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悟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间茶室,一个茅棚,一座大山。
  我趺坐于蒲团上,火盆里炭火通红,烧水壶里的山泉涌动着。发出嘶嘶声响,已近初沸。
  昨晚念佛经行,很晚才睡下,醒来时已经是早晨六点多钟了。窗外阴沉沉的,天风怒号。似乎在酝酿着一场山雨。
  电也断掉了,我点亮一盏马灯,静静享受着一灯如豆的苦寂与落寞。
  屋外水流声很大。那是山雨欲来时的征兆。山鸟似乎听惯了这样的山风水声,依然在草木花丛间呢喃着,说些无关人情世故的软语。山槐花开得正盛,清爽的花气弥山漫野。透入茅棚,透入茶室,甘香的气息让人身心清净,无比喜悦。
  水烧开了,我将烧水壶端离盆火。移到茶案上,开始涤器备茶。
  茶是大茶茶友前些天寄来的,上山时顺便带了几包,今天打开的是一包水仙茶。大茶在茶袋上楷书标注:武夷山老丛水仙。同注重雨前品饮的绿茶不同,当年产的武夷岩茶味道还不够厚重,茶家都要储存一年半载后再品饮。或者急于尝新。可以将新旧两种岩茶对半掺合起来冲瀹,则别具风味。明末周亮工在《闽茶曲》中吟诵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传统武夷岩茶火功高,烘焙重,储存一段时间后,火气渐消,茶息渐长,此时细斟慢饮,不但滋味厚重隽永,香气也颇为幽雅深长,最能得“岩骨花香”之气韵。也最适宜山居品饮。今天的这一道老丛水仙干茶呈深褐色,叶面微微起霜。入手有质感,应该是一款很不错的茶品。
  山中饮茶简朴、随意,我平时都用茶碗、茶壶,或直接冲饮,或煎煮后出汤饮用。今天因为要冲瀹这一款水仙茶,我特意准备了盖瓯和小盏,算是很奢侈的品饮法了。温瓯烫盏,投茶洗茶。山居简易,投茶直接用手抓取,既能掌控投茶量,又能试出茶叶质感,实在是方便之举。洗茶时香气已经漫溢而出。混合着山槐花甘香的气息,沁人心脾。第一盏茶汤奉给诸佛菩萨,第二盏茶汤奉给诸位茶友,第三盏茶汤如济自饮。茶汤色泽褐红,汤面明亮。茶息隐然。一水时香气飘逸,滋味甘醇;二水、三水香气纯正,透着花香,喉间甘润,舌底泉涌。的确是一款很不错的茶品。
  茶室不大,不足10平方米。蓬窗瓮牖。土墙粗瓦,铺以芦席,棚以苇帘,虽然寒简,却足以蔽风雨,寄闲情,栖幽玄,是个人小小的“容膝”之地。一尊破旧瓦缶蹲坐在茶案一隅。瓦缶中插着一大丛山花,花瓣洁白圆整正如同棠梨,随意洒在花瓣上的水珠晶莹欲滴,给这小小茶室凭添了些许生气。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在《南方录》中写道:茶室中的鲜花要插得如同原野中绽放的花朵一般。的确是心得之语。茶室不仅是山居饮茶的地方,更是山居修道的所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山居简静,最需要一个清净所在。斗室一间,茶汤一盏,茶罢净心念佛,则距道不远矣。
  茶室里很温暖。茶汤入口,甘滑通畅。七水毕,茶有余香。火盆里的炭火时明时灭。马灯中的火光摇摇晃晃的,蜡烛快要燃尽了。窗外风声渐细,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天色却渐渐开朗了。我走出屋外,抬眼望去。群峰沉隐在绵绵雨雾里,隐约如画。池中睡莲已经长叶,细鱼水虫在莲叶水草间唼喋浮游,忙碌不已。妻发来短信。催促我尽快下山,说午后将有大雨。山外的生活依然如故。如同这一池绿水,我们就是池中的水虫细鱼么?
