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微博等新媒体的挑战下,生产独家观点成为当下传统媒体的竞争手段。本文以吴斌事件的《人民日报》评论为分析对象,结合“事件意图”、“阐释者意图”理论,解析这些评论的立意思路,以期对新闻评论立意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 新闻评论教学 立意 事件意图 阐释者意图
1 新闻评论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在微博勃兴的当下,媒介处于激烈竞争的态势,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自然受到诸多挑战,其中一个较明显的挑战在于:传统媒体原先作为消息灵通人士化身的社会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比如,在一些新闻事件报道方面,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方面,微博用户传播的新闻事件,其时效性领先于传统媒体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正如有论者提出那样:“追随微博上的热点成为基本新闻操作、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退居二线”。①当然,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不会总是处于二线地位,但其在时效性方面总是一线的态势,显然已经受到挑战。此外,除了来自微博等新媒体的挑战外,不同类型的传统媒体以及同一类型的传统媒体,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相互竞争。以电视台为例,既有来自报纸、广播的竞争压力,也有来自同一地区其他电视台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媒介竞争态势下,对于新闻节目的生产而言,对已有信息的整合及再诠释,以及深度解读,便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一批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解读的节目,便应运而生。比如浙江经视的《深呼吸》节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的《九点半》节目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节目,它们都属于带有强烈的新闻评论色彩的节目。此外,还有全国的报纸开出的许多时评版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媒介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客观原因限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可以承认在有些新闻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方面,可以退居二线,但在新闻的再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方面,希望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尽量满足受众需要。因此,可以说中国大陆的当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已经发展到了“独家评论”与“独家报道”并重的阶段。
鉴于此,新闻评论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传统媒体重视,而这对于高校新闻评论的教学,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机遇在于新闻评论的教学自然受到各方的重视,挑战则在于:如何培养出能够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的新闻评论人才?
如何培养出能够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的新闻评论人才,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生产“独家观点”的背后,便是要以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如果把上述命题转换为: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似乎亦无不可,而培养创新精神,自然是教育的系统工程。果真如此,本文似乎便不好再讨论下去。鉴于此,本文打算从新闻评论教学中与生产“独家观点”直接相关的立意这一命题入手,以期对解决上述的问题有所助益。
立意,借用一个说法,便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②由此可见,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有关生产“独家观点”与立意密切相关。但是,从现有的教科书来看,只是给出了一些立意指导的原则,诸如“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等,这些原则对于 “独家观点”生产显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每天都要面对非常具体的新闻事件的新闻生产者而言,这样的指导原则显然是不够的。鉴于此,本文打算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谈谈与立意相关的问题。本文打算选取《人民日报》对浙江杭州的“吴斌事件”的评论,作为探讨的具体对象。
2 《人民日报》有关“吴斌事件”的评论分析
《人民日报》有关“吴斌事件”的评论,共有16篇,标题分别为:《谁为“无人问责”担责》、《最美,就在你我身边》、《用青春勾勒美丽人生》、《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铭记最美 躬身前行》、《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一》、《让“最美”之花盛开》、《学习时代楷模》、《颂扬时代楷模,我们责无旁贷》、《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五》、《平民英雄的“一瞬”与“一向”》、《行胜于言》、《“最美”这个词儿》、《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时代楷模张丽莉、吴斌、高铁成事迹的启示》、《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让时代楷模引领风尚》,纵观《人民日报》的评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1)阐释吴斌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平民一生,伟大瞬间。
《人民日报》6月4日评论文章《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文章中指出“吴斌的行为是平凡大众能够学的: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原本都是我们身边无数外表平常、职业普通、生活平凡的普通人,却因为意外遭遇的瞬间考验而陡然焕发出令人敬仰、感铭的耀眼光亮”。
《人民日报》6月15日评论文章《学习时代楷模》,文章中指出“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的事迹可钦可敬,可望可及,道出了伟大出于平凡的道理,反映了老百姓崇德向善的追求。”
《人民日报》6月18日评论文章《平民英雄的“一瞬”与“一向”》,文章中表示:惊世“一瞬”的底色,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用责任去做好所从事的工作,用爱心去善待所遇到的人,用行动去保护群众的安全,这正是一个教师、一个司机、一个士兵最为质朴的价值观,也是平民英雄们普遍的行为方式。
(2)从“最美”这一关键词入手,借题发挥,通过诠释“最美”意涵,暗指当下民众审美存在的问题,藉此弘扬社会正气。
《人民日报》6月14日评论文章《让‘最美’之花盛开》,文章强调“‘最美’是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身边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的热情赞誉,‘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大学生’、‘最美孕妇’……他们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普普通通,却以高尚的行为构筑着文明的大厦;他们来自基层,平平常常,却成为道德建设的榜样。‘最美’,他们当之无愧!”
