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肝经湿热型阴道炎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80例肝经湿热型阴道炎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双唑泰栓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肝经湿热型阴道炎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肝经湿热;阴道炎;临床疗效
阴道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常迁延反复,难以彻底治愈。中医学理论将其归纳于“阴痒”、“阴疮”、“带下”等范畴,与湿毒侵淫、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有关,治则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法[1]。本研究分析了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肝经湿热型阴道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80例肝经湿热型阴道炎患者为对象,症见外阴瘙痒、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稠厚如豆渣样,或米泔水样,有臭气、下腹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研究对象剔除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低蛋白血症、外阴阴道溃疡、妇科恶性肿瘤、过敏体质、妊娠期女性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22岁~56岁,平均年龄(35.78±11.25)岁;体重48kg~71kg,平均体重(59.42±10.62)kg;病程3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7.36±2.12)个月;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2例、细菌性阴道炎6例。
实验组患者40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年龄(36.14±11.33)岁;体重47kg~72kg,平均体重(60.05±10.73)kg;病程2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7.25±2.08)个月;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3例、细菌性阴道炎7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年龄、体重、病程、阴道炎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双唑泰栓(深圳市佳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粒含甲硝唑200mg、克霉唑160mg、醋酸氯己定8mg,国药准字H20059708)治疗,月经结束后第3d开始用药,每晚临睡前洗净双手,戴上指套,将1粒栓剂送入阴道后穹隆部位,连续用药7d为一个疗程[2]。
实验组患者采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方用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苦参10g、地肤子15g、百部15g、蛇床子10g、黄柏15g、大黄10g、木通15g、泽泻10g、胡黄连10g、土茯苓30g。上药加水2000ml,煎煮取汁后先熏蒸后坐浴,1次/d,连续用药7d为一个疗程[3]。
用药期间禁止性生活、盆浴,忌食辛辣、海鲜、发物[4],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差异。
1.3评价指标
1.3.1症状积分
阴道炎症状积分包括阴道局部症状、阴道清洁度、阴道病原学检测、白带等四项内容。阴部瘙痒或疼痛:无计0分;有计5分。阴道黏膜:正常计0分;充血水肿计1分。阴道分泌物:正常计0分;增多计2分。阴道清洁度:Ⅰ级计0分;Ⅱ级计1分;Ⅲ级计2分;Ⅳ级计3分。阴道病原学检测,阴性计0分;阳性计10分。白带:带下量正常计0分;增多计2分。色质正常计0分;异常计2分。气味正常计0分;异常计2分[5]。
1.3.2临床疗效
治愈:外阴瘙痒、灼痛等症状消失,带下量少,黏白无臭味,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带下量、色、质基本正常,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减轻或恶化,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6]。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积分比较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x±s)
注:与治疗前对比,#表示P<0.05;与对照组对比,*表示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注:与对照组对比,*表示P<0.05
3.讨论
湿热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中常见的致病邪气,黏滞缠绵、伤津耗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当肝经湿热时水液代谢输布异常,导致湿邪内生、湿毒侵淫而发为带下病。
针对带下病湿热病因,临床应采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法治疗。本研究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功擅清肝泻火、清热燥湿;苦参、百部、地肤子、蛇床子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黄柏、胡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大黄、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
本研究中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者阴道炎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采用西医治疗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西医治疗者。上述结果表明: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肝经湿热型阴道炎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农文芳.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35~36.
[2]陈静,束兰娣,沈明洁,等.阴洗方治疗湿热下注型阴道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6):76~78.
[3]肖新新,徐武牧,翟东霞.疏肝法在带下病治疗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40~142.
[4]陈燕.复方黄柏苦参洗液治疗阴道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9(20):2501~2503.
[5]王敏,刘璇,王兴文.龙胆泻肝汤熏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2,27(9):1806~1807.
[6]梁卫勇.湿热郁蒸致女性外阴炎、阴道炎发病机制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98~199.