  茶息仍在胸腹间萦绕,飘摇风雨中传来一声声佛号。佛号传出茶室,传出茅棚,飘荡在群峰山峦间,久久回响,似乎整座山都在宣唱佛号。
  那是我经行念佛的声音。
  且录旧作一首为纪:
  南山寺里老头陀,运水搬柴乐复歌。
  茶罢经行山顶上,群峰齐唱萨婆诃。
其他文献
伴随着低层次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国内许多茶叶厂商开始注意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也都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但纵观这些年来的茶企品牌建设,却是呼声大,成果小,能成功运作品牌的茶叶企业少之又少。  仔细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茶叶企业领导者把“做品牌”简单地理解为“做品质”。认为做品牌就是要把好质量关,做生态茶,做健康茶。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茶园的建设以及工艺的改进上。而在市场推广方面,
期刊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桌子上仿古铜的香炉里,点燃薰香。袅袅的一缕轻烟,把那些酒红橘黄深蓝暗紫的沙发靠枕熏得半梦半醒。彩色厚重的窗帘拉下来了。茶几上,书柜上,零零散散地点着几支蜡烛,房间里,影影绰绰。是他最喜欢的格调。他说过,我最让他着迷的就是这种神秘的气质。  唱盘机里放着古曲“融溪梅令”。他多次提起,说是姜夔的手笔。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从一家小而又小的唱片店搜到,今天是特殊的一天,这是我给他的特殊
期刊
三五成群聚于茶庄时,优雅的工夫茶艺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个人独处时,贪图随意自在,如能省去沏茶的些许步骤,让身心完全沉浸于茶香与闲情中,独自聆听心灵与佳茗的对话,便能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件赏心乐事。  遥想古人的自斟自饮,我也摆上一套自斟茶具,沏出一道好茶,来一次畅快淋漓的自斟自饮。    自斟茶具的诞生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茶之为饮”
期刊
茶在西安    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安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刘邦的西汉建都于古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隋唐两朝又建都于此地,这期间也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期。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因此,西安发展茶文化具备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条件。  翻开中国茶史,不难发现中国茶圣陆羽就生于唐代,其大著《茶经》的面世是我国最早的茶学典籍。而作为大唐国都的古
期刊
厦门茶叶学会这次主办的“中日茶叶研讨会”已经是第五届了,托乌龙茶的福,我每次参加都有不同的感觉,但这次似乎更加特别,主要是因为日本楼兰株式会社的社长甘利大辅先生,他带来了接二连三的与众不同,让我欣喜连连!  大辅先生个子不高,头发不短,微胖的圆脸,样子憨厚可人。我一看就觉得有些眼熟。可能与哪部日本连续剧里的男明星有些相似。先生首先值得我尊重的是他的家族,他的老爸早在1976年从厦门进口了第1批3吨
期刊
“滇红”顾名思义就是云南的红茶,是世界上著名的红茶品种,在国内也与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齐名,并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著称于世,以它独具的形美色艳驰名中外。滇红分工夫茶和碎茶两种,曾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被女王置于玻璃器皿中作为赏心悦目的观赏之物,品质堪媲美世界三大红茶。滇红工夫茶是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滇红碎茶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近年来逐步组织发展生产的。 
期刊
人与茶之间,总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茶临人世,需要春雷的呼唤。春雨的滋润,春阳的沐浴。“清明前,摘不得,清明后,忙不歇”。茶正出落得清清秀秀、香气袭人时。一双双带着爱抚、欲望、欣赏的手来了。只那么轻轻一掐,茶的长势顿时戛然而止。蓬蓬勃勃的茶,就这样遭遇了生命的第一道挫折。  采下的茶不管是制作红茶还是绿茶,都需要经过杀青。“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这些工序对
期刊
凤凰茶区现存最古老的一株茶树是“采种1号”,生长在海拔约1150米的乌岽李仔坪村,树龄在600年以上。听说今年一斤5万元还买不到。其他现尚存的3000余株单丛大茶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年产干茶每株仅10余公斤。故整个正宗的乌岽凤凰单丛茶每年产量极稀少,珍稀品种一直供不应求,全部被慧眼识珠的老茶客固定包下,正宗宋种单丛(老株单丛)大都在开采前就被认购、订购,外围人极难得品。    历经百劫,危楼尚存
期刊
春意渐远的5月。迎来了铁观音春茶采摘、制作的大好时节。同时,也迎来了铁观音春茶的采购高峰。铁观音久负盛名,早在4月底,各地的茶人商贾便闻风而动,备足了现金,铆足了劲,一路闻着铁观音的春香,不辞辛劳地奔驰穿梭在安溪茶乡的各条镇道乡路上。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杀”到茶农家,在那里整天整夜地“蹲点”,以求抢购正宗上等的铁观音春茶,作为“镇店之宝”。  此时正值春茶全面上市之际,在安溪境内,随处可闻到铁观音
期刊
当茶客艳遇茶馆,不爱则已,万一一见倾心,必然生出三生有幸之感,怎能不当作活宝乎?凡是气氛典雅的茶馆,趋之若鹜者多如鱼虾,望而却步者也不在少数,偏偏你有勇气走进去,那种羡煞旁人的优越感和艰苦卓绝的胜利感,有时等于脱一层皮——数月工资如茶气般蒸发,怎能不珍之爱之、畏之怕之乎?!但彼时,有美景相随,美人泡茶,美茶相伴,茶客通常都怀抱知遇之恩,自叹此生足矣!  去茶馆品品茶,本是一件乐事,也是时下男女老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