奖励等的评定办法,使奢侈浪费行为“不想为”、“不要为”。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软件、实硬件,多看师生队伍素质,多听社会整体评价,多鼓励学校对现有设施改造利用,少提形式主义、不切实际、过度超前的硬件指标,如此,各种奢侈浪费现象在学校也就没了市场。
(来源:《工人日报》 )
这次教育部出台节约办教育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厉行节约禁令的具体举措,也是破除教育领域奢侈浪费现象的利器。
学校建“豪华校门”等奢侈浪费现象广受社会诟病。去年,网上曝光了许多豪华大学校门的造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与高校普遍叫喊的科研经费紧张短缺比起来,说建这些豪华校门是在搞“面子工程”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说,教育部治理教育奢侈浪费,可谓是打蛇打到了七寸,其中传递出一种正面导向——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教育事业发展上。
一些学校不顾当地经济实力和自身办学实际,大兴土木搞建设,甚至华而不实地建起豪华大门,固然有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的观念在作祟,但如果仅仅这样认识问题难免失之偏颇,更需要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上进行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的各种评比验收有一种畸形标准和观念,就是人为地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验收指标,其中绕不过去的就是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
这些建设费用,往往都超过了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一些学校的高楼和豪华校门也就是这种风气的产物。有媒体报道,去年,福建某中学为争创二级达标校,新建橡胶跑道、多功能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等硬件设施,欠款多达1000万元,学校的正常发展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把教育部治理奢侈浪费的规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仅仅停留在制度规定层面还远远不够,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投入的监管,严格追究责任,使奢侈浪费行为“不敢为”、“不能为”。将教育事业项目的论证、立项、招投标等全过程向社会公开,使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堵塞漏洞,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学校达标、升级、奖励等的评定办法,使奢侈浪费行为“不想为”、“不要为”。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软件、实硬件,多看师生队伍素质,多听社会整体评价,多鼓励学校对现有设施改造利用,少提形式主义、不切实际、过度超前的硬件指标,如此,各种奢侈浪费现象在学校也就没了市场。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