关键词: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肝经湿热;阴道炎;临床疗效
阴道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常迁延反复,难以彻底治愈。中医学理论将其归纳于“阴痒”、“阴疮”、“带下”等范畴,与湿毒侵淫、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有关,治则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法[1]。本研究分析了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肝经湿热型阴道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80例肝经湿热型阴道炎患者为对象,症见外阴瘙痒、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稠厚如豆渣样,或米泔水样,有臭气、下腹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研究对象剔除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严重低蛋白血症、外阴阴道溃疡、妇科恶性肿瘤、过敏体质、妊娠期女性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22岁~56岁,平均年龄(35.78±11.25)岁;体重48kg~71kg,平均体重(59.42±10.62)kg;病程3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7.36±2.12)个月;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2例、细菌性阴道炎6例。
实验组患者40例,年龄20岁~58岁,平均年龄(36.14±11.33)岁;体重47kg~72kg,平均体重(60.05±10.73)kg;病程2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7.25±2.08)个月;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3例、细菌性阴道炎7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年龄、体重、病程、阴道炎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双唑泰栓(深圳市佳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粒含甲硝唑200mg、克霉唑160mg、醋酸氯己定8mg,国药准字H20059708)治疗,月经结束后第3d开始用药,每晚临睡前洗净双手,戴上指套,将1粒栓剂送入阴道后穹隆部位,连续用药7d为一个疗程[2]。
实验组患者采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方用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苦参10g、地肤子15g、百部15g、蛇床子10g、黄柏15g、大黄10g、木通15g、泽泻10g、胡黄连10g、土茯苓30g。上药加水2000ml,煎煮取汁后先熏蒸后坐浴,1次/d,连续用药7d为一个疗程[3]。
用药期间禁止性生活、盆浴,忌食辛辣、海鲜、发物[4],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差异。
1.3评价指标
1.3.1症状积分
阴道炎症状积分包括阴道局部症状、阴道清洁度、阴道病原学检测、白带等四项内容。阴部瘙痒或疼痛:无计0分;有计5分。阴道黏膜:正常计0分;充血水肿计1分。阴道分泌物:正常计0分;增多计2分。阴道清洁度:Ⅰ级计0分;Ⅱ级计1分;Ⅲ级计2分;Ⅳ级计3分。阴道病原学检测,阴性计0分;阳性计10分。白带:带下量正常计0分;增多计2分。色质正常计0分;异常计2分。气味正常计0分;异常计2分[5]。
1.3.2临床疗效
治愈:外阴瘙痒、灼痛等症状消失,带下量少,黏白无臭味,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带下量、色、质基本正常,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减轻或恶化,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6]。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积分比较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x±s)
注:与治疗前对比,#表示P<0.05;与对照组对比,*表示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注:与对照组对比,*表示P<0.05
3.讨论
湿热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中常见的致病邪气,黏滞缠绵、伤津耗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当肝经湿热时水液代谢输布异常,导致湿邪内生、湿毒侵淫而发为带下病。
针对带下病湿热病因,临床应采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法治疗。本研究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功擅清肝泻火、清热燥湿;苦参、百部、地肤子、蛇床子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黄柏、胡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大黄、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
本研究中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者阴道炎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采用西医治疗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西医治疗者。上述结果表明: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类中药配伍治疗肝经湿热型阴道炎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农文芳.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35~36.
[2]陈静,束兰娣,沈明洁,等.阴洗方治疗湿热下注型阴道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6):76~78.
[3]肖新新,徐武牧,翟东霞.疏肝法在带下病治疗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40~142.
[4]陈燕.复方黄柏苦参洗液治疗阴道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9(20):2501~2503.
[5]王敏,刘璇,王兴文.龙胆泻肝汤熏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2,27(9):1806~1807.
[6]梁卫勇.湿热郁蒸致女性外阴炎、阴道炎发病机制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98~199.