《人民日报》6月15日评论文章《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时代楷模张丽莉、吴斌、高铁成事迹的启示》,文章指出“英雄的壮举引发的一场关于爱心与责任的思考,在不同的时空持续进行。的确,在这个价值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爱心与责任,始终是人性最绚丽的底色,始终是心底最坚实的认同”。 《人民日报》6月16日评论文章《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让时代楷模引领风尚》,文章中指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卫士’,是‘最美的中国人’。他们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体现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不愧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
《人民日报》6月18日评论文章《“最美”这个词儿》,对于“最美”这个词语,文章中指出:“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玩意儿,走红网络和舞台,竟然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文章强调“如今网民十分恰当地把‘最美’称誉加诸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普通人身上,而这样的人生活中……处处可见其美,多么令人鼓舞。人们推崇‘最美’,心有所动,会觉得‘最美’之人所为,定能发扬光大,咱们每个人其实都能做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
(3)通过彰显吴斌的职业道德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并藉此暗指当下职业道德精神缺失的社会问题。
《人民日报》6月6日评论文章《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文章中述及“美联社6月3日以《中国向拯救乘客的大巴司机致敬》为题,报道了吴斌和他的最后一搏。文章说:‘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甚至人情冷漠的社会里,吴斌的无私和勇气颂扬中国文化传统,激励人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6月11日评论文章《铭记最美 躬身前行(道德·一周观察)》,文章中指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吴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职业道德,正是这日常的坚守,才铸就了关键时刻的坚强意志”,“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关键在道德坚守程度。有的人在一天天平凡坚守中,走向道德高地,在关键时刻展现伟大的人性之光;而有的人,在一点点的迷失中沉沦,最终一溃千里。”
综上所述,有关吴斌事件的新闻评论立意思路,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依托吴斌具体事件,诠释其意义;其二,借题发挥,通过充分挖掘吴斌事件意义,暗指社会问题。
这里可以借鉴安贝托·艾柯有关阐释的理论,对上述的案例进行反思。安贝托·艾柯有关阐释的理论提出了“事件意图”、“阐释者意图”这两个概念。所谓的“事件意图”,指的是事件本身所固有的、人之行动的非意图的后果。“阐释者意图”,用理查德·罗蒂的话来说,“阐释者的作用仅仅是将文本捶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③也就是说是组织或人为建构的结果。对于立意而言,自然可以归入“阐释者意图”的范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阐释者意图”“事件意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应该可以达到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对于需要大众传播的新闻评论而言,“事件意图”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性元素,对于受众而言更能令他们信服。结合上述的吴斌事件之新闻评论立意思路分析案例,不难发现虽然上述两者立意思路都属于“阐释者意图”范畴,但是前者即“依托吴斌具体事件、诠释其意义”的立意思路,带有更多的“事件意图”色彩,因为立意更多依托事件本身,而后者的“事件意图”色彩则要逊色许多,主要是借题发挥。
因此,在新闻评论立意教学中,需要把握“事件意图”与“阐释者意图”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即新闻评论者在立意的时候,在生产独家观点的时候,应尽量考虑“事件本身所固有的、人之行动的非意图后果”之因素,考虑新闻评论的观点与“事件意图”之重合度,做到“就事务事理”,以便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因为与“事件意图”重合度越高,新闻评论所内含的由真实事件所衍生的令人信服之程度也会越高,传播效果自然会相应增加。总之,新闻评论者在立意时要尽量做到“就事务事理”。而“就事务事理”的思路其实已逐渐成为当下时评的发展走向,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新闻评论教学 立意 事件意图 阐释者意图
1 新闻评论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在微博勃兴的当下,媒介处于激烈竞争的态势,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自然受到诸多挑战,其中一个较明显的挑战在于:传统媒体原先作为消息灵通人士化身的社会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比如,在一些新闻事件报道方面,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方面,微博用户传播的新闻事件,其时效性领先于传统媒体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正如有论者提出那样:“追随微博上的热点成为基本新闻操作、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退居二线”。①当然,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不会总是处于二线地位,但其在时效性方面总是一线的态势,显然已经受到挑战。此外,除了来自微博等新媒体的挑战外,不同类型的传统媒体以及同一类型的传统媒体,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相互竞争。