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科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问题,也是科学"减负提质"的重心,更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拓展充分的交流时空,进行有效地交流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对话,学会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课堂交流 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理念,提出“教学即交流”,倡导积极、多维、全方位的课堂交流。教学又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教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新课程实施后,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看到了师生对话、小组交流、同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也更加活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观察后也发现,教学交流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预设的交流主题不够清晰、课堂交流的形式比较陈旧、交流借助的媒介比较单一,于是出现了学生在进行主题交流中出现表述不够清楚、交流的内容比较浅显或交流中出现错误的现象,会与不会相互掺杂,“交流等于热闹”或“交流等于说话”,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事不关己、好高骛远、缺乏质疑精神、合作观念不强等现象,这样的教学交流缺乏实质内容、收效低。因此,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真正能“减负”。教育者们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建立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师生交流对话平台,是实现课堂有效交流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需求,敢于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补充。然而有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表面看似尊重学生,注意教学民主氛围的创设,而实质上其创设的是一种“表面化”的民主。如教师和蔼可亲地问学生“是不是?”、“行不行?”、“是这样还是那样?”,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封闭式的,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交流过程,学生没有任何思维的参与,是一种虚假的民主,低效的交流。而营造平等合作、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现自我,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也是“减负”之真正目的——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信任学生,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交流。例如"一学生在回答“H2O”怎样命名时,心一慌,报出了“一氧化二氢”这个答案,学生也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某某同学想考一考你们,他还没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没有了心理负担),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拓展充分的交流时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
有效的课堂交流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能确保课堂交流的方向,使课堂交流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规律性,以及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活动意义及价值的深入思考是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教学程序。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教师在关键、难点处适当点拨,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将生生、 师生、生本间的交流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三、提倡质疑和反思,有效地激化交流,是实现课堂有效交流的关键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学生的看法不相同,思维就活跃了,交流才会热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想法呈正反两方,争辩激烈,一时无法继续预设中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觉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便可放下预设内容,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课时,我提问某学生“钟乳石是不是生物?”这一问题,该生给出答案“是”,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质疑,我一看这不是一个辩论的好机会吗?于是引导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展开辩论。正方先回答:“……它会慢慢长大”“那它会吃东西吗?”反方立刻反驳。“不管它会不会吃东西,它都会长大啊?树木不吃东西,它就不是生物吗?”反方也不示弱,“树木当然是生物啦,因为它有生有死,还要吸收水分和养料,而钟乳石是石灰石是没有生命的,像石头一样,肯定不是生物。”听了双方的发言,我不禁鼓掌,“好,双方说的都很好……”在我总结之后,给学生片刻反思时间,一个知识内容就这样完成了。
听者质疑,说者反思,课堂交流得到了升华。有时候,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争论”——产生矛盾。须让学生知道:真金不怕火炼,科学真理是越辩越明,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经常进行这样的“争论”。有矛盾才有深度,有深度才有收获。
总之,有效交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课堂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教学资源;让每一个人,包括教师,都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丰富自己的信息量。这样,知识就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就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情感就在交流中实现互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堂交流 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理念,提出“教学即交流”,倡导积极、多维、全方位的课堂交流。教学又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教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新课程实施后,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看到了师生对话、小组交流、同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也更加活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观察后也发现,教学交流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预设的交流主题不够清晰、课堂交流的形式比较陈旧、交流借助的媒介比较单一,于是出现了学生在进行主题交流中出现表述不够清楚、交流的内容比较浅显或交流中出现错误的现象,会与不会相互掺杂,“交流等于热闹”或“交流等于说话”,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事不关己、好高骛远、缺乏质疑精神、合作观念不强等现象,这样的教学交流缺乏实质内容、收效低。因此,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真正能“减负”。教育者们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建立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师生交流对话平台,是实现课堂有效交流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需求,敢于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补充。然而有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表面看似尊重学生,注意教学民主氛围的创设,而实质上其创设的是一种“表面化”的民主。如教师和蔼可亲地问学生“是不是?”、“行不行?”、“是这样还是那样?”,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封闭式的,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交流过程,学生没有任何思维的参与,是一种虚假的民主,低效的交流。而营造平等合作、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现自我,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也是“减负”之真正目的——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信任学生,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交流。例如"一学生在回答“H2O”怎样命名时,心一慌,报出了“一氧化二氢”这个答案,学生也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某某同学想考一考你们,他还没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没有了心理负担),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拓展充分的交流时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
有效的课堂交流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能确保课堂交流的方向,使课堂交流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规律性,以及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活动意义及价值的深入思考是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教学程序。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教师在关键、难点处适当点拨,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将生生、 师生、生本间的交流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三、提倡质疑和反思,有效地激化交流,是实现课堂有效交流的关键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学生的看法不相同,思维就活跃了,交流才会热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想法呈正反两方,争辩激烈,一时无法继续预设中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觉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便可放下预设内容,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课时,我提问某学生“钟乳石是不是生物?”这一问题,该生给出答案“是”,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质疑,我一看这不是一个辩论的好机会吗?于是引导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展开辩论。正方先回答:“……它会慢慢长大”“那它会吃东西吗?”反方立刻反驳。“不管它会不会吃东西,它都会长大啊?树木不吃东西,它就不是生物吗?”反方也不示弱,“树木当然是生物啦,因为它有生有死,还要吸收水分和养料,而钟乳石是石灰石是没有生命的,像石头一样,肯定不是生物。”听了双方的发言,我不禁鼓掌,“好,双方说的都很好……”在我总结之后,给学生片刻反思时间,一个知识内容就这样完成了。
听者质疑,说者反思,课堂交流得到了升华。有时候,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争论”——产生矛盾。须让学生知道:真金不怕火炼,科学真理是越辩越明,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经常进行这样的“争论”。有矛盾才有深度,有深度才有收获。
总之,有效交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能力,提高课堂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教学资源;让每一个人,包括教师,都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丰富自己的信息量。这样,知识就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就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情感就在交流中实现互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