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小学教学要求,教师应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尤其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讲解简单的公式、答题技巧之外,教师更应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自主思考与辨别的能力。而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则需教师有针对性对数学学科进行探讨,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组织活动等多角度提出可行性的培养方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方略
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公式记忆中,而应调动学生参与实际课堂、自主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教学最突出的价值应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表达,通过不断强化训练,让其不断将数学学习扩展到实际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中。然而,在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要想打破古板教学的桎梏,教师应顺应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辨能力培养。
一、数学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思辨能力即为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理论后,学生可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来进一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判断、概括及推理,逐步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意识思辨能力。数学思辨能力的形成将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与感悟,让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判断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领域较广,与生活贴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能力后,可更为容易整理出自我方法,并在应对相类似问题时可迅速反应,在不断质疑、思考与解答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独到的见解,从而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培养其思辨能力。
二、小学数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方略
教师应具体分析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多样化教学模式,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来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耐心对学生的看法及想法予以评价,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逐步形成自我学习及思考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能力。
1.创设情境及组织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古板的教学课堂中多为教师一人讲解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疑问无法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当面反馈给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考差的数学答卷。如此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搜集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素材,借助外界媒介创设多样化情境或组织讨论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间多种想法与解题思路可呈现出来。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才可树立起自信心,活跃思维,不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有趣的图形》一课学习中,教师可自制图形道具,让学生尝试描述图形的特征,然后用生活中所见的例子来说明。如长方形,教师可在介绍其特征之后,让学生间相互合作,找出教室中类似于长方形的物体。将学生自我寻找与发现的方式代替以往教师一人讲,可促进学生积极动脑参与思考。
2.善于设问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可从多渠道收集素材,以生活化的提问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让其不断发散思维,在头脑中不断对数学知识与理论进行加工与整理,慢慢形成自我的知识框架。以设问及设置悬念的方式展开课堂,可抓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最大限度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继而,教师可有针对性对设问进行延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认识时间》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同学们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等类似问题进行设问,让学生开始思考。怀揣着“‘时间’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这类想法,学生会更加关注教师接下来的讲解,并对日常生活开始回想,思考时间在其生活中是怎样的。如此便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培养其思辨能力。
3.趣味评价及设计亮点,鼓励学生讨论
课堂活动中少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决定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学生分享或回答问题后,教师应以趣味性评价来激励学生,多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其思维发展。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不应直面斥责学生不听讲等,而应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大胆将其想法表达出来,继而再对其想法进行纠正或修补。
比如《圆》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来大概描述一下图形的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在其想法上加以纠正或补充。若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球。”教师不可一棒子否认学生的观点,应予以更为专业的用语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其原有概念上进行自我知识修补。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进行思考与总结,逐步形成自我想法,让其可巧妙灵活应对同类题目,更能不断培养其自我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6(29):205
[2]丁成亚.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学童话,2016(18):36
[3]钮健.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方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1):25
[4]黄春雷.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J].内蒙古教育,2015(35):7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方略
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公式记忆中,而应调动学生参与实际课堂、自主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教学最突出的价值应是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表达,通过不断强化训练,让其不断将数学学习扩展到实际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中。然而,在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要想打破古板教学的桎梏,教师应顺应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辨能力培养。
一、数学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思辨能力即为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理论后,学生可借助抽象的数学概念来进一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判断、概括及推理,逐步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意识思辨能力。数学思辨能力的形成将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与感悟,让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判断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领域较广,与生活贴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能力后,可更为容易整理出自我方法,并在应对相类似问题时可迅速反应,在不断质疑、思考与解答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独到的见解,从而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培养其思辨能力。
二、小学数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方略
教师应具体分析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多样化教学模式,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来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耐心对学生的看法及想法予以评价,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逐步形成自我学习及思考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能力。
1.创设情境及组织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古板的教学课堂中多为教师一人讲解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疑问无法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当面反馈给教师,取而代之的是考差的数学答卷。如此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搜集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素材,借助外界媒介创设多样化情境或组织讨论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间多种想法与解题思路可呈现出来。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才可树立起自信心,活跃思维,不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如《有趣的图形》一课学习中,教师可自制图形道具,让学生尝试描述图形的特征,然后用生活中所见的例子来说明。如长方形,教师可在介绍其特征之后,让学生间相互合作,找出教室中类似于长方形的物体。将学生自我寻找与发现的方式代替以往教师一人讲,可促进学生积极动脑参与思考。
2.善于设问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可从多渠道收集素材,以生活化的提问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让其不断发散思维,在头脑中不断对数学知识与理论进行加工与整理,慢慢形成自我的知识框架。以设问及设置悬念的方式展开课堂,可抓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最大限度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继而,教师可有针对性对设问进行延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认识时间》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同学们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等类似问题进行设问,让学生开始思考。怀揣着“‘时间’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这类想法,学生会更加关注教师接下来的讲解,并对日常生活开始回想,思考时间在其生活中是怎样的。如此便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培养其思辨能力。
3.趣味评价及设计亮点,鼓励学生讨论
课堂活动中少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决定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学生分享或回答问题后,教师应以趣味性评价来激励学生,多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其思维发展。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不应直面斥责学生不听讲等,而应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大胆将其想法表达出来,继而再对其想法进行纠正或修补。
比如《圆》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来大概描述一下图形的特征,然后有针对性在其想法上加以纠正或补充。若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球。”教师不可一棒子否认学生的观点,应予以更为专业的用语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其原有概念上进行自我知识修补。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进行思考与总结,逐步形成自我想法,让其可巧妙灵活应对同类题目,更能不断培养其自我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6(29):205
[2]丁成亚.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学童话,2016(18):36
[3]钮健.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方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1):25
[4]黄春雷.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J].内蒙古教育,2015(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