以电视台为例,既有来自报纸、广播的竞争压力,也有来自同一地区其他电视台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媒介竞争态势下,对于新闻节目的生产而言,对已有信息的整合及再诠释,以及深度解读,便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一批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解读的节目,便应运而生。比如浙江经视的《深呼吸》节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的《九点半》节目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节目,它们都属于带有强烈的新闻评论色彩的节目。此外,还有全国的报纸开出的许多时评版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媒介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客观原因限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可以承认在有些新闻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方面,可以退居二线,但在新闻的再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方面,希望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尽量满足受众需要。因此,可以说中国大陆的当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已经发展到了“独家评论”与“独家报道”并重的阶段。
鉴于此,新闻评论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传统媒体重视,而这对于高校新闻评论的教学,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机遇在于新闻评论的教学自然受到各方的重视,挑战则在于:如何培养出能够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的新闻评论人才?
如何培养出能够生产“独家观点”或称“独家评论”的新闻评论人才,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生产“独家观点”的背后,便是要以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如果把上述命题转换为: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似乎亦无不可,而培养创新精神,自然是教育的系统工程。果真如此,本文似乎便不好再讨论下去。鉴于此,本文打算从新闻评论教学中与生产“独家观点”直接相关的立意这一命题入手,以期对解决上述的问题有所助益。
立意,借用一个说法,便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②由此可见,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有关生产“独家观点”与立意密切相关。但是,从现有的教科书来看,只是给出了一些立意指导的原则,诸如“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等,这些原则对于 “独家观点”生产显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每天都要面对非常具体的新闻事件的新闻生产者而言,这样的指导原则显然是不够的。鉴于此,本文打算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谈谈与立意相关的问题。本文打算选取《人民日报》对浙江杭州的“吴斌事件”的评论,作为探讨的具体对象。
2 《人民日报》有关“吴斌事件”的评论分析
《人民日报》有关“吴斌事件”的评论,共有16篇,标题分别为:《谁为“无人问责”担责》、《最美,就在你我身边》、《用青春勾勒美丽人生》、《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铭记最美 躬身前行》、《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一》、《让“最美”之花盛开》、《学习时代楷模》、《颂扬时代楷模,我们责无旁贷》、《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五》、《平民英雄的“一瞬”与“一向”》、《行胜于言》、《“最美”这个词儿》、《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时代楷模张丽莉、吴斌、高铁成事迹的启示》、《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让时代楷模引领风尚》,纵观《人民日报》的评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1)阐释吴斌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平民一生,伟大瞬间。
《人民日报》6月4日评论文章《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文章中指出“吴斌的行为是平凡大众能够学的: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原本都是我们身边无数外表平常、职业普通、生活平凡的普通人,却因为意外遭遇的瞬间考验而陡然焕发出令人敬仰、感铭的耀眼光亮”。
《人民日报》6月15日评论文章《学习时代楷模》,文章中指出“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同志的事迹可钦可敬,可望可及,道出了伟大出于平凡的道理,反映了老百姓崇德向善的追求。”
《人民日报》6月18日评论文章《平民英雄的“一瞬”与“一向”》,文章中表示:惊世“一瞬”的底色,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用责任去做好所从事的工作,用爱心去善待所遇到的人,用行动去保护群众的安全,这正是一个教师、一个司机、一个士兵最为质朴的价值观,也是平民英雄们普遍的行为方式。
(2)从“最美”这一关键词入手,借题发挥,通过诠释“最美”意涵,暗指当下民众审美存在的问题,藉此弘扬社会正气。
《人民日报》6月14日评论文章《让‘最美’之花盛开》,文章强调“‘最美’是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身边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的热情赞誉,‘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大学生’、‘最美孕妇’……他们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普普通通,却以高尚的行为构筑着文明的大厦;他们来自基层,平平常常,却成为道德建设的榜样。‘最美’,他们当之无愧!”
