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明的冲突”观点与美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笔者在美国大学政治学专业读书、教学多年,亨廷顿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这位著作等身的名牌教授一向备受尊崇,影响之大在全美、以至全世界,很少有人可比。但自《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以来,却突然遭到西方各界的冷嘲热讽,其中有学术争鸣的原因(附文后),更有深层次原因。说到深层次原因,那就是亨廷顿的观点不利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的冲突”观点与美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笔者在美国大学政治学专业读书、教学多年,亨廷顿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这位著作等身的名牌教授一向备受尊崇,影响之大在全美、以至全世界,很少有人可比。但自《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以来,却突然遭到西方各界的冷嘲热讽,其中有学术争鸣的原因(附文后),更有深层次原因。说到深层次原因,那就是亨廷顿的观点不利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无益于维持西方文明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出现了一场关于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是单极还是多极的辩论。美国当然希望营造单极独霸的局面,而不愿接受多极竞争的挑战。尽其所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主导的一统天下,无疑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
然而,亨廷顿却预言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发文明冲突。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美国战略目标背道而驰,它在美国不受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主观上绝非要拆美国的台、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地位。他只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同时,他也希望提高西方社会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巩固自己的阵营,团结一致面对来自非西方文明的挑战。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若不公开发表,只作为美国高层的政策性建议,无疑是一服对症下药的清醒剂。正如亨氏自己所说的:“我所期望的是,我引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但“文明的冲突”的读者决不只是美国的决策层,也远远超出了西方国家的范围。亨廷顿后来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1997年中文版发表时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其客观效果,在非西方国家很可能与亨氏的期望大相径庭:它反而深化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提高了他们加强自身凝聚力、与西方文明分庭抗礼的意识。换言之,亨氏强调文明冲突的危险性,其作用却是帮助了仍为一盘散沙的非西方阵营加强团结,而对于已经高度统一的西方却无所谓。再者,目前仍居世界统治地位的西方,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本应尽量掩盖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大力宣扬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普世原则,如同一国之内的统治阶级通常都提倡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民族也都力促民族和睦、团结,反对民族冲突、分裂。“文明的冲突”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很难得到西方人的好评。
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亨氏预言的多极、多文化世界不是美国的统治精英所希望看到的。他大讲文明冲突的潜在威胁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鼓励非西方国家联合对抗西方的作用,其结果很可能使亨氏预测的不幸成为现实,即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巴厘岛流血惨案和伊拉克战争。当此多事之秋,又该如何看待“文明的冲突”呢?是钦佩亨氏的先见之明,还是责怪他好心帮倒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呢?亨氏在9.11之后非常低调,很少发表言论,这是否说明亨氏内心自有一番难言之苦呢?▲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董关鹏不仅是清华大学从事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学者,同时也是中国电视新闻一线的实践者。多年前,他曾任职于某国外媒体,也有过直播的经历。这次担任新闻频道早间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第一天,就赶上了新频道的第一场直播报道。他对我们的编辑说,在兴奋和紧张之余,更多的是作为中国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自豪,因为他参与了中国电视新闻真正的直播时代。 ——编者手记 在硝烟逐渐散去的伊拉克战争中,全世界的人们都亲
第1441号决议联合国安理会2002年11月8日通过,决议规定伊拉克要允许监核会和原子能机构立即、无条件和无限制地前往任何地点进行核查,可单独接触所有官员和其他人员、自行决定面谈地点,并可在伊政府观察员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这种面谈。根据决议,监核会和原子能机构核查伊拉克是否有生化武器、化学武器、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核武器及其设备和材料,在其后60天向安理会提交报告。安理会收到报告之后立即召开
不管澳大利亚在其对外政策文件的措辞中如何强调要把亚洲放在第一位,都不过是“官样文章”。澳政府始终把澳美关系放在惟一重要的地位上,在这个问题上澳大利亚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带着盎格鲁-撒克逊轮廓及其民族和文化烙印的澳大利亚人在亚洲地区总是有点不合群。 2002年10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爆炸事件,180多名死伤者中澳大利亚人占到92名。澳大利亚舆论认为,这次恐怖袭击的
中国的老百姓以及善于投其所好的中国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发生在中东的战争。如果说1991年海湾战争时中国百姓关心的是美国的武器有多先进,那么这次关心的则是国际石油价格还能再涨多高。尽管反战游行一浪高过一浪,但美国似乎“矢志不渝”,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了。2月中旬,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油(WTI)现货价格突破了36美元/桶。第二次海湾战争无疑已经成为悬在世界经济之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全世界石油消费者都在
“当心,你所希望的终有一天可能变成现实!” ——美国俗语 布什提出著名的“邪恶轴心”论,指责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是“邪恶轴心”。此言一出,世界舆论哗然,认为三个国家之间毫无关联,各不相干,岂能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但是近来的事态表明,这三国正在发生某种引人注目的相互影响。继朝鲜在去年承认有核计划后,伊朗日前也首次承认有核计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2月9日,伊朗突然宣布发现铀矿并
“经济热,政治冷”已经成为描述当前中日关系的一般说法。就中日关系而言,经济交流的加深,正影响着政治关系。 一年多来,中日之间发生了西安演出闹剧事件、珠海嫖娼事件、钓鱼岛纠纷事件等,但中日双方都从大局着眼理性应对,处理得比较好。这里特别提出来的是,日本舆论不同于过去几年,冷静而理性的声音较为突出,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高。 另外,在香港“民主派”闹事问题上,日本媒体炒得并不多,
体育不只是消费,也是经济产业 主办大型体育赛事在以前被当做一项政治、外交的“形象”工程由政府出资包办。由于许多赛事的规模比较大,所需巨额支出就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赔本赚吆喝”导致债台高筑的现象并不少见。 举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美国政府宣布对奥运会筹建“断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奥运会以商业集资方式“卖出”了七亿多美元的高价,非但没要政府贴一分钱,还创造了两
他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吁不说明人民币必须升值,而仅能说明他国希望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重新瓜分经济利益。 人民币应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总在争论。2002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中国考虑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西方媒体在2002年底也广泛援引美国一些专家有关“中国正在输出通货紧缩”的观点,要求人民币升值。2002年12月初,日本财相盐川指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币值目前被严重低估,公开要求中国政
发射现场的动人情景 2002年12月29日,我从北京飞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现场发射。从机场到发射中心的公路,荒原大漠一望无际,被一片皑皑白雪所笼罩,发射中心的司机告诉我们,这是十多年来罕见的大雪。它使发射中心的气温骤然下降到-32℃,是该地区40年来的最低气温。 12月30日零点整,我们从驻地出发,前往发射试验指挥楼参观区。在室内,我们通过观看大屏幕和听取操作人员的
清华-世知论坛的宗旨是在理论背景下讨论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加强理论背景,即更能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对现实的认识、同时更能将认识的实践上升到理论,也是这个论坛的任务。这就是我们为《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出版以及为世界知识出版社策划的“国际关系学名著系列”(共14本,见本期彩页所列书目)召开讨论会的原因。这次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会议更是开放式的,邀请了在京大学的学生们参加。会议热烈而紧凑。学者们发表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