《人民日报》6月15日评论文章《平民英雄书写“最美中国”——时代楷模张丽莉、吴斌、高铁成事迹的启示》,文章指出“英雄的壮举引发的一场关于爱心与责任的思考,在不同的时空持续进行。的确,在这个价值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爱心与责任,始终是人性最绚丽的底色,始终是心底最坚实的认同”。 《人民日报》6月16日评论文章《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让时代楷模引领风尚》,文章中指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卫士’,是‘最美的中国人’。他们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体现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不愧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
《人民日报》6月18日评论文章《“最美”这个词儿》,对于“最美”这个词语,文章中指出:“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玩意儿,走红网络和舞台,竟然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文章强调“如今网民十分恰当地把‘最美’称誉加诸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普通人身上,而这样的人生活中……处处可见其美,多么令人鼓舞。人们推崇‘最美’,心有所动,会觉得‘最美’之人所为,定能发扬光大,咱们每个人其实都能做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
(3)通过彰显吴斌的职业道德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并藉此暗指当下职业道德精神缺失的社会问题。
《人民日报》6月6日评论文章《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文章中述及“美联社6月3日以《中国向拯救乘客的大巴司机致敬》为题,报道了吴斌和他的最后一搏。文章说:‘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甚至人情冷漠的社会里,吴斌的无私和勇气颂扬中国文化传统,激励人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6月11日评论文章《铭记最美 躬身前行(道德·一周观察)》,文章中指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吴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职业道德,正是这日常的坚守,才铸就了关键时刻的坚强意志”,“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关键在道德坚守程度。有的人在一天天平凡坚守中,走向道德高地,在关键时刻展现伟大的人性之光;而有的人,在一点点的迷失中沉沦,最终一溃千里。”
综上所述,有关吴斌事件的新闻评论立意思路,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依托吴斌具体事件,诠释其意义;其二,借题发挥,通过充分挖掘吴斌事件意义,暗指社会问题。
这里可以借鉴安贝托·艾柯有关阐释的理论,对上述的案例进行反思。安贝托·艾柯有关阐释的理论提出了“事件意图”、“阐释者意图”这两个概念。所谓的“事件意图”,指的是事件本身所固有的、人之行动的非意图的后果。“阐释者意图”,用理查德·罗蒂的话来说,“阐释者的作用仅仅是将文本捶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③也就是说是组织或人为建构的结果。对于立意而言,自然可以归入“阐释者意图”的范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阐释者意图”“事件意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应该可以达到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对于需要大众传播的新闻评论而言,“事件意图”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性元素,对于受众而言更能令他们信服。结合上述的吴斌事件之新闻评论立意思路分析案例,不难发现虽然上述两者立意思路都属于“阐释者意图”范畴,但是前者即“依托吴斌具体事件、诠释其意义”的立意思路,带有更多的“事件意图”色彩,因为立意更多依托事件本身,而后者的“事件意图”色彩则要逊色许多,主要是借题发挥。
因此,在新闻评论立意教学中,需要把握“事件意图”与“阐释者意图”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即新闻评论者在立意的时候,在生产独家观点的时候,应尽量考虑“事件本身所固有的、人之行动的非意图后果”之因素,考虑新闻评论的观点与“事件意图”之重合度,做到“就事务事理”,以便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因为与“事件意图”重合度越高,新闻评论所内含的由真实事件所衍生的令人信服之程度也会越高,传播效果自然会相应增加。总之,新闻评论者在立意时要尽量做到“就事务事理”。而“就事务事理”的思路其实已逐渐成为当下时评的发展走向,对于新闻评论教学而言,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